(編按|風災過後的反思:「天鴿」來襲,小城承受了極大的打擊,但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超強颱風一定還會再來;風災過後,澳門的樹木倒塌嚴重,關於如何種植,長春社給出了建議;風災後半段幾乎是垃圾之災,而日常的垃圾處理是問題根源,需要有人人有責的垃圾政策。)
颱風在澳門並不陌生,每年5-10月都是颱風旺季,「一號波、三號波、八號風球笑呵呵…」兒時回憶中的風球就是不用上學以及可以放紙船(因家住在渡船街)。我們對颱風似乎不為所動,居住在澳門這塊「福地」的我們,近二十年風調雨順,生活所需水電食物均由外地傳入,我們早已和大自然隔離,更忘記了自然的威力。然而對於老一輩長者而言,他們都是敬敬畏畏地迎接每一次風暴,因為他們深知颱風的可怕。
- 1874年9月22日,颱風襲澳,重創路灣氹仔造成5000人死亡;
- 1923年8月18日,另一颱風又奪去400人性命;
- 1983年9月9日,十號風球「愛倫」橫掃澳門,19人遇害……
直到「天鴿」來襲,我們才如夢初醒。
颱風本就是自然的一環,當強烈熱帶氣旋風速每小時超過118公里,我們稱為「颱風」,而颱風一般在海上形成,這由於風是太陽進入地球熱能的轉化,海水吸收超過70%熱能,由於有極地冰川和海洋冷卻,過去一百年全球升溫才不到0.7’C, 但已引起世界各地每年的自然災難,世界有紀錄以來十個最強颱風三個都在近十年出現,相對於這些五級颶風,我們的「天鴿」只是一隻小鳥。試想像現在各國政府竟然容許在未來83年內全球均溫升最少1.5’C-2’C,海平面上升1.5 至2米已經是我們不可改變的事實。全澳大停電、水浸、倒樹…在全球極端天氣肆虐下,世界根本沒有「福地」!
2017年8月22日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澳門氣溫首次達到39度,或許未來十年暫未破40度之大關,但是毫無疑問39’C 將更頻繁。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溫水煮青蛙」的理論,當全球均溫一點一點地上升,然而我們繼續浸泡在溫水中,淘醉在紙醉金迷、不計後果的經濟發展及城市建設之中,無數隻「天鴿」將等待再來。
我們還要等什麼訊號才開始改變生活方式?對於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大家其實一早就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