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後感:世上再無犧牲區域

049 安居難 紙本月刊

文:虫單

網址:https://aamacau.com/?p=40026

時間:2017年06月12日 11:11

編按:在全球議題越來越趨尖銳和複雜的當代,「世界公民」的概念在年輕人中萌發。今個地球日,一群年輕人在理工看敘利亞戰爭和氣候變化議題的紀錄片,和孩子們共讀綠繪本,瞭解地球並學習做一個「世界公民」。

用世界公民視角關心地球

三年前我第一次聽聞「世界公民」一詞,是在霜滿林的新書發佈會上。還記得當時我立即翻查網絡解釋:「世界公民通常是指一個人不贊同源於國籍的傳統地理劃分。」或者每個人對這四個字都有不同理解,但大多數人都認同「世界公民」應該比起「身為世界的一分子」蘊藏著更深的含義。

今年在籌辦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動時,我強烈感覺到自己「世界公民」的身份。活動除了有與環保密切相關的紀錄片《天翻地覆》播映和綠繪本共讀會外,同時播映一齣以敍利亞內戰為題的紀錄片《敍利亞攝記實錄》,其後有不止一位參加者朋友問我:為甚麼會播放這部戰爭紀錄片?一來關注戰爭不是傳統地球日的內容,二來他們好奇有多少澳門人會關心這個遙遠的國度。的確,敍利亞距澳門超過七千二百公里,它的影子卻不斷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由網絡廣告到電視新聞,甚至於朋友閒聊。當我們在影片中目睹直昇機的無情轟炸時,地球日的主題已遠遠過環保,更應該以「世界公民」的視角去關心地球的此端和彼端。

紀錄片《天翻地覆》的同名書籍。

紀錄片《天翻地覆》的同名書籍。

活在當下的敍利亞

敍利亞小孩跟我們一樣愛作畫,不同的是他們的畫作不是一家人開開心心去公園玩,而是一家人擔憂地看著正在降落的火箭、人們正被坦克車碾成肉醬。諷刺的是,小孩畫筆下的噩夢成了現實。「裡面的小孩舉行戰爭的畫展,學校卻在當天被炸彈轟炸,彷彿用鮮血完成了一個特別的畫展,蜜蜂(一位三歲的小孩觀眾)不敢看下去,她說不想生活在那裡。 」

現實中沒有《美麗人生》的遊戲,面對著日日上演生死戲碼的阿勒坡,有的小孩感到無力無望,有的小孩依然無知無懼:「巴沙爾,繼續轟炸吧!我們在這裡!」如果說「敍利亞過往得享的和平,其實出於恐懼心」,那麼這些小孩便是主張和平的中堅分子,生活在死亡邊緣的他們比我們更懂得「活在當下」。

陳俊明與在場人士賞析《天翻地覆》

陳俊明與在場人士賞析《天翻地覆》

我們只是土地的過客

《天翻地覆》不是一部數據型的科學紀錄片,導演亞維.路易斯跟隨娜歐蜜.克萊恩的視角,把《天翻地覆》塑造成一部由多項抗爭故事串聯成的人民記錄特輯。例如希臘政府因為經濟危機而開放金礦油田。我們把地球當成是一頭必須馴服的野獸,但影片強調,我們只是土地的過客,取之所需後再回歸大地。「向大自然需索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回饋地球?你們會不會把你的金戒指放回土地?」講者陳俊明詢問在座觀眾,惹來一片滑稽的笑聲。

活動向參加者介紹十本與自然環保有關的繪本

活動向參加者介紹十本與自然環保有關的繪本

媽媽與自己的孩子共讀綠繪本

媽媽與自己的孩子共讀綠繪本

世上再無犧牲區域

理性的我們會衡量利弊得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便是最可取的。七〇年代的美國政府提出有些地方須作為「犧牲區域」,如果我們要繼續開採化石燃料就會摧毀這些區域,正如印度試圖犧牲濕地設立煤炭電廠。問題是,住在上面的居民也同樣會被犧牲。加拿大豐富的焦砂礦令當地人一週賺四千美金,「你們希望澳門有石油嗎?」台下的觀眾聽罷沒有即時反應,幾秒鐘後才慢慢搖著頭。當大家在看到開採焦油砂後留下的巨坑、油料外洩迫使當地原住民的祖先地受污染後,對於成為「犧牲區域」均有所保守。

德國成為首個宣佈廢核的國家,這是由人民推動的能源變革勝利。在日本311地震核災後,人們更加強烈意識到現今和未來的人民都是潛伏的「犧牲區域」。 「甚麼是輻射?」有位小女孩讀罷繪本《菠菜在哭》時問媽媽,儘管媽媽的解釋仍令小女孩大惑不解,但她至少明白到輻射是個污染食物的壞東西。我相信科學可以改變世界,故事可以改變世界觀,正如另一位媽媽朋友對我說:「我囝囝在看完《希望牧場》後好震撼,覺得那些牧場的牛隻好可憐。」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