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回收行動,改變的是人心

048 拒絕遺忘 紙本月刊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39090

時間:2017年04月19日 12:12

城市垃圾越來越多,雖然分類回收還不成氣候,不過也多了不少人關注這個問題,為了少一點浪費,民間的換物、舊物分享活動都十分活躍。這一期,小編訪問了「免廢空間」的米米,還有平日裡在社區分享舊物的Karis。看一看民間的力量吧!

米米,澳門舊物回收社團「免廢空間」的負責人。
Karis,一位媽媽、教師,為教會服務,長時間在社區做舊物分享。

初心

Karis:五年前,去香港看到他們關於舊物重用的行動,已經從原先救助弱勢的觀念更新為「平等分享」,強調資源共享,不一定是把舊的東西給弱勢使用,因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回來澳門之後,我就想把這種觀念實踐,與其設置回收箱讓回收變成投入「另類垃圾箱」,不如深入社區擺攤檔,直接與人面對面,讓舊物找到新的主人。我們就開始在朋友之間收集舊物,再約幾個朋友一起把舊物拎到三盞燈、司打口、議事亭前地之類的人口密集的社區,用舊海報寫上「Share、Free」就開始了。

米米:在2012年,本身自己是會手作人去擺攤,在自己的攤檔內闢出了一個小角落,放置了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並讓有需要的人帶走,後來有些朋友知道後都想加入參與這個免廢小角落,繼而組織了免廢攤位活動,

2013年登記為非牟利社團 – 「澳門免廢生活協會」並一直維持在社交網站上「澳門免廢生活空間」群組,這個群組是「一個資源配對的網上平台,本着珍惜資源、減少浪費的宗旨,盡量增長物品使用壽命,避免不必要地添購/棄置物品。」

舊物分享的故事

Karis:通常我們的東西一擺出來,半個小時之內就會被取光,朋友們都很開心呢。通常取東西的人都是外勞,印度、菲律賓、印尼的外勞,尼泊爾也有。他們會試試鞋子、衣服,覺得合適就取走。也會一起聊天,我們會分享物品的故事——例如「我依家肥咗,唔啱著啦!」他們也會講一講他們的故事,也有人看我們這麼做從家裡取來閒置的物品交給我們分享。多數是女性來拿我們的物品,男性通常用眼睛瞟一瞟,也有過來聊天的,哈哈。

雖然這些人都唔識,但是在異鄉人生的這個階段可以有人傾偈,給他們笑容,這個城市就不會那麼cool吧!雖然我們是做「廢物利用」,但其實也是做「與人聯結」的事。

米米:有一次有個人拿了很靚很靚的陶瓷過來,我們就突然緊張起來,又怕打爛,又怕太重搬不動。不過突然就來了一個人,讚美這套陶瓷,即刻就領走了。這種感覺就像做媒成就了一對美滿婚姻那麼開心。

舊物回收的困難與得著

Karis:當有人回收,就會刺激人買更多。有人幫忙處理啊,就更心安理得買新的東西。我自己也會啊,因為買新東西的感覺真的很好啊。所以我們的舊物分享其實是做「人心」,去主動與人接觸,建立人際關係,告訴大家「快樂可以不用只擺在物質上」。

我們自己做了這件事,除了更開心、物品可以重用,消費上也會想多一點,會減少,贈品我通常都不拿了。

米米:有些人會將免廢活動和慈善團體的捐贈活動混為一談,其實這個平台的真正目的是讓仍然有用的物品延長它的存在價值,可以找到真正需要它的主人,同希望在送出物品的同時思考一下物件從何得來?為何不要?藉此反思自己的購物習慣,以免造成浪費。

另一個問題是協會成立初期一直自費舉辦活動,到意識到長久以來累積負擔不輕,由近日活動開始收費,然而參加者覺得免廢舉辦活動為什麼要收費,市民會認為非牟利社團就會得到政府的資助,又或是我送/「捐」出物品為什麼還要付費,然而並非所有非牟利社團都會得到全額資助,我們需要支付租金、運輸、維修及處理物品費用等運作成本。

政策的期待

Karis:最初這樣擺攤,我們會擔心是否會被人拉。後來了解到不收錢不犯法的,而且我們擺攤的時間都很短。也聽說老外在街頭的藝術攤位被拉。所以希望政府對街頭活動的法律規範多點宣傳,更清晰一些,而且更寬容一些。

米米:我們不管政府怎麼做,都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比如有人會對我們說,「政府都沒分類,我為何要分類」,但是我們試過守在回收箱邊觀察,發現很多人在分類回收箱裡有很多裝滿食物殘渣的膠盒的時候,政府如何做回收也是不夠的。所以政府既要增加透明度來釋除市民的疑慮,市民也應該從我做起——

把不小心掉的垃圾撿起來;
隨手壓縮垃圾;
分類的時候把垃圾清理乾淨。

接下來的行動

米米:接下來四月我們會參加塔石藝墟,做「換季」,主要關於衣服的。大家可以清理一下家裡的衣櫃,把閒置的衣服拿過來,也可以領心儀的衣服回家喔!但因為需要處理剩下的衣服,運輸的費用需要支付,所以此次的參與者要收取一點費用。

為什麼做衣服呢?衣服的速食化很嚴重,越來越便宜,一季一季換。很多不合適的衣服堆積在家裡,所以希望這些衣服從衣櫃裡飛出來,飛到合適的地方。也希望鼓勵到添置新衣服的人首先考慮二手衫。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