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造船業歷史深厚。據文獻記載,早於1887年,即清末年間,沙梨頭和新橋一帶已是船廠林立,約有三十間船廠。1912年的古地圖亦顯示,澳門半島的提督馬路、氹仔益隆炮竹廠至地堡街一帶,都有船廠。直到五、六十年代,因為氹仔港口淤塞,不少船廠因而搬到路環荔枝碗。逾一個世紀的造船歷史,曾建造的船隻多不勝數。當中部分直到今天,仍時有所聞:
鴨靈號
被譽為「香港標誌」,由澳門製造,建於50年代,是港澳僅存且活躍於港口來往的中式三帆漁船。2014年,鴨靈號疑因日久失修下沉於水底。據媒體報道,2015年一位香港人花費逾千萬買下鴨靈號,打撈船身及進行修復。現時,鴨靈號並仍然定期開放予遊客登船。
澳門號
1988年於六合船廠製造,中式船帆,西式船身,可謂「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曾代表澳門到訪日本、南韓、新加坡、斯里蘭卡、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並於98年到葡萄牙里斯本世界博覽展出,自此留在葡國。2016年,有媒體報道「澳門號」嚴重腐爛,東方基金會曾有意將該船送回澳門,但社會文化司以成本效益為由,已拒絕把船從葡國接回修復。據葡文報章《今日澳門》報道,現時東方基金會每年分別花費50萬及200萬澳門幣作保養維修及處理船隻的蟲蛀問題。
阿媽號
機動帆船,80年代於荔枝碗文記船廠所造,主要於本澳作海上觀光旅遊用。
海安號
機動帆船,90年代於路環(周家)華南船廠建造,主要作本澳海上觀光旅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