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探討多元評核制度 市民:毋須設定留級率 教局:過早留級打擊自信心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5751

時間:2016年11月27日 18:18

15271508_10153883985416431_993270534_o

教青局現正就《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文本進行為期60日的公眾諮詢,諮詢文本建議未來採用「形成性評核」模式,取代現有被學校廣泛使用的「總結性評核」模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文本亦建議對各個教學階段的留級率進行規範,在《澳門論壇》上,多名市民發言時質疑,當局強制設立各級留級率沒有必要,應讓學校自行調節留級率,並制定個人化學習計劃協助學生。教青局回應指,留級率並非諮詢重點,當局建議的留級率接近本澳情況,過早讓學生留級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及學習動機。

教育工作者陳偉智在論壇發言時表示,相信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不希望學生留級,從現時的數字來看,反映留級率已達到良好的願景及目標,並反映本澳整體教育的實況。但他指出,各所學校都有不同情況出現,若設立剛性的留級率指標,會令部分較弱勢的學校,例如學生數量較少的學校,在執行相關規定上存在困難。認為學校可以制定差異學習的原則,為每個學生設計個人化學習計劃,就可從留級率上作出改善。

有市民認為,各級留班率應由學校自行調節,「其實教青局而家有個補底嘅工作,如果學生留級,搵教青局幫手,就可以轉去其他學校度,咁學生一定有書讀,咁你即係搵啲學校嚟玩?」亦有市民提到,設定留級率後,若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不達標,教師就可能要調分,讓不達標的學生升班。此舉將會變成一個連鎖效應,當學生水平未達標準時,學生的質素就有可能降低,出到社會的競爭力亦變相下降。

針對市民對留級率指標的意見,教青局副局長老栢生強調,諮詢文本的重點並非在於留級率,當局亦非希望取消留級率及以紙筆進行評量的「總結性評核」。指從教育心理學來看,低年級學生的心智未發展良好,太早要求學生留級,會對學生的自信心及學習動機帶來打擊,亦會造成厭學及課堂紀律的問題。又指當局對於不達標的學生會有輔助措施,不會讓他們荒廢學業。

教師壓力大 教局:透過培訓助教師進行評核

另外,有市民指出,現時的教師除了要準備課堂教學外,亦需要進行「帶活動」等多項工作,令教師的壓力甚大,「究竟教師有無表達意見俾教青局聽?點解今日台上無前線教師嘅代表?呢個諮詢完全無反對聲音係好唔合理。」老栢生回應指,當局未來會透過教育發展基金及教師培訓,輔助教師進行一些協助學生學習成功的舉措,例如舉辦研討會、座談會及教師培訓等。

而學校督導協助員黃懿蓮則指,現時每間學校都會有校本科組,科組可以訂定科組的特點以及評核的標準指標來改進教學。亦會加強教師培訓,讓教師接受系統性科學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去進行各類學生,發展才能,才能得到學習上的成功。

對於當局建議推出多元評核制度,多方面評核學生的學習情況,天主教學校聯會理事胡漢賢認同做法,指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得到自身發展,各展所長,讓才能得到充份發揮,透過努力學習得到成功。他認為,分數高低不能反映學生真正的水平,傳統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個別差異」的存在,早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已開始使用形成性評核作為學生的評核制度,這種評核方式可以反映到學生的水平,亦讓教師知道自身教學的不足,完善教學方式,並提醒教師觀察教學的進度以及學生的多元智能。

而青洲小學校長張捷亦認為,本澳現時開始進行評核制度改革有其必要,指不少先進國家都已實行形成性評核,而今年芬蘭的課綱更著重將多元評核發展成學生的自我評鑑,以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負責任態度。他亦指,過往本澳著重的總結性評核,難以反映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力,「即使係讀書讀得好叻嘅學生,都唔一定鐘意讀書。一個唔鐘意讀書、唔鐘意學習嘅人,究竟係咪將來社會需要嘅人才?值得大家去考慮。」

學聯主席方海金則指,在填鴨式教育之下,學生一般都害怕「一試定生死」,亦不清楚讀書的意義何在。不少學生都歡迎多元評核制度,認為此舉能將讓學生對學科有更好的掌握,產生強大的興趣,對將來升大有幫助。但他亦提到,部分學生反映並非所有學科都可以做到多元評核,認為這些學科的內容較多,可能要通過教師「齋講」來灌輸知識,認為當局應作出詳細指引,令這些學科適用於多元評核制度。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