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力管得死 輸家是學生 老師:工作量加重 不見其利

043 教育大一統 紙本月刊

文:論盡編輯室

網址:https://aamacau.com/?p=35456

時間:2016年11月15日 11:11

教青局於今年四月公佈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簡稱「基力」)的內容,由小學一至三年級於今年九月開始率先實施。雖然當局一再強調未有計劃推行如香港TSA的統考,但教青局局長梁勵早前曾表示,有將「基本學力要求」交給「四校聯考」籌備小組研究參考。而不少意見認為,「基力」本身已顯示政府想要以同一標準統一評核學生能力。有前線教師反映,指標對老師改進教學並沒有很明顯的作用,工作量加重卻不見其利,配合聯考,更是加重淘汰效應。

甘老師形容,「基力」是教學的指揮捧,教學內容、活動都需要依照此指標設計。(資料圖片)

甘老師形容,「基力」是教學的指揮捧,教學內容、活動都需要依照此指標設計。(資料圖片)

 

基力管太多 教學模式僵化

任教小學中文科的甘老師表示,教職員每年都要鉅細無遺地填寫一份「教學進度表」,內容包括一年內學期共幾週、每週的教學內容、大小測驗次數及安排等。而自「基力」實施後,進度表內便增設了該指標一欄,即要填寫相關教學內容涉及到哪一項基力指標。「若教科書是用香港的書,那便不會有甚麽基力指標參考, 老師要自己逐科配對相關的基力指標。」而除了學校的進度表外,老師同時要滿足教青局的文書要求,例如中文科讀寫聽說四個範疇,老師要在每一欄的基力指標上填寫與哪篇課文相關。「若哪一欄是空的,就必須要解釋為何沒有教該項指標。」

她形容,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早已寫得非常清楚,填寫「基力指標」不但加重工作量,「而且很無謂」。「教學有很多臨場、突發、教學後改良的,每年會累積、更新。基力無錯是一個指標,但對老師改進教學並沒有很明顯的作用。現在老師只見加重很多工作量而不見其利。」她表示,老師要花很多時間、心力來填寫很多指標和文件,要不放棄了休息時間,要不犧牲了課前準備、教學改良的時間。

 

但最大的輸家,其實是學生。

「從前教師會因應學生能力、班級特點、興趣等,較靈活調整教學內容,但現在寫得那麽死,在中學階段一定要達到這些那些目標,且指標寫得好細、有些能力亦好難。若老師全依據這些能力指標的話,中學生的功課量就會加大。」

在當局公佈「基力」安排時,早已有教師擔心「基力」會令到教學模式僵化,只能培育出官方想要的學生,抹殺了部分學生「基力」以外的天賦,或令部分學生成為被放棄的「爛蘋果」,最終令逃學、輟學的學生越來越多。

甘老師形容,「基力」是教學的指揮捧,教學內容、活動都需要依照此指標設計。

「反正『基力』定了出來就要遵守,卻從沒反思基力的指標要這樣訂定。」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