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設計缺陷多 人車難出行 交通問題如何解決?

2016-05-06 有路難行 專題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29871

時間:2016年05月6日 12:12

本澳交通問題一直被受社會關注及批評,除了政府政策、公共交通效益低下、私人車輛數量不斷上升等影響因素外,道路的設計缺陷,亦影響了居民出行的安全及便利。城規會委員林翊捷認為,舊區道路存在的設計缺陷,大多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直接改變道路設計,但認為可從優化步行環境、修改巴士路線等方面,提升用路人的安全,減少居民對車輛的依賴。至於長遠的交通問題如何解決?他認為應從「人車分道」、「慢行交通」以及「軌道交通」三個方面著手,及早做好規劃,提升公共交通的效能,減少居民對私人車輛的依賴。

城規會委員林翊捷(資料圖片)

城規會委員林翊捷(資料圖片)

舊區彎多路窄 應設步行系統方便出行

現時本澳有不少巴士路線都會途經舊區,方便舊區居民出行。但由於不少舊區道路的轉彎半徑小,甚至沒有設置行人道,巴士往往會「唔夠位轉」,左褪右褪才能轉彎,除了令交通出現擠塞外,行人亦要繞路走,容易發生意外。

城規會委員林翊捷表示,不少舊區道路的歷史十分久遠,至今仍然維持著數百年前的道路肌理,部分道路更沒有設置行人道,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道路格局。他以沙欄仔街為例,現時有5條巴士路線會經沙欄仔街前往白鴿巢公園。由於新橋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斜路、石級對長者來說十分不便,令不少長者為了上斜路,寧願「搭一兩個站」巴士,到斜路頂再下車回家。

近年當局在不同區份增設自動步行系統,改善步行環境,方便居民出行。林翊捷指,由於沙欄仔街是內港區內唯一可從內港直接到達白鴿巢的道路,無辦法使用扶手梯等步行系統。但當局可仿效愕斜巷的做法,在沙欄仔街設置電梯,方便途人前往白鴿巢、新橋一帶,亦方便居民到內港區乘坐巴士。另外,當局可以藉此減少進入舊區的巴士路線,令巴士操作更方便,減少人車爭路的情況發生。

林翊捷認為,當局可以在沙欄仔街興建升降機,方便該區居民上落白鴿巢。

林翊捷認為,當局可以在沙欄仔街興建升降機,方便該區居民上落白鴿巢。

林翊捷認為,當局可修改巴士路線,減少大型車輛進入十月初五街。

林翊捷認為,當局可修改巴士路線,減少大型車輛進入十月初五街。

行人道不通 「割街」有排等

另一個行人經常遇到的舊區道路問題,就是行人道被「割斷」,行人被迫繞行的問題。林翊捷指出,由於本澳已有數百年的城市歷史,部分街道成形得較早,加上在機動車輛未誕生的年代,道路只供居民、牛馬等出入,只需有2至3米闊就已足夠,導致不少舊區建築物都是「凹凹凸凸」,只剩少許空間讓居民行走。

林翊捷指,到了機動車輛盛行的年代,由於街道的行車闊度至少要3.5米,再加兩邊行人道就達5至6米闊。所在澳葡政府就推出一系列的舊區「割街」計劃,在街道上劃兩條線,當舊樓申請改建時,規劃部門就會將建築物凸出的部分割走,劃歸為公共道路,「以前嘅舊樓多數兩三層高,改建的話動不動都六七層高,對業權人嘅損失其實唔大。」但他指,由於「割街」計劃需要等到業權人申請改建時才能進行,等候時間十分長,所以至今仍有不少道路,如大興街等仍未完全開通。

他亦指,回歸後當局更加重視保護文物及舊區街道的肌理,對於有特色的舊建築會要求保留風貌,變相令割街難以實行。但他指,由於這些行道位處舊區深處,平日車流量不大,人車不分道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少。

他亦提到,十月初五街的情況較為特別。由於十月初五街人多車多,行人道被割斷,亦有巴士行經,經常會造成人車爭路的場面。而街道上亦有不少小販,倘若實行「人車分道」,興建行人道,變相會迫走小販,令該區缺乏生氣。相反若維持現狀,對行人、行車安全亦會有危險,變相陷入兩難局面。他指,其實十月初五街週邊有不少替代道路,當局可以藉由修改巴士路線,限制大型車輛進入等措施,一方面保存小販等社區特色,另一方面提高社區道路安全。

林翊捷指,雖然不少舊區行人路被割斷,但由於車流量不高,對行人的影響不大。

林翊捷指,雖然不少舊區行人路被割斷,但由於車流量不高,對行人的影響不大。

皇朝道路彎曲為減速? 林:三線車道無作用

除了舊區道路問題難以解決外,新區同樣面對著道路設計不善的問題。林翊捷表示,皇朝區每逢上下班繁忙時間,就會出現嚴重擠塞。他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當初設計者未有考慮到今時今日龐大的車流量,只在皇朝區與新口岸區之間規劃兩條單線行車天線,在繁忙時間容易成為交通瓶頸。

另一方面,皇朝區宋玉生廣場兩邊的道路設計,亦存在問題。林翊捷指出,不少西方國家進行道路規劃時,都會引入「道路靜穩化」的概念,將社區道路設計成彎彎曲曲,用作減低車速,維持社區內的交通安全。但他指,「道路靜穩化」只適合用於單線社區道路,對於皇朝區的三線主幹道,是弊大於利,「一嚟三線道路寬闊,車輛唔使減速,設計成彎彎曲曲根本無作用。二嚟,因為車輛會不停轉彎,會令想過馬路嘅行人更難判斷來車,造成危險。所以對主幹道嚟講,呢個唔係好嘅設計。」

林翊捷指,皇朝區道路彎彎曲曲,無助降低車速。

林翊捷指,皇朝區道路彎彎曲曲,無助降低車速。

道路壓力如何解? 林:人車分道、輕軌是關鍵

近年本澳交通問題嚴峻,社會有不少意見認為,當局應興建環島綫,以解決市中心嚴重塞車的問題,又認為當局應該要完善步行系統,及早完成輕軌建設,以軌道交通取代私人車輛,進一步減輕道路壓力。

林翊捷認為,要解決長遠的交通問題,需要引入「人車分道」、「慢行交通」以及「軌道交通」的概念。指以往的「人車分道」,就是興建行人天橋、行人隧道等過路設施。但由於社會愈來愈重視長者及殘疾人士的出行權利,以及行人隧道衍生的治安問題等。所以國際潮流都傾向將行人道保留在地面,並興建行車天橋或行車隧道,讓車輛通行。「慢行交通」方面,林翊捷指,現時本澳的單車徑大多用作消閒,而非通勤用途。他認為,當局應考慮在新城區引入通勤用單車徑,並及早規劃行車動線,做到人車分道,亦要規劃單車如何通過大型十字路口等。

林翊捷亦指,現時道路設計出現問題,主因是由於車流量太大,超出社區道路的設計負荷,加上本澳人口密度高,即使引入更多巴士路線及班次,亦難以改善問題。而當政府在不考慮利用強制政策控制車輛數目時,就應從增強公共交通的效能著手。他指出,以軌道交通減輕公共道路的壓力,已經成為世界先進城市的趨勢,當局亦應考慮軌道交通與行人、單車的接駁,進一步減輕道路的壓力。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