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基本學力要求」

025 國教這口飯,信者得食! 紙本月刊

文:許諾

網址:https://aamacau.com/?p=17820

時間:2015年05月21日 14:14

強化國教似是勢在必行。但在澳門「私校自主」為先,在教青局既定的中小學課程框架底下,官方意志將會得到多大實踐?國教有沒有可能獨立成科?將於今年出台的「基本學力要求」,會否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翻開今年三月施政報告,社文司範疇底下有關「推動愛國愛澳教育」的一章,有以下一段:

「繼續推廣並逐步修訂《品德與公民》教材,大力推廣《基本法》和其他重要法律。積極完善相關科目的『基本學力要求』,以保障中國歷史教育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增強學生的愛國愛澳意識,讓青少年懂得維護社會秩序和遵守法治的重要性,並培養其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能力以及建設社會的責感。

擴大和加深與內地的交流,充分發揮軍事夏令營、國防教育營、戶外教育活動和生活體驗活動在愛國愛澳教育和青年成長方面的作用。透過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系列活動,弘揚民族正氣,增進民族認同感。加強對青少年推廣國情教育,鼓勵領中華文化,激發青年潛能和正向能量。」

2006年政府通過《非高教綱要法》,當中兩大部分「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前者去年已實施,後者只剩高中部分科目未編製完成,幼兒、小學、初中階段的「基本學力要求」已在學校進行先導計劃,預計今年行政法規公佈後正式實施。至於初稿,教青局只會做業內諮詢,公眾無從過問。若將課框比作餡料,決定了學生要吃甚麼,那基本學力要求就是指標,學生吃得是否夠飽。教青局不只一次提到,要「配合基本學力要求釐訂教學內容」。

E1

理解民主制度的限制

去年初,著重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品德及公民」領域基本學力要求初稿曝光,已引發教育界的憂慮,質疑諮詢匆匆落幕的基本學力要求會令課框帶來結構性改變。在這份初稿中,其中一些要求包括:「培養學生愛國愛澳情感」、「知道中國發展的重大成就,並為此感到自豪」、「能理解民主政治制度的要素、形式及限制」。

雖然還未走到如人大政協上書要求,由國家教育部介入編寫國教教材,但特區政府早年指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撰的《品德與公民》教材已廣泛用於全澳逾半私校。去年年底,政府再委託人教社負責修訂。至於教材增減了甚麼?如何做到教青局所指「愛國不等於沒有獨立思考或批判能力」,外界無從知悉。

私校還有多大空間?

在教育界,較樂觀的一方認為,國教既非課框規定的「學習領域」或「學習科目」,只是這當中「成千上萬的一條」,例如:地理課介紹國家的山河,也可加強國情教育。再者,課框已開了一道「活門」,讓私校可按辦學宗旨和自身需求,在社會與公民這一塊,選擇設宗教課、公民課還是通識課。認為除非修改課框,否則從法規層面,不具備條件強制私校加插國教這一科,估計可能以補充教材的形式推出。

但有教育界人士不敢樂觀,擔心國教會借基本學力要求「借屍還魂」。他們指出,按常理,教育部門應在十年教育規劃的目標底下制訂課框,再推基本學力要求檢驗教學成果,現在三塊不光是完全對不上,反過來要求「配合基本學力要求釐訂教學內容」,根本是本末倒置。其次,這把尺的標準是甚麼,至今前線老師仍是不明不白。特別是「國家意識」、「愛國」這樣抽象的概念,硬指標是甚麼?應如何量化?他們亦批評當局對私校選用教材的自由度,歷年來不斷改口,立場搖擺。

最令一班前線教師憂慮的是,即使是教會背景的學校,還有很多利害關係可以輕易叩開學校的大門,推進國教加強版。除了包班津貼,私校高度依賴每年度「學校發展計劃」的撥款,小至日常培訓、更新設備,大至重建校舍,都全看教育發展基金的巨額資助。官方資源投放多年來已見到明顯傾斜,批不批,批多少,學校是否「識做」,彼此心領神會。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