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迷思

2012-11-02 可不可持續、該不該發展的「持續進修發展計劃」 專題報道

文:殷憂(訪問)

網址:https://aamacau.com/?p=1649

時間:2012年11月2日 8:08

耗資五億的「持續進修發展計劃」(下稱「持續進修」)推行了一年多的時間,教青局局長梁勵在一次電視訪問中表示,有六萬六千居民參與「持續進修」,佔合資格居民人數的15%,比推行此計劃超過十年的港台地區的比例(10%)還要高。局方對此初步成效表示滿意。澳門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黃素君質疑此說法,「教青局在最初推出此計劃時,完全沒有說明此計劃到底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目標。局方所說的成效,到底是否只是一個人次上的成效呢?」

教青局資料顯示,推行「持續進修」的目的是「為鼓勵居民持續進修,以提升個人素養和技能,促進整體進步與發展」。黃素君認為,這就容易使口號落空。到底在推行此計劃前,整體澳門居民的個人素養或技能,到底在哪一個點上?因為每一個人的起步點都不一樣,而這個口號與此計劃到底有沒有說明預期的效果和目標呢?公眾沒法看出當中的直接聯繫。「因此,有人用這筆錢,就不反映有成效。事實上,教育的目標不會在短期看出,成效不能單看人次。而要評核一個政策是否做得到位,或者是否能夠回應社會的需求,就必需要跟原先的目標設置作比對。」

黃素君指出,澳門未有「持續教育」的概念前,經歷過一個「成人教育」的階段,目的是為了「掃盲」。她認為,現在澳門的文盲數字已經很低,因此「成人教育」就要轉型到「持續教育」,持續教育就要從終身教育的角度思考問題,其任務就不單止是掃盲。而是有了基本的學習能力,以及基本的學習工具之後,要持續去發展自己。她說︰「而從「成人教育」轉變到「持續教育」的過程中,教青局在不同的階段掌握到了哪些數據,應該是作為這次開展「持續進修」的支持點。好讓公眾知道,澳門現時整體的學習情況是如何,然後再針對這個情況推出這一計劃。」

她說︰「但這個部分,教青局沒有做到,就直接推出此計劃。缺少這個部分,就很難說明到底有沒有提升到個人的素養和技能呢?到底從哪一點提升到哪一點呢?這方面就完全沒有數據顯示。讀書的人多了,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作為一個政策,它欠缺的就是起始點,發展過程以及結果之間,到底有沒有一個明顯的差別呢?那麽我們就容易去評論到底有沒有成效。」

對於目前有不少大學生利用「持續進修」的這筆資助用作交學費的情況,黃素君認為︰「這似乎在表面上看並不是一件壞事,他們只是用作讀書而已。但細想一下,如果他們真的那些貧困的話,政府就應該有一些計劃去資助這些貧困的學生,或者有需要的學生申請奬學金,貸學金或者助學金等等。而現在間接出現的問題是,大學生把這筆資助用作了交學費,那麽原來打算用作交學費的錢,怎麼辦呢?」

有部分的學生曾向她表示會用作儲蓄,但更大部分的人是會直接花費掉。她說︰「我們從表面上看,他們只是用作交學費,是一件好事,我們也支持他們。但原來的那筆錢,是否用在了其他的消費項目呢?這有否間接使他們過度消費?這是否間接鼓勵年青人不謹慎消費呢?這些問題現今都沒有任何數據可作考究。」

黃素君認為︰「持續進修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政策。因為持續進修計劃很大程度上關乎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例如整體市民的素質提升後,會如何提升我們的競爭力?」競爭力通常會體現在兩個大部分,其一,是本地居民和其他地區的人在工作技能上的比較,,其二,是文化質素和水平上的比較。「因此,澳門的持續進修要有一個定位,和階段性的發展,也就是說,到底現時澳門整體居民的質素,或者在學習的形態上呈現出一個怎樣的狀況呢?」

黃素君認為,作為一項政策,不能空泛地包含各方面的發展,必須有其價值取向,而這個取向必需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吻合才有意義。「整個社會的發展,必然會與個人,企業以及其他的機構有關。社會未來的發展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以及什麼類型的公民素質呢?」作為一個政策的發展,現階段的「持續進修」缺乏了一個發展方向,同時政府也未能提供現實基礎作參考,所以難以預計未來幾年「持續進修計劃」會收到怎樣的成效。

另外,黃素君認為,鼓勵「持續教育」就是直接向市民派錢的做法,跟政府過去幾年的施政都是同一思路。「市民要什麼,政府就給什麼。」現時澳門年青人的競爭力越來越弱,不希望跟其他地區的人競爭,怕競爭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制訂的政策往往是過度保護這群年青人。「政府近幾年的施針大毛病就是總體走向民粹主義,同時對澳門居民或者年青人持久的競爭力造成了傷害。」

donation-ad

 

計劃推出後無論是否教育機構,都推出林林總總的課程,期望在四十萬合資格報讀的客源當中,分一杯羮

計劃推出後無論是否教育機構,都推出林林總總的課程,期望在四十萬合資格報讀的客源當中,分一杯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