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者言】醫療待遇五級制的澳門社會

021 我們病不起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14247

時間:2015年01月19日 11:11

本澳的醫療問題,一向是個惹火的議題。要說醫療水準很差,當局一定可以舉出很多數據,反駁說與其他地區相比算是不錯。但事實是,民間確實有很多不滿聲音,也有很多俗語諷刺公私醫療體系的不堪,也不時爆出懷疑醫療過錯、事故的個案。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我們認為,相比鄰近地區,澳門由於政府財政相對充裕,醫療資源的投入是豐富的。社會不滿的根源是甚麼呢?套一句老話,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亦即,執政者對醫療資源的分配,並沒有建立公平公正的機制,反而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親疏有別的醫療待遇習慣。每個澳門人,依其身分地位的不同,得到截然不同的醫療待遇。以下概括言之,可分成五等,而人員分佈則像金字塔一般,越往下人數越多。

第一級待遇,是只有極少數國家領導人級的最高等澳門人才可享有,如有重病或年老體衰,由國家接往京城御醫院治療,例如年中去世的全國政協副主席。由於這是國家體制,在此不論。

第二級待遇,則是統治集團的核心成員享有,包括主要官員及建制權貴,主要待遇是如果身體抱恙,往往會被轉送香港著名醫院接受周全治療。例如不久前過身的本地「愛國愛澳」第一大報負責人,以及早前因參加運動會跌傷的前司長,兩人都寧願到出名收費高昂的香港私家醫院「養和」接受治療,前者病重,後者則只是普通骨折外傷。不少社會上流人士平日言必稱「愛國愛澳」,對澳門「注以深情」,何以對特區政府聲稱自豪的醫療水準,沒有丁點信心?

第三級待遇,是建制集團成員、或得到執政者特別關照的人士享有。該等人士如得病,雖然只能在本地公私醫院接受治療,但亦可得到特別待遇。筆者有一位朋友曾經在建制機構長期任職,又出身「根正苗紅」的傳統社團家庭,身患絕症後住在公立醫院。筆者某次前往其所住的單人病房探訪時,恰好另有醫護人員在場,正在安慰朋友道:放心養病吧,長官特別吩咐了院長好好關照你,院長安排了某某姑娘專門照顧你,並會邀請香港著名的某某醫生過來會診。是不是所有住院者都有這等待遇呢?看看以下一級的比較吧。

第四級待遇,大概就是一般公務員、教師、學生、長者等享有「免費」公營醫療服務的人士享用。此一等級的典型,可用擾攘多年的中學生尾椎骨受傷要求轉介外地就診被拒為例。該學生的父親也出現脊椎骨問題,忍受不了痛楚,直至自縊身亡,但衛生當局仍然堅拒病患送外診治的要求,主診醫生甚至在記者會回應患者病情時聲稱:四年還痛,本人行醫快三十年了,沒見過。最後,在社運團體以社會捐款自行送患者到香港教學醫院檢查,以及輿論壓力下,當局才批准病患送外就醫的申請。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中層公務員的父親。說起其父的經歷,該位公務員仍然氣憤難平:每次去醫院看病,必須先要在預約單上蓋「免費」章,甚麼免費?每月都在扣錢。該位朋友的氣憤是可以理解的,其父親因患有慢性病,多年保持定期到衛生中心、醫院作全身檢查,結果皆為正常,但最後因身體不適去看其他醫生,竟然只需經過簡單的檢查,才得知已是不治之症的末期。是否多年來漏診、誤診呢?該病患獲安排入住公立醫院四人病房,住院期間不斷詢問遇到的不同醫生,所有醫生的回應只是支吾以對。

處於第五級待遇的人士,就是所有沒有包括在上述「免費」公營醫療服務、以及沒有被私營醫療保險覆蓋的澳門人或移工。這些人可以有兩種選擇:日漸增多看起來專業但價格昂貴的私人醫療服務,或隱身在老舊唐樓中的簡陋診所。政府對這類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收費監管如何?值得社會好好關注。對本地醫療服務失去信心,又無法動輒獲送外地就醫,不少澳門人遇到疾病疑難的應對辦法,只好是自費往外地就醫。唯一可以無慮的,大概是公營醫療系統「濫發」式的藥物供應吧,只要到各衛生中心領藥處看看,不少病人都會領到一大包幾乎可以應付從頭到腳病痛的藥物。

梳理了這五類醫療待遇,我們再來看看新上任的社文司司長許下「未來五年是澳門醫療發展光輝五年」的承諾,如何實現?如果說再買些好藥、多建些醫院、多請些外地名醫,這些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會是真正的問題了。要真正解決深層次矛盾,建議政府可有兩個選擇,一難一易:難者,讓現在處於第四第五級待遇的大多數澳門人,可以享有第二或起碼第三級的醫療待遇;易者,要求所有達官貴人的就醫地點,保持公開透明,與所有居民同一待遇。隨便做好其中一點,澳門人對醫療服務的不滿,可解大半。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