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還有一個多星期就要結束了。身邊很多朋友去了,可我卻不為所動。我是喜歡旅遊的人,今年已經去過韓國(年頭已經就此寫過文章)和台灣(稍後會寫)。可是世博麼?就是提不起勁來。
作為一個認真的旅行者,莫說是世博,一切所謂的超巨型活動都是不適合的。首先是人流的問題。「擠擁」是很多人對世博的印象。一來是人愛熱鬧好時髦的本性使然,二來是為很多人而言,出國旅行仍然是很貴很麻煩的事。三者,必須承認,能把這麼多國家的特色放在一個小小的空間展示,對人們是一個很大的誘因。再加上美國「九·一一」事件以後,全球對反恐要求的提高,而中國政府在國內又要防這防那,安檢要求似乎變得很自然。問題是,真的值得為一個展館排上一整天的隊嗎?當中辛苦自不堪言,如果把時間更好的分配在更多、但人流較少的場館裡去,你所看到的將會更多。
第二個大問題是錢。一個地方舉行盛事,人們會期待大量的旅客到來消費。人多了,商品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無論是酒店、機票亦然。一個地方要舉辦這樣的活動,可以帶來大量的基建投資,例如北京為了舉辦奧運大建地鐵,酒店等項目更是不勝枚舉。這對旅行者而言的確是好事。可是,這些方便是不會隨著活動的結束而消失的。它們是會繼續為旅客、為城市居民服務的。再加上,這些新設施營運起來,是需要時間去調節的。當然,同樣是博覽會,台北即將舉行的花博用二十天作測試,比起上海的十天是更為高明(想想上海的規模和全面性!)。如果是在活動結束後,我們再去,雖然沒有一些特色的建築物或活動,例如世博的澳門館,可是城市仍然存在。我們到時再以一個較低的價錢、更暢順精緻的服務去享受一個更美好的城市也不遲。畢竟,這些活動是暫時的,是依附在城市之上的。一個地方的人事物及其當中的價值更為恆久,才更值得我們追尋。
最後,還是要談談世博的意義。正如很多人都同意,世博對中國人而言和奧運一樣,都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象徵,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中國在物質生產上的強勢,和政府協調能力都是無庸置疑的。可是,中國無論是在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都已經進入了瓶頸。中國要成為世界積極的參與者,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人民的見識和心態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要強調的是,世博是讓中國人看世界的一個契機。中國政府就算是當前中日關係緊張的時候仍然維持青年互訪,對於近年來不斷強調「向北望」的港澳兩個特區政府不啻是一個諷刺。
至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世博會的主題,雖然中國城市人口比例已經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但我們決不能忘記中國尚有龐大的農村人口。就算是城市人口,當中那些農民工,乃至在城市發展中的弱勢群體,他們也為城市的繁榮興旺付出很大的代價。城市要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在戶籍制度和拆遷問題上,應該還他們以尊嚴和合理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