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今(19)日舉行全體大會,直選議員林宇滔在議程前發言稱,本澳的自殺問題急需關注及正視,十年間本澳的自殺率上升了44%,其中介乎5至24歲自殺死亡個案為最多。然而,行政當局則以「鴕鳥政策」應對,以涉死者私隱為由對學生自殺消息三緘其口,同時未見公佈完整的自殺統計資訊,讓社會難以作更深入理性的討論。
林宇滔又要求當局摒棄目前的「鴕鳥政策」,真正遏止本澳自殺問題惡化,主動制訂專業客觀的機制,及時合理向傳媒公佈自殺個案的關鍵資訊、提供原始數據,同時應明確訂立降低本澳自殺數字的目標及負責執行的部門,並通過落實跨部門協作和增加資源投放確保有需要人士獲得足夠支援。
林宇滔指出,本澳接連發生多宗自殺及企圖自殺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居民的精神壓力及身心健康,有意見認為若本澳經濟及社會氣氛持續低迷,擔憂未來的自殺問題可能愈趨惡化。
根據保安司數字,去年(2024)有91宗自殺死亡,自殺率達每十萬人有13.6人,明顯較國際平均約9至10人高,而且對比2015年的數字是9.4人,十年間本澳的自殺率上升了44%。「更值得關注的是青少年的情況,去年5至14歲的自殺數字有4宗,是過去十年首次出現多於1宗,15至24歲有9宗,亦是十年來最多,可見本澳的自殺問題急需關注及正視!」
另外,本地企圖自殺數字同樣居高不下,去年企圖自殺數字共249宗,是2015年的1.5倍,而且,過去五年5至24歲的企圖自殺數字平均上升至整體的四成(2015至2019年平均佔兩成);透過上述兩項數據,可見本澳自殺及企圖自殺情況明顯有年輕化的趨勢。
關注自殺問題需數據
林宇滔批政府公佈資訊有限
林宇滔又認為,社會要關注自殺問題,應先研究分析成因及趨勢,但現時政府公佈的資訊有限。以衛生局的自殺死亡監測為例,當局每季僅以新聞稿發佈,而且數字只以性別、是否本澳居民作分類,也僅公佈整體年齡範圍,沒有完整的統計資訊,根本起不到分析及對比等作用,社會亦難以作更深入理性的討論。「必須指出,本人理解自殺低落情緒或會有傳染,但這卻成為近年政府有關部門不去正視問題的藉口!」
他又稱,自殺及企圖自殺有年輕化趨勢,但具體年齡或實際情況如何,社會卻無從得知,因為政府公佈統計數字的年齡劃分是5至14歲、15至24歲等,無法得知未成年人的具體情況。「即使過去有傳媒追問,警方多以涉及死者私隱為由,拒絕公佈基本資訊;教青局更是對有關學生自殺的消息三緘其口,選擇不公佈、不回應。」

林宇滔表示,有心理業界人士反映,過往衛生局公佈的「澳門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原本包含中學生自傷行為的數據資料,但新公佈的報告卻將有關資料刪除。資訊不透明,令社會難以全面地探究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林宇滔:曾出現青少年結伴企圖自殺 前線疲於奔命被動應對
林宇滔又稱,曾有教職員、社工、前線醫護及紀律部隊人員反映,「近年接觸處理的自殺個案大幅增加,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及精神壓力的個案愈趨普遍,加上青少年易受朋輩影響,曾出現結伴企圖自殺的行為,也有個案多次企圖自殺。」
然而,礙於目前跨部門協調機制主要停留在事後處理,沒足夠資源對個案提前主動跟進,也沒有措施及介入手段確保當事人持續得到情緒及精神治療支援,就算有個案持續出現自殺行為,前線人員只能疲於奔命被動應對,反映現時本澳的應對機制未能有效處理自殺傾向問題的個案。
林宇滔又表示,政府提出「預防勝於治療」沒有錯,但居民更關心政府對已有情緒困擾人士的及時支援和幫助,以及實質的應對措施。早前在社會文化範疇的施政辯論上,社會文化司長柯嵐回應心理健康及自殺率問題時表示,「身心健康不是醫療問題,希望大家重視文化和體育的功能。」引起社會不少討論,反映出政府與居民的角度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