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施政報告揭示新前景 年青就業上大灣區     房屋階梯可以消失?

特首岑浩輝在上月中發佈首份施政報告。

前特首透露跟新特首就民生福利不減已有共識,以致一般關注公共事務的市民曾把關注點聚焦於各項具體的民生福利有否增長,而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發表前一直冷靜地以新聞稿表示有聽取意見,但成功避免透露具體決定。於是,2025施政報告發表之日,就是真相解放之日。從威權主義的角度看來,有利於強化施政報告的重要性。

據2025施政報告,醫療券、殘疾津貼、敬老金、養老金都有輕微調升。現金分享維持原額,但加上「符合條件」的標籤。

明顯新增的津貼惠民措施有兩項:育兒計劃和支援北上就業計劃。

公園有不少市民陪同小孩玩耍。

這項育兒計劃是澳門被指生育超低之下,經內部反覆研究下的決定。大抵是基於幕僚提供的統計分析資料(港澳兩地法制傳統不同,在港外僱人員的子女可以取得箔港居民身份,但澳門外僱人員子女卻不能取得居民身份享受福利,致育齡外僱人員的生育意願受壓,外僱數量多自然影響統計結果)。岑特首在無奈中拋出「酒店有很多漂亮婦女很有能力生」的金句,抓來主觀覺得這些有高潛力取精子的角色,形象化地標示這個問題,惟不敢修改法制推動她們生育,而在統計上剔除這群組又不符國際標準…….為挽救生育率超低的城市形象,只好津貼了。育兒計劃是給3歲以下居民每月津貼1500元,只是效果如何,而日後若停津貼(包因嬰兒滿三歲或制度調整)又會否招來埋怨,就有待觀察了。

從基層市民的角度看來,本澳輸入外僱比重過高,對求職就業的生涯構成障礙,但理解部分中小企已習慣靠廉價外僱維持經營,難以立即升階改變,因此寄望政府協調有足夠資源的六大博企在有序削外僱保就業方面發功。可是,從威權主義的角度看來,博企集團正是政府期望充分合作,同時須投入各項資源建造政績的合謀伙伴。

2025施政報告顯示,博彩野蠻擴張的觀點已經消逝。推動產業多元,促進四新產業,政府需要博企支持,而對方注資的著力點將涉及琴澳兩地。對於削六大博企外僱比例速助本地青年就業,例如安排六大博企外僱比例有序回到20%之內為居民提供八千個穩妥督業機會,但已經被歸類為將來有機會再檢討的話題。

為了應付保就業的期望,施政報告除了表明繼續招商引資,繼續與博企合作推行就業+培訓計劃,更重點新創支援北上就業計劃,即高校畢業青年赴橫琴及大灣區九市指定企業就業每月津貼5000元共18個月。這項創新,啟動了本澳青年北上就業可能性。在政府聯博企資源及區際政府合作之下,倘若打造大量成功案例,或許為本地下一代形成在大灣區(也包括澳門)規劃生涯的意識。可是,倘若產生在18個月後停津貼而難解生涯困境的情況,就要看政府會不會繼續處理了。

青洲坊經屋是澳門半島較大的經屋群。(資料相片)

上屆政府一度利用豐富土地資源嘗試建造的房屋階梯,已不幸被上屆政府以「經屋永遠姓經」和官定提高售價的方法,突發抑制需求,打折經濟房屋和夾心房屋發展。2025施政報告不僅無意檢討修訂打折房屋階梯的施政方向,更直接削減了經濟房屋和夾心房屋的土地資源。上屆政府已具體開展的A區經屋土地規劃仍繼續,但曾預留進一步發展經屋的A區A13、B13、B14、B15及 B16地段已被消失;被上屆政府臨時大縮水的偉龍馬路地段夾屋項目(原規劃建8,000單位)被消失而縮水後改用作小量夾屋的祐漢順利樓部份地段後也在施政報告被略去夾心房屋的稱謂。

在政府倡導北上就業的政策下,本澳青年在本地就業上流進而置業上流的期望逐步減弱。在強調國家安全的背景,遊行示威已非常態。政府讓房3階梯概念歸於歷史,亦不感到民意壓力。這個形勢,應當可以令手握過萬豪宅待沽的權貴在動蕩的世局中有覺得繼續被保護的安心一面。

去年本澳學界舉五四青年節升旗儀式。(相片:教青局)

從民粹的角度,施政報告一個待決的問題是現金分享。現金分享維持原額,但加上「符合條件」的標籤。至於「符合條件」的具體要求,有待特首稍後以行政法規規定。

特首曾注意到社會有意見指應繼續派發,但調整完善現金分享的派發標準和方式,例如是否應設條件須常居澳門、把部分金額改為消費券形式派發等。有意見主張維持全民派發的方式,維持全球澳人命運共同體,也有意見認為應停止給予不常居澳門者現金分享而把資源留給在澳居民(但現金分享已定為10,000元)。排斥在大灣區常居者會不會違反融入大灣區政策?若要特意包容在大灣區而不常居澳門的居民則需要另設行政檢測制度。至於是否應把部分金額改為消費券形式派發,則涉及是否要減少北上消費融入大灣區的政治取向。

岑浩輝曾表示下一階段將徵詢意見,對這項行政法規作出調整。宜接下來這個月,政府會設置公開議論平台讓澳門居民公開辯論,理性溝通,抑或沿用以發新聞稿的方式表明已經聽取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