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在藝博館從事策展和設計工作,再走馬上任在文化局正式「做官」,搖身一變成為文化界的「財爺」,負責派錢、管數,楊子健依然是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人。是的,這種人竟然在官場中能夠「存活」下來,真是異數。只有聽到他侃侃而談藝術資源投放要「從下而上聽意見」、「公帑要小心運用」、「藝術投放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要看長線」,才總算有點「財爺」的風範。迫供追問如今貴為文化活動廳一把手、手握批錢「大權」,楊子健即時打回原形喊冤:其實我的話事權最細!
再迫供:坊間傳聞有藝團一劇拿幾十萬資助?一年一劇都有補助全職行政人員?政治劇目會否批少啲?楊子健誓神劈願話「無!絕對無!」至少文化活動廳沒有批過這些個案,也沒有創作尺度方面的考量。藝團活動資助評審名單不公開,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差點含著半包眼淚的楊子健再呼冤:有原因,但無秘密。
評委名單不公開──有秘密?
「其實是尊重評委的意願,澳門圈子細,他們都怕評同行的資助開名會有壓力。每年我地有超過一千份申請,如果全都邀請外地評委,一來有無此需要?二來是擔心他們不熟悉本地情況,可能會有文化落差。」楊子健解釋,香港近年都有邀請評委越來越難的情況,曾經有評委被致電查詢:「點解今年評得我咁少?」甚或一些更極端的個案都出現過。
那在確保評委放心參與和審批資助透明度之間,活動廳是如何考量?楊子健說,無論任何資助計劃,他們都希望能確立一套機制,評分準則、資助金額都標準化。當然藝文活動的價值衡量會較主觀,因此審批過程會以行內人意見為主。現時各評審委員會至少有三分之二是民間代表,也會定期輪換。評審結果會有更詳細的解釋,讓申請者知悉。上訴機制也保障了申請人的申訴權利。
舊法院黑盒劇場 準備就緒
近年藝團被加租迫遷的個案不比「執笠」的老舖少,從舊區迫入工廠區,工廈照樣要捱貴租,但文化局說好了的中小型演出和訓練場地呢?怎麼多年來還未見影?難道真的要等新城A區?
楊子健直言明白搵場地好難,連文化局自己搵地方都好難,像演藝學院分散各處,想集中在同一地點上堂都未有辦法。至於藝團的苦況,活動廳的資助規章規定,不能資助藝團的「燈油火蠟」,直津方式在機制內行不通;坊間建議由文化局買起一幢工廈再分租各藝團,由於涉及巨額資源,要解決的問題好多,短期難以操作。暫時他們會釋放現有空間,例如:在南灣舊法院改裝一個臨時的黑盒劇場,百二個座位,台燈聲齊全,再加兩個排練空間,暫訂十一月試營運,明年開放讓藝團申請使用。這個中型劇場主要面向一些場次較多的劇目,讓藝團可以「儲」到一些觀眾,亦試一試本地市場水溫。初步考慮從門券收入中抽取一定比例作為場地費,在開拓空間之餘,希望摸索一種藝團也有能力承擔的半商業模式。
藝團資助「一年一批」見步行步?
文化活動資助「一年一批」多年來被批評短視,無助藝團長遠發展,明年終於有新突破。楊子健一副成竹在胸,新推的「藝術在社區」資助計劃就是突破的試點,「我們明白藝團需要一個三至五年的長期規劃,但這一方面涉及跨年度預算,另方面時間一延長,中期評估、跟進藝團是否能落實當初計劃……作為審批部門,有很多後續工作要跟得上,畢竟這些全都是公帑,我們正一步步去試。更重要的是,藝團本身是否已準備好,定好發展方向。」
「藝術在社區」今年有十個資助項目,當中有部分是跨年度計劃。初期會先邀請外地評審與申請藝團面談、介紹活動構想,通過審批後也不是一次性發資助,中期會再安排外地評委與藝團溝通,回饋意見,同時亦了解藝團的難處,協助調整方向。此外亦會辦工作坊,邀請受資助團隊向公眾做介紹。楊子健坦言有一些資助項目未能達標,也發過警告信。
有此經驗,活動廳認為明年是適當時機以試點形式讓一些成熟、已定好發展路向的藝團申請橫跨兩至三年的預算資助,前期會推最多十個名額,再視乎成效逐步擴展。「我們真的明白,藝術發展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希望透過民間帶到一些新元素回澳門,這可能不會好快見效,但無論如何我們有決心去做,也一定要去做。」
行政人員名額 明年增至2個
「試點」試完又試,似乎派錢比花錢還要難。本身也是「設計人」的楊子健最多重覆的是:從藝團角度出發、「由下而上」聽意見。他自言希望將制度做好,重新建立一套遊戲規則,將來無論由誰運作都有機制可循。「官味濃」又再自然流露。
近年活動廳引入問卷調查、抽樣訪談,了解藝團對資助政策的意見,有的建議明年便會落實,例如:明年起藝團全職行政人員的補助名額將增至兩個(限連續三年獲批A級全職人員的藝團 );各級人員亦會加人工,加幅不低於通脹。另外,近年亦與民間合作,著手整理和出版劇場文獻,亦正研究推出「孵化計劃」鼓勵更多本土原創作品。除了前期問卷調查,亦會邀請關心資助政策的藝團做研究。
派錢不一定會令自己受歡迎,但楊子健似乎還是一隻快樂的「箭豬」,至少他仍會經常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