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4、5年後「智慧教學」將全面普及 龔志明:AI助批改功課、因材施教減輕老師負擔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回應議員提問。

昨(21)日多名議員在立法會口頭質詢會議上關注師資培訓及壓力等。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回應時稱,當局每年約投入1,700萬澳門元(下同)助學校發展「智慧教學」,相信4、5年後「智慧教學」將全面普及,到時成熟的AI系統可以助老師批改功課、因材施教,減少工作量。

在回應支援老師減輕負擔方面,龔志明指出,疫情期間教青局推動發展「智慧校園」,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智慧教學」。當局每年投放約1,700萬元, 目前已經有25間學校參與「智慧教學」。據照規劃,下階段「智慧教學」會覆蓋本澳全部學校。

有關「智慧教學」,龔志明介紹指,「智慧教學」包括「智能組卷」、 「智能題庫」、「智能批改」以及助老師因材施教。舉個例子,學生在完成家課後,老師一般需要花很多時間批改,特別是作文、數學等,需要逐個地方批改。「當這個『智慧教學』成熟後, 這個批改時間就可以省下。」

北區學生

他又稱,若用了AI「智能批改」後 ,老師馬上便知道班中學生有哪些知識點比較弱,甚麼地方需要加強。老師派功課時,就會和現時傳統、全班做同一個題目不同,每個學生會有屬自己「因材施教」的題目,或助部分學生改善弱點,或部分變得更好,使用AI批改就可以助老師減省一些工作量 。「雖然呢個係我哋願景,但係喺建構過程中肯定係需要學習嘅,所以老師嘅一些題庫要慢慢喂到嗰系統,所以我哋會用四、五年時間去將佢全面普及,到時老師嘅工作就可以進一步的減少。」

至於有關教學人員在科學知識培訓方面,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回應時指,《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的專業發展制度》訂定專業發展活動的核心發展活動,將人工智能、資訊科技教育相關的培訓課程作為教學人員的必修課。

柯嵐又稱,2024/2025學年教青局開辦超過250項相關教學人員培訓課程,提供超過5,000個名額,包括「中小學人工智慧教學」、「AI在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等系列培訓。當局又透過與學校課程與教研人員的溝通、學校綜合評鑑等機制,推進學校科普課程與教學的多元化;教學設計獎勵計劃設立「資訊科技應用」獎項,鼓勵教學人員將人工智能科技工具融入課堂。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