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青局
為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及自殺問題,特區政府在2021年年初成立由多個公共部門、團體、機構及教育界組成的「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下稱小組)。雖有工作小組,但近年政府對本地青少年自殺防治工作成效依然存疑。
由保安司早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2024)前三季5至14歲自殺死亡個案有2宗,佔比約2.2%。另一方面,衛生局公佈最新自殺死亡統計,去年四季合共90宗。第四季有25宗個案,年齡介乎13歲至75歲。
換言之,去年至少有3宗未成年人自殺死亡,佔比或升到至少3.3%。過去十年間,該年齡分組佔比甚少超過1.5%,2024年數字為近十年最高。
未成年人自殺率上升,值得社會關注。惟無論警方、衛生局或教青局,連最基本有關未成年人自殺的公開數據都欠奉。傳媒連去年實際上有多少個未成年人自殺死亡個案都無法掌握,遑論跟進報道,必須持續追問教青局或警方。資訊不透明,社會又如何探究青少年身心狀況全貌?
教青局去年照舊對有關學生自殺的消息三緘其口,繼續不公佈、不回應,即使司警已公佈自殺死亡個案涉未成年人,該局仍不會主動向社會公佈基本資訊,多以涉及死者私隱為由,拒絕直接公佈消息。
然而,最清楚學童心理壓力的機構就是教青局,若不披露數字,如何引起社會關注學童壓力及心理健康?
去年全年自殺死亡數為近十年最高
至少3宗涉未成年人 最小12歲
根據衛生局發佈2024年各季自殺死亡監測結果,去年全年四季自殺死亡數字分別為22宗、22宗、21宗及25宗,合共90宗,為近十年(2015年至2024年)最高。其中76宗為本地居民,佔8成4。
其中去年第1季、第2季及第4季都有未成年人(18歲以下)自殺死亡。在2024年首季自殺個案介乎17至75歲;第2季為12至76歲;第4季為13至75歲。年紀最小僅12歲。綜合保安司數據可見,第2季有2宗,第4季至少有1宗。去年全年至少有3宗個案涉未成年人。
另外,比較保安司發佈的罪案統計數字可見,去年全年90宗的自殺死亡數字為2015年至今最高,比2023年增加2宗,增幅2.2%。其次有2023年88宗、2018年82宗、2022年80宗等,最低則是2016及2021年的60宗。
從最低的60宗到最高的90宗,近十年的自殺死亡數升幅達5成。上述數字均包括本地及非本地居民。
去年學童自殺佔比為近十年最高
保安司尚未發佈2024年全年罪案統計報告,據其早前公佈首9個月的數據可見, 5至14歲分組的自殺死亡個案有2宗,佔全部90宗個案約2.2%,分別在4月有1名男生及5月1名女生自殺身亡。而15至24歲自殺死亡在首9個月有5宗,佔全部個案約5.5%,分別在1至4月及8月各1宗,按年齡分組來看,應涵蓋未成年人及成年人。
上述數據僅統計去年首9個月。正因衛生局與保安司各有自殺統計,必須交叉比對。據衛生局第4季數據,自殺死亡者年齡最低至13歲,而該組數據保安司未發佈。換言之,去年全年個案數裡面,5至14歲分組的自殺死亡個案至少有3宗,佔比或上升至3.3%。相比2023年僅1宗(約1.1%),佔比按年增至少1倍、甚至到2倍。

整理:《論盡》媒體
然而,該組未成年人自殺死亡數最低可以維持零案發,如2020年及2019年等。以往十年來看,該佔比數甚少超過1.5%。
從數據可見,學童自殺問題漸趨嚴重是事實。然而,負責自殺防治的社會文化範疇,包括最主要的教青局,以及衛生局、社工局等,對自殺防治工作態度如何?
教青局「以愛同行」小組常開會 都討論什麼?
新任社文司司長柯嵐在12月初首次面對傳媒採訪時,被問到有關學生自殺問題並未正面回應,僅指出:老齡化、少子化、青年學生自殺等都是具體問題,相信要通過綜合化措施去處理,新思維、新手段和新嘗試。
今年(2025)1月10日,「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舉行年度首次工作會議,包括回顧2024年工作以及商議2025年重點方向,惟會議閉門進行,亦沒有邀請傳媒會後總結,只在會後發佈新聞稿。官方「新聞稿」提到,小組推行舉措包括:針對低動機學習、偏差行為及高關懷學生的計劃,透過小組進行商議及廣納意見。亦推出5項針對性措施:恆常舉辦學校分享會;加強教師培訓,納入核心發展課程;倡議學校增加學生運動動機;推出心理健康教學課件;強化遵紀守法意識,加大輔導服務力度。

「以愛同行」小組2025年首次會議,會後發新聞稿公佈。左三為教青局局長龔志明。
近年該小組會議並未向傳媒開放,故媒體亦沒有機會直接向小組成員及教青局局長提問有關舉措的成效。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組持續工作之下,本澳社會仍時有聽聞學生輕生事件。就在上(1)月7日,本澳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1名學生墮下受傷,幸好最後學生並無大礙。
針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學業壓力、學生身心狀況等問題,本媒早於去年6月就曾去信教青局查詢,但未獲該局正面回應。[1]
有關查詢問題包括:教青局有否統計數據可知每年每季有多少名非高等教育學生輕生、得知每校每季企圖自殺個案數?局方有何途徑向學生溝通了解對自殺的想法、認知?在過往學生輕生死者中,有多少比例學生有抑鬱傾向?教青局方面有沒有接收過家長或學生對各校有關學業壓力的投訴?主要針對哪些因素?局方針對學業壓力投訴的處理方式為何?
教青局作為主導本地教育方針及關顧學童發展最核心的政府部門,局方有必要且有責任仔細向社會交代對學童自殺情況、基本數據以及如何防範等問題,以示該局對自殺議題的重視,而非任由社會及傳媒面對學童自殺議題有如盲人摸象。
自殺個案連基本資料都缺乏
談何瞭解、 防治?
為了取得未成年人自殺死亡個案的基本數據,記者必須比對衛生局與警方公佈的資料,惟兩部門數字未必吻合、而且分類不同、描述模糊。例如,保安司數字沒有細分自殺個案為本地人或非本地人;保安司年齡劃分是5-14歲、15-24歲,看不出18歲以下自殺死亡數;衛生局數字甚至沒有分年齡,只分性別與本地居民;衛生局亦沒有公佈年度數字,僅公佈每季統計,透過新聞稿交代,資訊分散讓人摸不著頭腦。
事實上,教青局不只缺乏學生自殺死亡個案基本資料,連帶在校社工或心理輔導員的相關資源及配套,每年局方投放資源等資料亦是不夠詳細、不夠透明,社會不得而知,只能口耳相傳,對學童心理健康問題捕風捉影。
針對自殺問題,另一個重要部門衛生局則只會例牌發「制式」稿件回應,指出政府關注居民的精神健康,透過政府部門及社區機構溝通和跨部門協作機制,持續提高服務可及性和擴大社會支援網絡,從家庭、學校、社區等不同層面動員社會共同關注和主動轉介信息,讓相關部門介入及消除自殺危機,同時建議居民多利用各社區衛生中心以及受資助社團的心理保健服務。
[1] 詳見報道〈學生輕生趨勢、學業壓力如何?有否掌握數據? 教青局未見回應〉https://aamacau.com/?p=1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