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amacau.com/files/uploads/2025/02/aamacau-photo-250208_0208_0152-1080x720.jpeg)
特首岑浩輝日前主持多場「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系列講話精神 強化權責擔當大局作為意識」座談會,句括帶領行政法務範疇官員學習領會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相片:新聞局)
習主席向第六屆特別行政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分別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及共同維護和諧穩定」。
新任特首岑浩輝安全當選後,去年底聲稱已連日關門開政務會議研討新政共識,繼而舉辦連場高官學「習」大會。踏入今年一月,儘管施政方向仍是抽象的舊調長彈,未有具體新政,但在形式上倒已陸續有特首及各司長專程公開探問各大建制社團,透過傅媒顯示政府聽取民意撰寫2025年施政方針的姿態。
![](https://aamacau.com/files/uploads/2025/01/aamacau-photo-250113_0113_2334-1-1080x626.jpeg)
行政長官岑浩輝在上月會見多個本澳社團的代表。(相片:新聞局)
特首表明首先落實廣大市民呼聲最高、最關心和關注的工作。可是在國安大局為重的政治環境下,公民社會行動絕跡,施政集中聽建制社團的話(政制改革免談),澳門居民將迎來什麼喜訊呢?
岑浩輝曾經以博彩業野蠻擴展的金句引起市民關注,以為非資產階級出身的他將以清晰的政策為政府洗脫官商勾結的疑問,惟其後完全未見任何針對野蠻擴展的措施,而野蠻擴展一說被一再修改為依法有序發展之後,連遏制博企外僱人員比重以助本地人就業,都未見特首和司長考慮。看來,這個民望可能要落空。
無疑,博企對本地的經濟財政貢獻眾所周知,只要福利不減,這點失望絕不會影響社會穩定,只是政府放過了利用促使博企合作為本地青年創造就業機會的功績而已。
新政府就職至今的公開表述,除了著重顯示學「習」的努力外,也延續長彈上屆政府遺留的施政舊調,但未見處理土地房屋政策的矛盾。具體而言,上屆政府承接大量填海和回收得來的土地,一舉豎起房屋階梯的大旗,在2021年公開研定除私樓之外社屋、經屋、夾心屋、長者公寓預計至2030年所需的增量(在過往社屋為主的政策下社屋供應無疑足夠),計算出經屋、夾心屋、長者公寓預計至2030年須分別要增23,000、10,100及3,400個房屋單位,並隨即在土地和建屋規劃上定策(長者公寓利用收回海一居地段的郭份資源試行而未有長期規劃)。
![](https://aamacau.com/files/uploads/2025/01/aamacau-photo-250117_0117_2250-1-1080x720.jpeg)
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今日下午拜訪澳門中華總商會(來源:新聞局)
可是,過去藉低價批地建造高價豪宅的資產階級權貴尚有過萬豪宅待持續高價圖利,形成迫使當局自打嘴巴折斷房屋階梯的強大壓力。經濟房屋急速改制,大幅減低申請需求,藉此擱置經屋夾屋發展。特首換屆前一年,原定可續建上萬經屋的填海新城A區A13、B13、B14、B15及 B16地段 以及一度擬建8 ,000夾屋的偉龍馬路地段(換上只建250個夾屋單位的順利樓地段)被擱下閒置,形成土地房屋施政方針內嚴重的矛盾。
在官方安排下的高官與社團對話,至今尚未觸及重振房屋階梯,甚至連填海新城A區及偉龍馬路地段的規劃前景也未見提及。
在公共政策上,更大鍋的官商勾結疑難自然是在土地房屋政策。一旦重振房屋階梯,無疑會削減仍有過萬豪宅高價續售的資產權貴利益,且看岑特首班子能否令人意外地展現脫離官商利益合謀質疑,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施政能力,抑或是藉口連場建制社團諮詢未予重視而聲稱不屬市民關注的重點。
![](https://aamacau.com/files/uploads/2024/08/aamacau-photo-240831_0831_2130-3-1080x983.jpg)
A區公共方屋項目(資料相片)
若無意觸及國安或學「習」情緒,不妨放下政制改革或官商脫勾等敏感主題,在反覆學「習」兼長彈舊調之餘,撰寫施政方針的接下來兩個月也不是沒有發出喜訊取悅民心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上屆特首賀一誠已率先透露跟新特首已達成維持既有民生福利的共識,然則,新政府編撰的2025施政方針絕不宜削減2024施政方針列出的任何一項惠民措施(例如現金分享、醫療券、敬老金、養老金、央積金注資、經濟援助、殘疾津貼、出生津貼等等),但可以選擇在財政許可下提升一些惠民項目的金額,換取掌聲。在上屆政府遺留的舊調中,提升最低維生指數和最低工資都是要依序實行的措施,發放消費券為本地保留消費力也是可以靈活構思,此等都是可以發出喜訊的手段。只不過,只顧維護和諧穩定,卻難以提高治理水平、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
特首與司長們有自信的話,應當及早檢討以官辦諮詢、控制資訊的陋習,容許參與者公開提出具批判性的意見,積極回應傳媒就重點問題的公開追問,鼓勵市民參與,在公開辯論中顯現才能,而不要以為避開尖銳問題便可以一勞永逸!
下一篇文章:兩本澳居民染流感併發重症不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