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交通未完善 遊客來澳意欲減

每逢周末及假期,氹仔黑橋街的士站經常出現車龍及人龍,對該區的交通造成嚴重影響。有關當局理應好好利用樹松尾旁的國有土地,打造規模較大的交通樞紐站。

遊客在選擇旅遊目的地時,除旅行景點外,一般都會考慮當地的住宿、交通及飲食等配套。現時澳門的交通對海外遊客不太完善,而國際電子支付系統未能在輕軌、巴士及的士上廣泛使用。加上澳門搭車難及塞車等問題,令到不少遊客扣減對澳門的印象分。

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雖然特區政府於2024年全力拓展國際客源,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但現時澳門的國際旅客仍未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的數字。從治安警察局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首10個月入境的國際旅客約258萬人次,與2019年同期約349萬人次相比,下跌了約26%,當中韓國及日本旅客的跌幅分別達到約40%及60%。

根據博思市調公司於2023年11月在台灣進行的網絡問題調查顯示,台灣人在旅遊規劃上,交通便利佔了第2位,達到28.9%,而知名度及當地美食只屬於第4及第5名。在疫情後,全球自助旅行的比例也有上升,觀光遊客不再單靠旅行社安排旅遊巴接載。的士、步行系統、鐵路及巴士等集體運輸系統成為遊客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每逢周末及假期,氹仔黑橋街的士站經常出現車龍及人龍,對該區的交通造成嚴重影響。有關當局理應好好利用樹松尾旁的國有土地,打造規模較大的交通樞紐站。

搭的士難未解決

對於人生路不熟的外地遊客來說,搭巴士是較為困難的事。澳門輕軌的服務範圍有限,有不少旅遊景點未能覆蓋。因此有不少遊客都會選擇的士出行,跟的士司機說出目的地就能夠直接前往。

在過去的澳門的士亂象,如拒載、揀客、繞路、濫收車資和態度惡劣等成為網絡熱話,嚴重影響本地的旅遊城市形象。海外及內地旅客也曾在網上社交平台上分享他們遇到的惡劣的士經歷,引起共鳴及關注。雖然新的士法於2019年生效後,的士違規情況大幅下降,但仍有不少的士問題仍未解決。

雖然交通事務局於2024年初完成對500輛普通的士的公開競投程序,但現時本澳只有一家公司提供線上約車服務,有關當局理應開放更多平台讓的士公司及私人的士選擇,並為本地、國內及海外的不同客源提供多元化網約的士服務。

有的士司機表示,並非他們想選擇乘客。首先每天的車租費用高昂,加上道路擠塞,以及油價高企等問題,讓他們不敢進入舊區。就以現時的七人車為例,每公里油費約1.4澳門元(塞車更為嚴重),如果空載再多走數公里,就會影響他們的收入。加上在2024年大幅增加的士數量,使平日的經營情況更加惡化。

推行多元化的士服務

有旅客表示,有不少的士都跑到去賭場候客,就算在氹仔碼頭及外港碼頭的士站也鮮有的士排隊(晚上更為嚴重)。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往來港澳的高速客輪班次大幅減少,大部分時間都在30至60分鐘一班。早在十多年前,澳門會有的士call台會向司機匯報主要的士站的情況,如有飛機航班或客輪到達,便會通知的士司機前往接客。近年這些call台已消聲匿跡,雖然科技更為發達,就算的士有機載系統,但的士司機無法從現今科技得知各區的候客情況,以作出車隊調動。因此,傳統的經營模式已不適合在澳門應用。

為解決有車無客、有客無車的情況,有關當局可利用各種科技,推動多元化的士發展。除了協助業界提供一般的網約服務外,更可為司機提供主要的士站候車資訊、道路情報、客輪及飛機航班抵達時間等。結合現代科技,讓司機容易找到客源,遊客也輕易預約的士。除此之外,客人更可通過網約平台,利用電子支付及國際信用卡向司機支付車費。

網約車公司Grab在泰國布吉機場設有專門的上落客區,部分車輛由當地的士營運。

不同的地區也有不一樣的網約車服務。在香港,用戶可通過Uber預約普通的士。日本的網約車更為多元化,除了Uber及東南亞流行的Grab外,還有不少本地的網約平台,當中Go Taxi是日本最大的的士服務APP,乘客可利用手機預約的士。為方便遊客,設有英語介面、使用海外電話號碼登記,以及綁定信用卡等支付系統。為方便司機與世界各地的遊客溝通,東南亞的Grab更設有語言翻譯功能。

在大時大節期間,來澳的遊客量大增,使的士一車難求。但如果的士發牌數量過多,會影響司機在平日收入,甚至有機會白做(收入全部用來交車租、油費等)。有彈性的網約車就可解決這些問題,吸引一些兼職司機在假期及假日開工,協助疏通旅客。其實是否可以利用現有的士發牌制度,在現有的士牌照下適當附加網絡約車服務?

Grab在叫車應用程式中加入了翻譯功能,讓司機能夠更方便與旅客溝通,減少誤會。

以巴士接駁 延伸輕軌服務

第一期輕軌系統於2019年12月通車,自通車以來客量雖有增加,惟現時站點及路線規劃仍不足,就連列車經過的大型酒店渡假村,周邊站點不是行人設施不足,就是經常封鎖連接輕軌站的通路,使旅客倍感不便。

輕軌的路線覆蓋範圍十分有限,增設路線要大量的資金及時間。事實上,輕軌公司可利用巴士接駁為輕軌提供更多客源。澳門市區方面,現有的60、61、65及103X等路線應進行重整,正式納入輕軌接駁路線,若使用電子支付及電子預付卡可獲轉乘車資優惠。雖然有關當局未有計劃將輕軌路線延伸至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但可打造BRT(巴士快速交通系統)系統,讓巴士在獨立或快速道路連接未來的輕軌東線。

在輕軌媽閣站往來M198-西灣湖景大馬路/媽閣碼頭站並沒有行人天橋或行人隧道連接。此路段車速較快,對橫越班馬線的行人造成危險。巴士站不設上蓋,未能為乘客提供舒適的候車環境。

早在1980年代,香港前九廣鐵路公司提供一系列的接駁巴士服務,吸引更多人乘搭東鐵線。這些路線曾交由九巴管理,轉車乘客可前往售票處領取乘車券或利用當地的交通卡——「八達通」免費轉乘。這些做法值得讓澳門有關當局參考,並在關閘等主要旅客熱點設置輕軌售票機,旅客在購票後可免費搭乘接駁巴士前往輕軌站。

國際化支付系統

現時在澳乘搭巴士只接受本地及內地的電子支付系統,對於沒有兩地電子支付系統的遊客來說,要準備好輔幣並不方便。筆者在搭巴士時曾遇過四名外國遊客,並向車長出示一百元紙幣,由於沒有足夠的輔幣,巴士也不接收國際信用卡,最後決定下車。

為方便國際遊客,近年全球多個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鐵道及公共巴士等,已接受國際信用卡的支付。在毗鄰的香港,大部分巴士及電車也安裝了相關的設備,讓市民及遊客可透過不同類別的電子支付,讓本地居民、內地及國際旅客使用他們常用的電子支付方式。

香港電車已接受國際、國內及本地多款不同形式的支付系統,本地居民及外地遊客可按照日常使用的支付方式搭乘電車。

市民與遊客進行分流

為了分隔本地市民及外地遊客,日本京都於2024年推出觀光特急路線,僅在週末及法定假日行駛,主要從JR京都站出發,快速前往主要觀光景點,此舉是為了回應當地居民因大量遊客造成的出行不便。

其實澳門也有相似的路線安排,澳巴及新褔利於2024年先後開辦21AX及26AX巴士線,主要針對往來新馬路、南灣與路氹金光大道,以半直快方式去疏導遊客。根據筆者的觀察,這些針對遊客的路線起到了分流作用,並減輕了21A及26A等路線的壓力,在居民生活與觀光客之間取得平衡。但可惜這類路線不多,服務時間也有限。有關當局及營運商可先分析旅客的人流數據,並制定更多專為遊客而設的特別路線,甚至延長服務時間,以最少的巴士運載最多的遊客。在大幅提升效率同時,也可減低原有巴士線的壓力。

除此之外,有關當局及巴士公司可揀選十多條行經旅遊區的主要巴士路線向旅客作出宣傳,與旅遊局及相關公司機構聯合製作巴士指南。一來可為外地遊客提供更清晰的巴士及輕軌指南;二來可將搭乘巴士的遊客及市民進行分流,讓市民可選擇一些非遊客路線以避開人潮。

重整交通樞紐站

現時有不少的士站、巴士站及交通樞紐站等不勝負荷,每逢大時大節或繁忙時間,多個站點出現候車的人潮。有關當局理應重新對現有的樞紐站及巴士站進行評估,例如在亞馬喇前地進行分流,將前往南灣湖方向的6B、9、9A、23、32巴士,於大節日期間在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近南灣南港)增設臨時分流站,以減輕亞馬喇前地A、B車道的壓力。

過多的巴士路線停靠,使亞馬喇前地已達到飽和狀態,嚴重影響巴士的效率及班次。當局理應重新檢討葡京路的交通燈控制時間,以及重新評估進入A、B等車道的巴士路線數量。

過多的巴士路線停靠,使亞馬喇前地已達到飽和狀態,嚴重影響巴士的效率及班次。當局理應重新檢討葡京路的交通燈控制時間,以及重新評估進入A、B等車道的巴士路線數量。

另一方面,有關當局應重新對轉車站進行評估,以減低亞馬喇前地的壓力。例如對媽閣交通樞紐進行升級:往氹仔/南灣/新口岸方向的巴士站進行擴建;巴士站與輕軌站之間增設有蓋的風雨廊;興建行人天橋連接前往內港方向的巴士站;改善往內港方向巴士站的候車環境及設備等。

因應的士數量不斷增加,多個的士站常出現長長的車龍,並影響道路造成擠塞,其中氹仔地堡街的士站更為嚴重。在周末及節假日有大量的士排隊候客,而候車的人潮也不絕。現有的位置不再合適用作的士站。位於氹仔樹松尾的國有土地,更可考慮打造為氹仔舊城區的交通樞紐,以拓充現有巴士及的士站,以提升效率。同時更可配合氹仔舊城區的觀光發展,減省多條巴士路線的行車時間,以提升巴士的服務班次。

當局應通過各項的改善方案,包括檢視及重整部分巴士路線,讓市民及遊客以最短的時間往來媽閣樞紐站,轉乘巴士或輕軌前往目的地。否則,就算旅遊局及其他機構在海外如何大力宣傳,但負責澳門陸上交通的相關部門未能完善公共交通設施,最終只會讓外地遊客卻步。俗語有云:路通財通。新一屆政府應先改善澳門的公共交通系統,並對輕軌、巴士、的士及步行設施進行重整,以鞏固世界旅遊中心的地位。

(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媒立場。)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