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由秦李斯與唐魏徵
的諍言說起
戰國七雄爭霸時代,秦王嬴政登位,重用來自楚國的李斯。可是,由於一名從韓國來的水利工程師鄭國被揭發是間諜,引起秦宗室及大臣們議論紛紛,均建議秦王把外國來的客卿通通驅逐,其中包括李斯。李斯好不容易找到一官半職,且深得秦王信任,扶搖直上攀登高位之際,當然大力反對。於是,他寫了名垂千古的《諫逐客書》,力諫秦王收回成命。李斯在文章開頭就說:「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全文都在舉證任用有才德的外國人對秦國都可以很有貢獻。
李斯在文末補上幾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最後兩句意思是,不拒絕民意,才能彰顯盛德。秦王確認李斯言之有理,遂取消逐客令,並重用六國人才。李斯六十歲,聯同客卿助秦嬴政結束了長達二百五十多年諸侯紛爭的戰國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
公元643年,唐朝貞觀盛世,諫議大夫魏徵病逝,唐太宗極為難過,流着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秦嬴政與唐太宗雖有雄才偉略,仍深知必須有海納百川之雅量,尤其聽取朝臣與民眾的諍言,才能建功立業。
澳門早在1999年前
人心已回歸祖國懷抱
早在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後,澳門人心與政局已經回歸祖國,政權的回歸指日可待。回歸至今,社會上較少發生挑戰政權的事件。今天的澳門,回歸廿五年,中央透過《基本法》賦權(Empower)澳門特區政府自治,天時、地利、人和兼備。再者,澳門從葡治殖民地管治至今,普羅大眾對政治並不熱衷,只關心政府在經濟、社會、教育及交通等日常施政是否到位,是否讓市民過著安和樂利的平靜生活。所以,有充份的現實理據告訴特區政府,不必過慮有人會撼動政權,挑戰政府管治威信。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將「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岑浩輝競選特首時,高調喊「奮發同行,持正革新」的治澳理念,堅持博彩業「依法有序發展」,防止負面情況再現,打造「法治澳門」、「活力澳門」、「文化澳門」、「幸福澳門」。聽黨話、跟黨走,心懷制度自信,施政理念與目標清晰,誠如李斯所言:「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廣開言路,謙恭聆聽,樹立管治威信,施政才能高效有成。真想不到,新政府還沒有上場,已蕭規曹隨,「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更甚,視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如洪水猛獸,別忘了李斯當年的慨嘆:「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這亦是普羅市民的心聲。
言論自由是澳門新聞自由的基石
綜觀岑浩輝法官決意出選特首,到遠赴北京,獲中央委任回澳,無論是面對採訪傳媒、時事評論員,甚或公眾,多選擇性通知採訪及個別阻撓。新聞業界、時評界、升斗市民、甚至是直選議員林宇滔等,紛紛表態,非常憂心新政府對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管控更嚴厲。
言論自由是個人和團體在公共和私人場合自由表達思想和觀點的權利,更是整個社會進步發展的公共資源。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共同形成了公眾監督的機制。言論自由保障了個人可以批評和監督公共機構,而新聞自由則使媒體能夠揭露真相、調查事件並公之於眾,從而對政府、企業等權力機構形成約束。在言論自由的基礎上,新聞自由賦予媒體力量,將個人的批評和質疑轉化為更具影響力的輿論壓力,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促進了政府管治透明和問責,維護了公眾的利益。
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存在,保障了社會中的不同觀點和價值觀的共存,使得各種意見可以在公共領域中碰撞和交流。當媒體擁有新聞自由時,它可以報導並放大不同的聲音,促進社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讓各階層和不同觀點的聲音都被政府聽到。
澳門法律均保障言論自由
與新聞自由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通常受到憲法或法律的保護。根據《中葡關於澳門的聯合聲明》,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後,許多在回歸前葡國政府加入的國際公約規定繼續適用於澳門。例如《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明確規定了言論自由作為基本人權的重要性。條文指出:「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權利包括持有意見而不受干涉,以及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播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該宣言強調了個體在自由社會中享有思想和言論表達的基本權利。又例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明確保障了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權利。法律保障使得媒體能夠在合法範圍內自由報導、批評和揭露,避免因特定言論而遭受迫害。這種法律上的雙重保障使兩者可以在法治框架下共同發展,同時也限制了政府對言論和新聞的過度干涉,維持了言論的自由度。
澳門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情況相較於其他地區有其特殊性,因為澳門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的政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等享有高度自治。《基本法》第27條中明確規定了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等自由。然而,儘管法律層面保障了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澳門在實際情況中仍面臨嚴峻的挑戰和限制。
澳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
的挑戰與威脅
儘管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在國際公約中得到了廣泛的保障,但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新聞自由仍然面臨嚴苛的挑戰,澳門亦不例外,且每況愈下。政府往往通過立法、刻意篩選採訪媒體、限制記者的報導權、透過發放津貼控制評論媒體,甚至實施嚴格的審查制度。這不僅危害了新聞自由,也破壞了言論自由的基礎,更不利於政府持正施政。
媒體壟斷也是新聞自由的一大威脅。當少數媒體集團控制了大部分資訊的生產和傳播,新聞的多樣性就無法得到保障,社會的多元聲音也會受到限制。這種壟斷現象在澳門已司空見慣,媒體變成某些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的工具,從而扭曲事實、誤導公眾。
假新聞(Fake News)和資訊污染也是當前新聞自由的一大挑戰。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虛假信息往往比真實報導傳播得更快、更廣,這不僅損害了新聞的公信力,也破壞了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自由已岌岌可危,質量和效力受到嚴重削弱。目前,本澳有部分自媒體為了吸眼球及流量,不少資訊未經驗證便迅速傳播。
另一方面,目前澳門的大報主導了所有新聞主題及內容,為了達成政治正確的任務,多採用官方資料,少多元聲音。小報要伸手拿政府津貼生存,卻要賠上了新聞及評論自我收窄與審查的空間。
無可置疑,澳門媒體的報導經常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政府時常以維護公共秩序和國家安全為由,對媒體報導的內容進行監控或審查,嚴重侵害言論及新聞自由。此外,對涉及內地或跨境敏感議題報導,特別是涉及民主運動的新聞及評論,媒體往往會採取較為低調或選擇性報導,避免觸犯法律和政治禁忌。
特區政府一再強調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以及「秩序與自由的平衡」,過份憂心放寬言論自由可能會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且這份憂心在現時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已充份呈現。例如,《維護國家安全法》的實施加強了對「分裂國家」、「顛覆政權」等行為的法律懲治,某程度上削弱了個人在公開場合和媒體中的言論表達,過去五一勞動節、六四及澳門回歸日均有示威、集會及遊行,現在已全部消聲匿跡。
藉改革《澳門講場》讓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之火重燃
曾幾何時,最受澳門市民愛戴的新聞時評烽煙節目《澳門講場》,前身為《今日脈搏》於1989年播出,最先試行半小時播放,再於1990年加長至一小時,且容讓聽眾直接打電話發表意見,主持亦會儘量安排有關部門或機構回應。可是,到了1992年底,有市民致電節目,批評澳葡政府是否要再來一次「一二.三事件」才會聽市民意見?據媒體報導,有關言論被葡文報刊登,觸動葡人敏感神經,認為澳門電台作為政府出資的媒體,為何容許這種仇視葡國人的言論在大氣電波出現?更指電台新聞部是利用公共大氣電波,煽動市民發動另一次「一二.三事件」。然後,澳廣視高層在未經調查就已下令即時暫停該節目,又要求將直播轉為錄播,經監聽審查後才能將節目內容「出街」。但當時的電台新聞部不同意,其新聞主管幾經與公司高層交涉不果,最終決定辭職,其後,九名記者和編輯也先後相繼辭職。
當然,九人辭職並不是退讓,而是恪守行政倫理,以便在自由人的狀態下,進行連串公開行動爭取烽煙節目能夠復播,包括向立法會遞信和國際記者組織投訴等。事件擾攘多時,結果澳廣視高層讓步,恢復電台烽煙節目。換句話說,當年的新聞及輿論,逼迫澳葡當局及澳廣視就範,正面看待事件,讓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重獲生機。
1993年初,節目以現在的《澳門講場》名稱重新啟播,由一名電台新聞專業人員當主持,客席主持由鄭國強及余榮讓擔任,依舊由新聞撮要報導先行,目的在引發聽眾致電的動機。電台只會提前錄下聽眾意見,經過審查,再另行播出且給予穩妥的回應。之後,改為直接聽市民來電,有發表意見,亦有尋求政府主持公道等。偶爾,敏感日子,都會有人致電講政治如「六四事件」,亦甚少阻撓。為了避免某些聽眾在大氣電波中粗言穢語,又或發表不實誹謗言論,電台於是實施聽眾意見延遲六秒出街政策。自此,重新再上路的《澳門講場》倍受市民歡迎信賴,亦成為苦主投訴無門的最後出口,一通電話,政府旋即回應處理。
早在2011年3月1日,在商界活躍的會計師梁金泉獲委任澳廣視常務董事,負責管理澳廣視。2013年鄭余離開《澳門講場》之後,梁金泉擴大節目客席主持,其中不乏有溫和民主色彩的知識份子,當然亦有建制護航的喉舌,但整體都得到平衡,而該節目在梁任內亦多次評為最受歡迎節目。根據《維基百科》資訊,2020年節目及多媒體平台調查,有41.76%的居民會收聽電台,推算人數約為231,758人。主要收聽的電台是澳門電台(71.77%),推算人數約為166,334人。受訪居民認為澳門電台的整體表現評分為64.48分,98.2%的居民認為電台的整體表現高過或與以前相同,顯示澳門電台近期的表現得到大部分本澳居民的認同。
近年來,客席主持從最開始每天有兩位,慢慢變成一位,民主理性的客席主持的擔任次數愈來愈少。從每週三有政府代表出席,客席亦保持同時當席,到最後只剩下政府代表唱獨腳戲。2023年,澳廣視在沒有任何通知下,不再排更給中肯理性的客席,取而代之的是富二代、建制青年社團代表,當然仍保留傳統建制代表。可是,節目口碑及公信力每況愈下,亦時常被市民詬病為政府保駕護航的「河蟹」節目。
自由有兩種,一種是政府施捨才有的自由,一種是神聖與生俱來的自由!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知名人物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被送上斷頭台前高喊:「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為政官員要納言聽諫,才能制定出善治之策,執行起來時更讓普羅大眾心悅誠服。
新官上任,大刀闊斧,請新一屆特區官員持正革新《澳門講場》這個曾經深受市民信賴與支持的言論平台,請與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奮發同行。
岑官閣下!非常期待能在《澳門講場》與你對談!
(文章應本媒所邀而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