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能否揭示未來五年的演變?

即時報道 民主昌在澳門

文:民主昌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4405

時間:2024年10月4日 11:11

從氹仔望向澳門半島。

今年十月,獲得九成半選委提名支持的候選人岑浩輝,自然要表明爭取更大的支持在十月中當選。特首換屆是一個嘗試正視未年五年政策的機會。(反而即將卸任的特首施政辯論已淪為空談。)且看各位選委們有沒有骨氣,正常體現選委的角色,膽敢發揮動力,在特首候選人循例走過僅此一場的選委會委員答問會之後,進一步促使特首候選人公開辯論宣示今年五年的重大政策傾向,並藉此測驗候選人掌握公共政策的能力。

唯一參選人在已九月下旬馬不停蹄地拜會各個主要社會團體聽取民意,但看來每次商談的公開訊息都是互相慎言,罕有創見。較令基層有興趣的倒是候任人主動表明,說來到澳門看著滄桑變化,經濟結構旅遊博彩業獨大、野蠻擴張,擠佔人力各方面資源,甚至影響年青人就業,「一業獨大」對澳門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特首選舉唯一候選人岑浩輝昨(2)日完成首個落區活動後受訪。

這段表白(儘管在接見博企時改稱要保持健康有序發展)成為這段時期在啡室或公園吹水的基層吃花生議題。有人大大聲呼籲博企外僱及早準備執包袱;有群起熱心交換親朋年輕人怨外僱多難搵工的實例;有長者用心科學比對港澳外僱薪酬,指鄰埠外僱最低月薪為工資中位數兩萬,而本地外僱最低月薪只七千餘,搶盡年輕人飯碗。

其實,從旅遊博彩業獨大、野蠻擴張的言論推想到削減博企外僱比例,確有符合現實的邏輯關係。儘管依法規定直接處理博彩的莊荷監場不用外僱,但六大博企整體的外僱比例都一直超過兩成,而且正在顯著上升。循例走一場的選委會委員答問會,只重複既有的莊荷監場不入外僱規定,卻完全迴避博企其餘員工外僱比例高升的問題。

路氹一帶的酒店及賭場。

回想2013年,民主昌向政府索取資料,揭示六大博企集團的外僱例,如陸續超過30%後,政府在一再被質詢之下公開承諾,儘快把博企外僱控制回30%之下,儘量控制回25%水平。最近三年再沒有發現政府直接公開資料,但據官方網站資料整理計算,2023年底六大博企外僱比例尚都在30%之內,但有四家迫近30%。可是,進入今年,2024第一季已有顯著突破,六大集團外僱比例均上升,其中三集團已超過30%。(以下是對比2023第四季及2024第一季的外僱比例數字。)

                                   2023第四季                     2024第一季

新濠博亞集團             29.70%                         30.54%

美高梅集團                 28.79%                         30.32%

威尼斯人集團             29.35%                         30.06%

銀河娛樂集團             28.31%                         28.91% 

永利集團                     21.93%                         22.72%

澳娛綜合集團             21.79%                         22.33%

澳門勞動人口四十萬,外僱人員佔十八萬,影響本地居民就業機會的當然不只是博企集團的外僱。可是,在社區經濟下沉,而不少中小企靠廉價外僱勉強維持經營的劣勢下,全面削減外僱、或加外僱最低薪資至工資中位數,恐面臨中小企加速結業的後果。(硬要說好故事,也可以說加速結業即是加速擇優汰劣。)在政府監察下減博企外僱,把職位轉回本地居民是較少矛盾的可行之道。今年十月,且看選委們有沒有意志請候任人交出功課。如果沒有節制手段,候任特首「野蠻擴張」的論述將變為令人失望、有損形象的空話。

當然,民主昌依然認為,如果有骨氣正常體現選委的角色,更應當促使特首候選人公開辯論,宣示牽涉本地重大資源及長期利益的房屋階梯問題。

青洲坊經屋

當年「有錢冇地」的政府,後來藉著填取和收回大量土地,幸運適逢有錢有地的賀政府要建立強大的房屋階梯政策,鼓勵澳人上樓,並曾表明,要立即在填海新城A區的B4B9B10地段速建3,017個經濟房屋單位,再利用A1A2A3A4A12地建5,254個經濟房屋單位,然後進一步發展B5B7B8B11B12地段規劃建造5,445個經屋單位⋯⋯之後還有萬個夾屋計劃⋯⋯

但隨即又自相矛盾地強推經屋「永遠姓經」的政策,打斷經屋需求,以致A區陸續建經屋、夾屋的計劃「被消失」。賀特首把夾屋單位計劃由一萬個突減至四千個,至臨卸任前再閃變為二百個。未來五年,政府是否任由房屋階梯不再助力澳人置業上樓,折回鼓勵在社屋躺平(否則罰走),或鼓勵上樓新街坊、融入大灣區⋯⋯循例走一場的答問會,當然完全未觸及危折的房屋階梯政策。

特首唯一候選人依法完成獲選、接任程序,積極配合中央指示推動融入大灣區,看來是無可置疑的取向。如何提請正視抗衡融入大灣區過程中的負面影響(例如推動北上置業削弱本地經濟、引入人才壓縮本地人才的發展空間等),將是今後公民社會要面對的沉重考驗。且看今年十月,四百選委有沒有人嘗試挑這樣的重擔。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