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生就能生?「助育」措施與它們的「離地」

135 百年造人大計 紙本月刊

文:實習記者子青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2315

時間:2024年07月27日 10:10

一個多月前,社會工作局一段題為「生兒育女 倍添幸福」的宣傳片,曾在社交媒體上掀起強烈波瀾。片中,一對夫妻╱情侶偶遇朋友一家四口,閒談幾句後雙方開始感嘆朋友小孩「好得意」;再一輪短促但語意相似的對話後,全片結束於女方笑意盈盈的一句「其實我地都可以生返個呀」。

然而,是否真的想生就能生?當局似是想卯足全力促生育,但當將宣傳核心全數聚焦於「你想就可以」時,即使情緒上能全盤買單,理性上很難不感到惴惴不安。

究竟本澳目前涉及生育鼓勵的措施及支援政策,是否足以讓居民對生兒育女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完全放心?本媒梳理今年(二〇二四)年初生效的輔助生殖法律執行成況,以及本澳產假的近年相關變化,或可初探本澳「助育」措施實效如何。

生兒育女不只「可愛」,更加需要精力、時間、經濟等的長期投入。

生兒育女不只「可愛」,更加需要精力、時間、經濟等的長期投入。

官方短片促生育
網民反諷小朋友光合作用就識大

這段全長只有五十秒的官方宣傳短片,意外帶來逾七萬次瀏覽量及一千多則網民留言,當中大部分都表示了對片段劇情「離地」程度的難以置信:「如果純粹因為可愛而生,個現實會有好大反差」、「咁樣鼓勵優生多育,似乎唔多寫實同有力」。

同時,亦有不少市民就影片主題抒發對生育主題的不滿,「講到生仔好似生瘡咁容易」、「侍產假得五日⋯⋯難道政府覺得小朋友光合作用就識大?」、「媽媽有幾辛苦,政府有諗過嗎?⋯⋯人哋香港都即派兩萬啦,政府真心鼓勵生育咩?」

當局本想推出促進生育意願的宣傳片,反而引來大批的反感和質疑,除體現宣傳策劃的質量遠有待改善之外,滿是戲謔氛圍的網上評論,更側面反映出市民的無奈──政府時常強調希望促進生育,但當落到具體現實,想生,未必就能輕易生。

即使居民有強烈希望組建家庭、願意為小朋友「可愛就生」,然而,本地有不孕困難的夫婦在生育上仍有重重難關;若想再更周詳、認真地計劃未來,觀察現時本地生育政策,對潛在生育及照護者又餘下多少「考慮空間」?

註:未有報告統計2014-2016年的女性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因此選擇呈現近七年趨勢。資料來源:社工局《澳門婦女現況報告 2022》、統計局人口普查年報

註:未有報告統計2014-2016年的女性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因此選擇呈現近七年趨勢。資料來源:社工局《澳門婦女現況報告 2022》、統計局人口普查年報

輔助生殖法律配套跟不上
服務類型單一、選擇受限

作為不孕困難的重要治療途徑,本澳輔助生殖服務在今年(二〇二四)有較大進展,如規範指引相關服務的《醫學輔助生殖技術》法律今年二月開始生效,原意期望能兼顧滿足社會需求及應用監管等面向,讓不孕不育居民獲得更好治療。

本媒嘗試整理法案生效至今成效,過程中發現,無論是本地居民可用服務或費用負擔上,對於這類有更強烈生育意願的群體,當局所給予的支持似乎未見有太大進步。

服務類別上,據私營鏡湖醫院網頁介紹,該院自二〇一八年十一月成立輔助生殖中心,提供人工授精、體外授精(試管嬰兒)、胚胎冷凍等輔助生殖技術。該院自今年四月起亦推出凍卵服務。

另一邊廂,據二〇二二年報道,衛生局局長羅奕龍曾表示,作為同樣提供輔助生殖技術的公立醫療機構,仁伯爵綜合醫院暫時只提供人工授精輔助服務。然而,其受孕成功率相對於體外授精技術較低。

而最新的澳門協和醫院方面,當局過去回覆議員質詢時曾指出,該院已預留輔助生殖技術中心,但仍未公佈其預計可提供的服務類型。

根據婦聯總會《2024年澳門居民婚育意願調查》顯示,本澳居民現實中的婚育年齡比理想婚育年齡多有一定推遲。

然而,女性適宜生育年齡受生理影響有一定限制。國際婦產科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指出,女性的最適生育期介於廿五至三十歲之間,凍卵等服務就能協助居民在適齡時期預先保留生育力。若本地醫療體系中輔助生殖服務未見足夠多元選擇,可能會令有需要的居民卻步,亦使不少原可實現的生育力落空。

只有在個人生活條件足夠、社會環境支援到位,年輕一代才會安心養育,且有時間陪伴小孩成長。

只有在個人生活條件足夠、社會環境支援到位,年輕一代才會安心養育,且有時間陪伴小孩成長。

高生育意願卻缺少資助
不孕夫婦難面對高昂療程費用

在選擇輔助生育醫療技術方面,大部分不孕夫婦皆關注醫療費用是否高昂,才有可能進一步考慮使用技術。婦聯總會同份調查中指出,無論是已生育或未生育的澳門居民,皆一致認可「增加經濟支援」為最有鼓勵作用的生育政策。對於原就相對昂貴、又大多需經多次治療的輔助生育服務,額外經濟援助可謂不孕人士尋求生育協助中的定心針。

翻查法案及早年的議員書面質詢內容,本澳的送外就醫轉介機制曾經有支援不孕患者,只要經送外診治委員會許可,則可免去轉介地的求診費用。

但由二〇一五年十一月開始,不孕症的送外診治就被當局以「濫用服務」為理由突然叫停。另外,在二〇一三年三月立法會細則性審議輔助生殖技術法案期間,當局曾提出以「醫學輔助生殖服務補助措施先導計劃」接繼前述資助。縱使多次受議員及各界人士關心進展,至今仍未有下文。

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二〇二三)發佈的研究報告,全球每六對夫婦中就有一對有不孕問題。除上述資助未臻完善外,由於政府只認定醫學輔助生殖技術為輔助性措施,並非必要治療,不孕門診的費用亦沒有因鼓勵生育而額外減免。但人工受孕在香港、新加坡、美國多地,皆受官方衛生部門認可為不孕的重要治療方法。為提高生育率,西班牙及法國更提供專門給不孕者的資助,以實行人工受孕。

醫學定義的規範確有其必要,但當討論到具體人群的需要上,特區政府既希望市民能提高生育率,又對有高生育意願、飽受困擾的不孕症人群「一視同仁」,實在令人費解。

產假天數追不上其他地區
「工作繁忙」與「開支」
最影響生育意願

對於有生育意願的人士而言,照顧與經濟問題亦是繞不過的關鍵考量,而對初生兒的照顧及產婦休息影響較大的,便是產假天數問題。

據前述婦聯調查,居民一致認為「工作繁忙」與「開支」最影響生育意願。「工作繁忙」更是未曾生育的受訪居民第一位的考慮因素。回顧本澳的產假與補貼相關政策,可提供予婦女安心生產的「考慮空間」實在不足。

多年來,本地社會意見多次批評法定產假天數過短,亦可見社會風氣落後。二〇二〇年,經社會各界多年爭取《勞動關係法》修法,女性僱員的有薪產假才由五十六日延長至七十日,亦增設了五天的男士有薪侍產假。

註:取各地法定至少擁有的產假日數為準,如澳門取70日,而非公共部門的90日。資料來源:各地法規

註:取各地法定至少擁有的產假日數為準,如澳門取70日,而非公共部門的90日。資料來源:各地法規

*各地對侍產假有不同稱呼,此處定義為「母親外的照護者法定擁有假期數」總和。
^內地各地福利政策不同,最低7日(山東)、最高31日(河南),此處取廣東省政策為15日。資料來源:各地法規

*各地對侍產假有不同稱呼,此處定義為「母親外的照護者法定擁有假期數」總和。
^內地各地福利政策不同,最低7日(山東)、最高31日(河南),此處取廣東省政策為15日。資料來源:各地法規

但與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要求的九十八日產假相比,本澳的產假日數仍未追上基準,相較二〇二〇年已修法訂為九十八日產假的香港,更是相形見絀。與此同時,現時本澳公務員享有九十日產假,但未見普及到各間私人企業的規定上。

除了與國際要求脫軌外,公、私機構產假天數不一,更進一步形成對本地婦女產假權益保障的差異性對待,側面限縮了生育者的職業選擇可能。顯然,本澳市民的產假權益遠落後於合理標準,本澳近七成女性人口參與勞動力市場,她們又如何能放心生育?

首輪產假補貼
實際受惠人數有限
恆常化、組合式推動
婦女權利保障 
將更具價值

在修法提高產假日數的同時,特區政府亦因應實施「產假報酬補貼計劃」,並於今年六月公佈決定延續該計劃。事實上,有部分國家已將產假薪金視作社會福利一部分,而當局補貼計劃亦在某程度上表現對生育友善的支持。

《勞動關係法》提高產假日數至七十日的同時,亦就產假報酬設置了為期三年的過渡規定,故此,特區政府實行該補貼措施,即動用公帑向合資格的本地女性僱員發放上限為十四日基本報酬的產假報酬補貼,以保障她們在產假期間的收入,同時亦讓僱主逐步適應調升產假日數所帶來的經濟支出。

針對首輪的補貼計劃,若要真正檢視其成效,實則仍有不少改善空間。官方數據顯示,獲批補貼的本地女性僱員共1,360人,對比同期在澳分娩成為母親的本地僱員總數,只佔不足兩成(16.7%),可見計劃觸及的人數還有提升空間。

同時,新一輪的補貼計劃仍只是臨時性質。據報道,與澳門同屬於極高度發展的六十六個國家及地區中,足有七成以上地區均以社會福利制度恆常性地支付產假薪金。事實上,若能做到系統性地鼓勵企業延長產假,必然是對女性更加友善。

產假報酬是否真的應由政府代支付、比例細節等等,自然需要因地制宜,從詳討論;但產假補貼本身,無疑是可產生確切社會保障作用的措施。

除了延續補貼計劃,本澳社會更應深入考量如何聯合《勞動關係法》中對婦女權利保障的其他機制。不只「臨時」,而是貫通為包含成效檢討的一套保障系統,方能令補貼計劃的價值完全發揮。

社會工作局題為「生兒育女 倍添幸福」的宣傳片,以直白口號結尾。圖片來源:社工局Facebook專頁

社會工作局題為「生兒育女 倍添幸福」的宣傳片,以直白口號結尾。圖片來源:社工局Facebook專頁

生育議題非兒戲
鼓勵生育需先有涵容、支持性環境

誠然,回顧社工局策劃宣傳短片的初心,或是想藉小朋友的「可愛」來喚醒市民思考生育,至少邁出第一步。

出生率下降是全球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澳門並非特例,而各項鼓勵生育的政策亦無絕對正確,均需要分階段探索完成,難以一蹴而就。但若當局確實視鼓勵生育為重要目標,至少要有基本誠意,不能亦不應將生育議題如此扁平化為「可愛」兩字。

是次短片發佈後,部分網民留言指出,由母乳喂哺、女性生理假期到應屆畢業生就業等,均是影響居民生育的因素,更遑論由輔助生育法案牽扯出的、單身人士及同性伴侶之生育權利討論。

當本澳未有足夠涵容、支持的整體環境,甚至單是個人都未必能好好過活時,要求市民自主克服時艱,憑空因「生仔」就感「倍添幸福」,這支「歌仔」不太可愛,也不太現實。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