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存放竹材空間 又少年輕人入行 棚架工會成員憂技藝將失傳、行業難運行

即時報道

文:記者K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941

時間:2024年07月5日 0:00

搭棚工藝在2017年被納入本地「非遺清單」。(圖片來源:澳門文化遺產網)

澳門棚架職業工會(下稱工會)昨(4)日到政府總部遞信表達訴求,希望可獲政府安排地段以存放竹材,維持行業健康發展。工會內數位成員受訪時表示,雖然搭棚工藝已被錄入本澳「非遺清單」,惟日後發展未見樂觀,亦少有年輕人入行,憂慮技藝將快速失傳。若日後失去存放竹材空間,將影響整個棚架行業發展。

工會成員:以鐵管搭棚取代 對工人更危險

工會成員陳先生就指,搭棚一直是本地傳統建築行業,可在緊急維修中即時運用,但如果未來工會無空間存放竹材,遇緊急維修時則難有材料使用,「即等於整個行業都受影響。」

問到以竹搭棚的方式可能會被何取替?陳先生就指,若不使用竹材搭棚,就是以鐵管搭建鐵棚,但若棚架倒塌則很危險。他又指,近日內地某地區鐵棚倒塌就使工人受傷,甚至危及性命,但竹棚倒塌相對安全。

澳門棚架職業工會(下稱工會)昨(4)日到政府總部遞信表達訴求,希望可獲政府續租地段以存放竹材,維持行業健康發展。

他又希望,本地建築業可將傳統以竹搭棚技藝延續下去。

而趙德兆介紹指,現時工會內有會員二百多名,其中有部分是六、七十歲的搭棚師傅。雖然自己以義務性質開課授徒、培訓搭棚好手,但自己已年長,培訓後仍少見年輕人入行。

年輕人入行少
搭棚技藝傳承受阻

工會內另一成員、年約三十餘歲的趙先生就指,現時行內像他一樣年輕的搭棚工人只有「小貓三兩隻」。

趙先生家族與搭棚工業甚有淵源,已入行十年,亦考慮過轉行。即使自己對搭棚有興趣,入行初期工作也偏向管理為主、少落手紥棚,也少入地盤,已相對輕鬆,仍感到從事棚架行業並不容易。

他表示,觀察現時年輕人即使學過搭棚技巧,最後也未必入行。他們知曉怎麼做,但因不熟手,技巧亦未及老師傅快手。

他續指,剛入行的年輕人收入可達兩萬澳門元(下同)月薪,但始終是辛苦的勞力工作,或有人認為拆棚時「周身邋遢」,天氣時而酷熱時而暴雨,戶外工作亦有工傷危疾風險,故願意投身的人不多。

工會在疫情期間開設培訓課程,屬義務性質,由會長授課,更另有提供學徒津貼,惟疫情過後參與人數變少。趙先生就指,未來師傅漸減少,可預見搭棚技藝傳承不理想。

他又分享道,搭棚工作甚具挑戰。現時工地內大多都使用竹棚,包括新城區內等大型地盤,所以本地對搭棚一定有大量需求,尤其是以竹搭棚。但同時,僱主對搭棚工人也較苛刻,時刻對工人拍照監管、「日鬧夜鬧」。「每來一次都是新規矩,好話不好聽,說就說幫工人保證安全,但是有些規矩就不是很適用於搭棚工人。」部分規矩如使用特定繩材等,反而不便於工人實作。

工會成員:若無地放竹材 棚架公司或會「亂咁放」
行業難運行

問到政府決定不批地,對行業影響如何?趙先生就指,大部分工地普遍以竹材搭棚,相對低廉,亦易於取用,不需經工廠多重加工鑄造,也更環保。工會原是合法集中存放各間棚架公司的竹材,亦有支付政府租金。若日後缺乏空間存放,其他棚架公司或會繼續以竹搭棚,不過可能「亂咁擺」。如氹仔或路環路邊找地方放。

搭棚一直是本地傳統建築行業,可在緊急維修中即時運用。(圖片來源:澳門文化遺產網)

「好彩的話,那些竹都可以用到三四次。但如果真的日後沒有倉擺竹,那些竹用完一次就拆下來,即便外觀完好,就要運到堆填區燒毀。」

趙先生又慨嘆指,竹拆了下來,幸運的話下一個地盤仍能使用。若放竹的空間沒有了,基本上整個行業是「無得Run」。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