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廣東話與繁體字的保育與傳承

134 家長的抉擇:繁簡 來論 即時報道 紙本月刊

文:關心澳門未來的市民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679

時間:2024年06月23日 14:14

近日,澳門有一所中學將初小中文教材從繁體字版本轉成另一簡體字的教材,導致該校家長不滿,更令教青局罕有地就此發出新聞稿。廣東話與繁體字一直以來都是澳門學生,至少在以中文為授課語言的學校中廣泛使用,如今簡體字與普通話應用在教學的年級越來越早,究竟是否一件好事?

「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為教青局提出《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的重點發展方向其中之一。

「培養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為教青局提出《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2021-2030)》的重點發展方向其中之一。

簡體字在內地出現的原因與影響

傳統以來,自中國初期造字至成熟時,繁體字成為在中國境內廣泛使用的文字。其後,新中國成立,當時的政府為了提高識字率,將繁體字作出簡化,希望以簡化了、少一點筆畫的文字,讓當時的中國人民容易學習和記憶,藉此掃除文盲。在我看來,掃除文盲、提高識字率的目標是好的,但卻用錯了方法,因為以簡化文字來遷就學習,相當於「斬腳趾避沙蟲」,因小失大。

繁體字本身造字的過程,蘊含了古代先賢的智慧,我們以「聽」字作為一個例子,相信在港澳台的居民中,相當大比例的人在學生時代也聽過這個字的一些故事和組成,可能有不同的版本,這個聽字可以分拆成「耳」,「目」和「心」這三個身體器官,我們聆聽他人說話,不單用耳、也要用眼目專注於說話的人, 並且以「一心」專聽,不思想其他東西。這個就是真實的聆聽態度,相信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便想將這種真實聆聽,對說話者尊重的態度教導後來的世代,希望將這種美德一代傳一代。當我們將文字簡化,這些哲學思想便無法再繼續傳承,我們的中國文字便「降格」了,只剩下信息溝通功能,失去了最初古代中國人想將一些經驗、好的行為、美德,又或應引以為戒的哲學思想傳承的功能。

另外我們也應明白簡體字如何影響了國內如今活著的一代,我們應了解簡化的實質是甚麼。簡化其實是一個「走捷徑」的方法,因為將文字簡化遷就人來快速學習文字,快速提高識字率。當這樣方式在當時看似成功後,相信當時不少的內地人也將「走捷徑」的文化應用到各處,甚至連道德底線也不顧。

繁體中文是本地流通文字,亦是城市特色。

繁體中文是本地流通文字,亦是城市特色。

基於同一文字的各式方言更顯獨特文化

普通話、廣東話、福建話、上海話、以及各式各樣在中國各地的方言土語均有其體系,但這些方言土語在書寫時均以同一種中文字表達出來,相信這是在世界各國當中均沒有的,這更突顯中國是多民族多文化,同時亦可因文字使用證明是同一根源,同屬一國中的公民。在現今世界均強調要保護生物物種多樣性的世代,我們也應該保育各種方言土語的使用,這些都是我們所處地方的文化一部分。

如今世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廣東省的新一代,在幼兒入學時期已經全面的使用普通話作為教育語言,其生活中的用語也是普通話。相信在一、兩代以後,廣東話或會在廣東省內變得絕少使用、甚至絕跡。我們作為在澳門土生土長的中國籍澳門居民,應該引以為戒,不要讓原有的文化消失,為著中國文化本身的多元和多樣式,民族之間雖然有各種差異,但均使用同一種文字和彼此和平共處而出一分力。

繁體中文是多數港澳台作家的主要使用文字。圖片中為香港詩人飲江作品《於是搬石伏匿匿躲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繁體中文是多數港澳台作家的主要使用文字。圖片中為香港詩人飲江作品《於是搬石伏匿匿躲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繁體字背後的美好文化
需要代代相傳

不論特區政府在這方面的態度如何,文化、文字以及背後所要傳承的各項中國傳統美德、高尚的情操及各種智慧,我們不但要傳承,更要對我們的下一代從小作出教導,當大家都明白並這樣做時,這些美好的文化、文字和相關思想才不會消失。

當然我並不反對學習普通話及簡體字,只是在學習的時間方面應有先後。以我個人過去學習的經驗,生活在澳門的中國籍兒童幼兒時期,應讓其熟練使用繁體字和以廣東話授課,並儘可能將繁體字當中的造字思想及故事從小就與學生分享。當這些習慣在其思想形成了體系,才會成為其說話和思想中第一反應語言和第一使用文字,這種體系形成後,在日後便不容易失去。然後在高小或到了初中階段才逐步讓學生學習簡體字和普通話,目的是讓其明白並慢慢熟習最多中國人使用的語言及文字。

(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媒立場。)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