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尋找隱蔽長者之出路

131 老與我 紙本月刊

文:森弦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9608

時間:2024年03月30日 11:11

早前在新聞報章看到西墳馬路一單位內的一對老年及中年母女竟在住所離世約一年才被發現,而二〇二二年也曾出現一宗老年姊弟離世多時後才被鄰居發現的案例。當我看到新聞後感到非常痛心,也無法想像他們在這過程中所受的苦難,同時也在思考,如果當時能夠有人及早找到他們,結果會否有所不同?

回到實務工作上,這些悲劇的背後也在揭示我們的社區中存在一群現時社會支援並未能接觸及服務到的長者。確實,社區支援及照護服務令很多行動不便及處於弱勢的家庭能夠得到幫助,且讓很多長者及其家庭維持有品質的生活。不過,對於部分脫離網絡及低動機求助的隱蔽長者來說,我們更應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化被動為主動方式,為社區建立更多發現他們的社會系統和機制。

「隱蔽長者」與社會連結較弱,甚至是與社區隔絕。

「隱蔽長者」與社會連結較弱,甚至是與社區隔絕。

本澳部分長者在經歷孩子離巢後便與老伴同住,隨着少子化的出現也形成了「老老照顧」的狀態;有些長者則在社區中獨居,當中不乏是居住在「唐樓」,每次出行都需經樓梯上落,這對他們的身體來說必然是場嚴峻考驗,而很多唐樓是沒有管理處,筆者相信經過前線同工的不懈努力,大部分長者已由各區長者社會服務單位提供支援服務。

不過,社區仍有可能存在某部分長者及其家庭缺乏照顧能力,或是需要照顧低功能或失功能家人的長者;有些可能與家人只維持最低限度的接觸,甚至是斷絕聯繫或失親。對這些長者,我們最期望的當然是社會服務團體能適時切入或提供支援。不過,由於有些長者有強烈自力更生精神或以往經歷過負面的服務經驗,因此不願意向社會服務單位求助,也較抗拒服務提供者與他們接觸,形成了我們所謂的「隱蔽長者」。

這群「隱蔽長者」則與社會連結較弱,甚至是與社區隔絕。然而,當這些長者因疾病或老化的原因而出現身體功能衰弱,便可能影響到他們自我照顧的能力,再加上求助意識低,繼而便會出現生命危機。

近年政府亦加強支援長者的社區服務,積極尋找低動機的「隱蔽長者」,同時也向更多長者推廣長者照護服務,讓他們有需要時能夠找到相應的資源。現時特區政府強調澳門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共融社會,對於求助意識較高及高動機的長者群體已有足夠的社會支持,但對於「隱蔽長者」,在以社區為本的服務上確實難以接觸。

故此,筆者期望提出兩項針對尋找隱蔽長者的方式,透過跨專業合作及跨社會網絡支援來增強服務的滲透性。

部分隱蔽長者及雙老家庭住在唐樓,出入不便。

部分隱蔽長者及雙老家庭住在唐樓,出入不便。

首先是從醫療系統到社區連結出發,相比社會服務系統,醫療系統較常接觸到一些身體功能有限或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而這部分長者會到衛生中心進行保健,或身體出現狀況時到醫院求醫。故此,醫療單位更容易接觸到社區上隱蔽的長者,透過醫療系統及資料了解長者是否出現缺席保健及失聯的狀況,必要時能夠主動尋找隱蔽長者。至於後續跟進工作,則由醫務社工繼續追蹤及評估其生活及家庭狀況,同時醫務社工亦可成為患者回到社區適應生活的橋樑。

然而,本澳現時只有山頂醫院及衛生中心有社工部門,加上現時醫務社工的人手並不充裕,如能從人手增加的同時,再加強追蹤離院長者回到社區生活的狀況,並與民間社會服務單位保持合作,實踐跨專業社區合作,與社會服務單位一同進行家訪,了解隱蔽長者的生活狀況,達至有效連續性支援服務。

本澳現時只有山頂醫院及衛衛生中心有社工部門,而現時醫務社工的人手並不充裕。

本澳現時只有山頂醫院及衛衛生中心有社工部門,而現時醫務社工的人手並不充裕。

另一方面,在社區上建立緊密、有效的互助支援網絡亦是發現隱蔽長者的關鍵。

長者在社區生活較常接觸到的是鄰舍關係,這部分涉及兩方面的工作,首先社區服務促使建立社區互助網絡,讓各住戶及管理人員能夠互相認識,並適時提供社區活動,促進社區建立互助關係。同時,社服人員也可定期向大廈管理人員及業主會了解住戶情況,為避免涉及個人資訊及安全問題,如住戶有特別情況,則可聯同警方一同前往單位了解。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大廈並沒有管理處及業主會,筆者認為可從社區關係作媒介,向住戶提供服務單張,並鼓勵住戶如發現鄰居有狀況,或已多天沒有出門時,可以向社會服務單位表達情況。

此模式也可向社區商戶進行推廣,例如茶餐廳、街市、休憩場所等,從而增加鄰里關係延伸到住戶與社區的連結,建立一個社區安全網,讓隱蔽長者能夠有服務支援。

最後,筆者認為近年政府推出長者公寓,相信亦期望將住在唐樓的長者引至到一個較適合「老化中」長者的生活環境。加上社會服務團體開始重視教育長者如何預習「老化」、醫療單位亦提供更多長者自我管理的支援,這些均有助建立良好的社區互助支援網絡,相信這將成為我們能夠減低悲劇出現的其中出路。

在文末亦感謝在前線一直付出努力的同工們,你們是社會安全網的編織者,讓更多有需要的個案能夠得到足夠的保護及生活品質。

(文章為本媒邀稿,作者多年研究本澳長者服務。)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