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演藝」

130 隱形紅線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8861

時間:2024年03月1日 11:11

疫後不久,當局便誇下海口要將澳門打造成「演藝之都」,從什麼下手?首先打響頭炮的是演唱會經濟。博企持續舉辦多場大型演唱會,演出者則來自各地,而民生區運動場亦成為舞台,惟演出後一地狼藉。當局急於藉「演藝」大刀闊斧地翻身,相信不少市民甚感疑惑。

然而,不要忘記澳門仍有本地藝術與文化生態。部分本地藝團雖每年得到官方資助,但杯水車薪,須在有限資源中努力創作有品質的戲劇、籌辦影展、培育本地藝術家等等。藝團目的直接,便是冀望外界不要視澳門為「文化沙漠」,希望人人都知道小城自有其文化底蘊。事實上,不少本澳創作獲得青睞。以劇場為例,本地劇場作品多年來名聲籍甚,到了港、台劇場界別也能收獲好風評。本澳劇場持續發掘新秀之餘亦開創表達空間、果碩累累。這也力證除了「賭城」,澳門的其他方面亦有可取之處。

《造美之城》劇照。相片由演出團隊提供

《造美之城》劇照。相片由演出團隊提供

本地人口少,關注藝文的觀眾不多。藝團要說服觀眾買票入場,沉浸數小時覓得藝術體驗,從來不易。幸運的話,藝文工作者默默耕耘總會發現活水,養成有意識的觀眾,在討論與分享之間為本澳打造更具養分的藝文土壤;若屬不幸,即使藝團作品幾經打磨,仍有可能「胎死腹中」,遑論端到台前供人觀賞。

高質素的觀眾與藝文空間並不從天而降。總有人拿澳門藝術發展與鄰埠地區比較,總覺得眼紅,港、台展演無論在評論或表演上都更蓬勃。然而,世界上到哪一個地方做藝術都必須「挨窮」,資源短缺幾乎已是共識,這又是否能為官方某些有意無意間打壓藝團的決定開脫?——既然資源少,官方便順理成章藉資助而集控制權於一身?審查作品、分評級、腰斬、「被消失」,這種作風又是否尊重作品與藝術家,當中又有否誠信?藝文工作者見證各樣事態漸漸發展扭曲,同時對官方作風漸失信心。

成就一個地方的藝術發展,創作自由、包容應為首要條件,從事創作者才能一展所長,帶出對社會、生活、人際的觀察,點出社會的痛點,要觀者「見微知著」,與藝術共感共想。然而,從近期一次取消事件開始——官方城市藝穗節原有節目《造美之城》被文化局橫蠻腰斬,背後原因當局從未闡明。關注此事的社會大眾再按捺不住,發表意見之餘,也藉以回溯過往二十年本澳藝文發展環境的是與非,是倒退或前進?原來不由得你自行想像。

在澳門,籌備每個演出,整個團隊在其中有如鋼絲上行走。從藝團行政、申請補助、審批資金、徵選評審、物色場地、排檔期、官方給出意見、藝團人員徵集、排練等等⋯⋯多樣環環相扣,更是處處受掣肘,最後集大成演出節目,但最終還不一定能報銷拿到資助。說的是,文產基金曾發出「溫提」,以涉「色情、暴力」這一刀下來,便可收回資助。

缺錢、缺人力、缺官方尊重。樣樣荒誕,我們能期待怎樣的「演藝之都」?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