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遊戲地景

即時報道 日常和夜間事務

文: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3687

時間:2023年08月6日 11:11

當局投入2千3百萬澳門元打造林茂塘臨時休憩區中的兒童遊樂場。

「從60年代起,香港設計師在二十年間努力地提升本港遊樂場設計,將遊樂場轉化成承載無限創意和可能性的都市地景。不過二十年光景,這份得來不易的成就卻已被遺忘。」

深夜閱讀《香港抽象遊戲地景》,這段文字感受至深。

香港與澳門的城市發展步調完全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的軌跡。書中主要研究六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遊樂場的歷史,尤其一些受到現代藝術影響而生成的抽象遊戲地景的出現與消失。那些五十年前曇花一現的前衛,澳門也曾經出現過。接近世界藝術前沿思潮的自由、創意,也曾經展現在當時香港的建築和城市地景之中,但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班設計師、藝術家的努力亦同樣被遺忘。

說到遊樂場,澳門可能也跟香港差不多,也是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便進入逐漸被模組化、單一化的現成塑膠遊具全面取代的狀況,城中各處公園看起來愈來愈相似,以前曾有過一些稍為不同面貎的公園不知何時已經消失,無論你去到哪一區,玩的東西也都差不多。

《香港抽象遊戲地景》研究六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遊樂場的歷史。

但就在九十年代初期,澳門也曾出現過一個很特別的公園,至今仍然有人記得,其至在網上一些懷舊群組中還會不時出現,這個就是建於1993年8月1日,位於新口岸友誼大馬路的香山公園。

這是當時新口岸區唯一的公園,經過一輪查找,這個公園證實是由葡國建築師蘇東坡(António Bruno Soares)與太太柯萬鑽(Irene Ó)的建築公司O.BS 所設計興建。蘇東坡生於1947年的葡國,與太太在葡國修讀建築期間,深受德國建築師、包浩斯最後一任校長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美國建築師 Frank Lloyd Wright 等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前衛風格所影響,尤其對於德國包浩斯所提倡的建築功能主義的觀念深為觸動。兩夫婦於七十年代中後期來到澳門,不久即成立了O.BS建築公司,在九十年代澳門回歸前,承接了一些重要的政府建築項目,如葡國領事館(即原白馬行醫院)、葡國領事官邸(即原峰景酒店)的翻新及改建設計,還有澳門文化中心等,皆為其建築公司所建造。

1993年落成的香山公園被一分為二,這個以滾軸滑板為主題的公園也被拆除,重新整修成今日的何賢公園。

與澳門很多曾經出現的美好事物一樣,這個前衛的香山公園也沒能維持太久。2005年,由於需要在公園中間開闢一條馬路,即今日的北京街,公園被一分為二,這個以滾軸滑板為主題的公園也被拆除,重新整修成今日的何賢公園。今天我們看到這個曾經的香山公園的照片,仍然讚嘆其設計的大膽,是今天沒有一個澳門公園所具有的。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一個可以玩滑板、花式單車的遊樂場,想玩滑板的朋友,可能仍是在文化中心或新麗華對開的廣場、空地中自行修煉,但原來早在1993年,在滑板仍未如今日這般具認受性、還未成為奧運項目(2020年)之前,澳門就已經有一個這樣的主題公園,讓兒童、青少年能大膽地挑戰,不只滑板,也可以在那裡玩滾軸溜冰和BMX單車等。今天,澳門哪個公園可以有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

雖然澳門近年也開始重視公園和兒童遊樂場的建造,一些有別於過往單一模式的新式公園出現了,的確使人耳目一新,如氹仔中央公園(4.4億澳門元(下同))、觀音像海濱休憩區(5,600多萬元)、松山綜合廣場兒童遊樂場(造價不詳)和最新落成的林茂塘臨時休憩區中的兒童遊樂場(2,360多萬元),有些也設有滾軸溜冰場,甚至還首度引入沙池(林茂塘),這些都是政府近年為遊樂場所帶來的創新,稍為改善了長期以來公園和遊樂設施嚴重不足和落後的情況。暫時不管其高昂的造價是否合理,這些設施的出現總也是好事,只是看到兒童使用的程度和密度,便知道還有許多需要改善,也有不少問題仍未有面對和解決的。

除了還未有滑板、歷奇、探險或引入更多自然元素如水、草地、植物等(暫時只有沙池)的公園設計外,澳門也一直沒有專門設計的無障礙公園給不同能力的兒童使用。不只身體障礙的兒童,對於如自閉症兒童等,也應有可以讓他們享用公園的設計。還有公園分佈的位置,這些新建的公園似乎都比較集中在中產家庭或旅遊景點附近的位置,對於人口更為稠密、兒童更多的基層社區,則未有顧及。

伴隨政府近年對於興建新式公園的熱衷(假設是真的),公園的管理模式也應一併更新。澳門公園的管理模式是建基於「禁止」之上,而「禁止」則建基於管理者那種保守的家長心態之上,儘量迴避一切風險,只有一有投訴,便立刻禁止、拆除。多年以來,我眼見到的就只是以上模式的不斷循環,因為有危險或投訴,於是,草地不能放風箏了,不能跑、不能玩、不能野餐了,甚至一度連踏上去都不能;水塘亦如是,不能踩滑板車了,不能踩單車了,甚至連帶狗一起跑步也不能。還有許多許多不勝枚舉的例子,使公共空間不是為人服務,而是為「禁止」式管理思維服務。

本澳公園的由市政署管理。

近年,對於「安全」的過度維護普遍施行在各公共空間的管理中,使遊樂場本身應具有的創意、啟發幾乎被完全忽略,一有投訴就拆去可能會出問題的設施,而不是檢討對策,或花時間進行公民教育,這樣的心態不止影響公園的設計營造,也使到模版化的遊戲設施被一再複制貼上在每個公園裡。其實,現在新建的公園也是同樣操作,不同的只是買一些比較好的/貴的/較有創意的遊具而已。公園遊戲設施的單一化,或也是呈現了社會只有投訴文化,卻缺乏讓不同持份者討論和參與的空間,用家對於公園的設計並沒有發言權,唯一的溝通和表達只剩下投訴。

此外,公園及休憩空間中兒童遊樂設施即使沒有明顯減少,但也沒有增加太多,取而代之是近年在公共空間中大量增加的各種健體設施。這個現象也顯示出城市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趨勢,以及現實生活中多是由祖父母一輩帶著孫兒使用公園的情況,然而這種「跨代共融」的設計也僅體現在健體設施的增加,而非公園的無障礙或多樣化的特色之上。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