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k

工作以外 平衡興趣與娛樂 在澳外僱假日有「細藝」

鄭愛玲(左2)及Cristina Barcelo (左4)一同參加烹飪培訓。(相片由Cristina提供)

在工作以外,打工仔培養自身的悠閒娛樂及興趣也十分重要。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亦是現代人的生活態度。遠洋到澳的外僱,尤其一眾在澳工作多時的家傭,在不用工作的假日有何「細藝」?本媒與在澳工作多年家傭——華裔印尼人鄭愛玲(Murliyanti Cristin)及來自菲律賓的Cristina Barcelo對話,瞭解她們工作以外的生活。閒聊中感受到,長年在澳生活的外僱渴望一個放鬆、交流和學習的空間,而迎雁軒成為她們假日的好去處。她們亦希望本澳能有更多類似的團體,為外僱提供支持與歸屬感。

在澳時間長   假日無處去 

自二〇二一年起,在澳工作近八年的愛玲常於假日到明愛屬下外僱服務中心——迎雁軒參與活動,如座談會、廚藝培訓、運動、聊天、聚會及美食分享。

她表示,多年在澳工作,假期時常感無處可去,長時間逗留三盞燈覺得浪費時間,「有時候在那𥚃沒什麼事可做⋯⋯不要浪費時間在三盞燈。」迎雁軒提供烘焙、廚藝和語言培訓等活動,讓她能夠精進廚藝並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

明愛屬下位於黑沙環的迎雁軒。

同樣在澳工作逾八年的Cristina亦有感假期無聊,現在只想探索和學習更多,「呆在外面就必須出去玩,現在的我不喜歡,八年在澳時間很長,我只是想學習和探索更多。」自去年起,她亦常到迎雁軒參與活動、培訓或擔任義工豐富自己的生活。

兩人亦有時一同參與中心的活動,如烹飪培訓以及在中心的天台種植蔬菜。

迎雁軒前身為明愛在2009年創辦的「外地勞工服務計劃」,直至2016年11月起,得到社工局資助後正式開辦。服務內容包括專業知識或有關於法律的講座、舉辦認識本澳文化、日常生活醫療衛生常識和節日文化活動、定期開辦廣東話、急救和體弱長者照顧技巧等等不同類型的培訓班。

渴望更多放鬆、學習 感受不同生活視角的空間 

愛玲認為,迎雁軒遇到的朋友有相似的興趣和生活規劃,彼此更能聊得來,並希望本地能有更多類似中心,讓家傭在放假時有更多選擇。

她又稱,目前澳門特區政府與印尼政府缺乏人力資源合作,所以印尼政府視在澳工作的印尼人為非法,一旦發生事故, 印尼當局不會提供援助。因此,這些中心的存在尤為重要,雖無法完全解決問題,但能通過法律建議等支持,減輕外僱的憂慮。

自去年起,Cristina參與迎雁軒活動並成為義工,這些活動讓她看到不同生活視角,並在工作之餘找到放鬆空間。她表示,許多外籍僱員面臨焦慮和家庭問題,若本澳有更多類似中心,將大有助益。

Cristina又坦言,家傭薪水不高且無最低工資保障,自己必須節省開支、謹慎消費,只購買必需品,努力存錢。

在澳醫療費用高
有外僱情願返國看病、買藥

在與愛玲和Cristina的交談中,兩人均表達了對澳門高昂醫療費用的憂慮。愛玲坦言,本澳醫療費用高昂,非人人可負擔。Cristina則表示,許多外僱因費用問題,只能回本國看病或買藥,盼望澳門政府能為外僱提供免費藥品或折扣。她強調,醫療保健對外僱至關重要,然而許多人無醫療保險,只有家傭可能有此福利。健康問題對外僱生活影響甚大,「去醫院、買藥,這些對我們來說都好貴。」

儘管在澳工作近十年,這兩位媽媽仍最關心子女前途和家人,而非自身生活。愛玲希望在有工作能力時繼續留澳,期望兒子能在澳門或其他地方找到工作,實現獨立。

Cristina則計劃數年後回國經營小生意,照顧年邁父母,亦希望兒子努力讀書,順利畢業並找到工作。

藝術節、逛社區、午後茶聚 拉近人與人距離

迎雁軒今年又有新搞作,推出「午後時光」活動,利用下午茶時段讓外僱在輕鬆氛圍中相聚,飲茶、食點心,分享今年的目標及遇到的困難。迎雁軒主任陳詩茵表示,希望每季舉辦一次,預計二十至三十名固定參與者,並在年底最後一次茶聚回顧目標達成情況及過程。「(活動)最大嘅作用就是彼此鼓勵。若大家喺一個小組,自然而然可以分享自己嘅經驗,成為彼此支援。」

為助外僱減壓,迎雁軒在天台設小小角落讓會員種植。

迎雁軒今年亦會續辦藝術節,邀請不同國家的會員、團體等參加,透過文藝表演等相互瞭解。陳詩茵則希望更多外籍僱員帶自己朋友甚至帶僱主來參加。「我哋最想讓外界看到家傭只係佢其中一個角色、其中一個身份,但佢哋亦都有才華, 可以做到很多唔同嘅演出,希望可以 empower 佢哋」。同時希望她們的僱主瞭解到這群家傭老家獨特的文化特色,促彼此更加相互尊重、包容,推動社會共融。除此,中心會繼續與團體合作,帶領本澳居民走進外籍僱員聚居的社區,如菲律賓人士較多的紅窗門或三盞燈一帶,瞭解外僱的生活軌跡、文化及日常所需。

陳詩茵又稱,中心會組織外僱參與本地節慶活動,如端午節觀看扒龍舟、食粽,助其接觸及熟悉社區。 而針對新來澳的外僱,中心定期舉辦社區遊蹤,帶領他們去認識本地社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