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特區政府首份施政報告,花了相當大的篇幅闡述「澳琴一體化」的構想,同時在產業多元化方面提出「四大項目」概念,回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澳門的期望。對於這影響澳門未來發展的宏大規劃,澳門民間態度審慎,觀望進一步諮詢工作進台。社會人士普遍關注橫琴未來的歸屬問題、澳門在發展中的角色及財政負擔等挑戰。
岑浩輝的「大膽論」同樣見諸橫琴發展方針,施政報告提出,未來制訂深合區政策、法規將「大膽改革、大膽探索、大膽突破」,系統梳理目前對本澳居民到深合區生活、就業及創業造成的限制,不利於「澳琴一體化」發展的法律法規也將加快修改。此外,特區政府會積極處理目前橫琴「人氣商氣」不足,商業樓宇空置率高、企業實體化運作不足、營商居住成本高、生活配套不完善等問題。當局釋出「大破大立」的利好消息,引起民間一陣遐想,包括將橫琴劃歸澳門的可能性再度浮上水。

澳門與橫琴雖只隔著狹窄的十字門水道,但對許多澳門人而言還是很陌生,最熟悉的可能是對岸一排排尖端商廈CBD區,晚上亮起不同美感的炫目燈飾。事實上,十多年前在橫琴大開發的號召下,國家投入大量資源開發熟地、完善基建,橫琴大量硬件配套早就到位,當年橫琴興起的投資熱橫掃全國,惟部分商住項目後來因法律爭議或投資方資金斷裂等問題湧現爛尾樓,纏住了橫琴大開發的腳步。
隨著二〇二三年底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落成,澳門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在社區服務、醫療、教育等方面,開始有更多澳門人移居當地。 橫琴粵澳深合區統計局數字顯示,二〇二四年在橫琴生活的澳門居民約1.6萬,五千多人在深合區就業。按照二〇二三年底中央公佈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二〇三五年在該區就業的澳門居民將增至8萬人,居住的澳門居民約12萬人。

澳門打工仔憂橫琴租金升
事實上,有不少在路氹工作的澳門人看中橫琴的地利及租金廉宜,早已移居當地租屋每日跨境上班,阿友 (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阿友三年前開始獨自搬到橫琴居住,終於享受到個人生活空間,這是在澳門難以實現的奢侈,「自己一個住都負擔到,橫琴無咁人多車多,我好喜歡靜嘅環境。重點係返工好近,揸車過關方便,15分鐘內到辦公室。相反以前住澳門,過橋塞一塞可能要45分鐘。」但又補充,按照目前通關規定,自己一個開車過關的便利,若有其他人同行便無法享受到,「如果要車埋老婆仔女,隨車人員要落車過關,然後司機要兜圈接返,冇咁方便。」
對於「澳琴一體化」的未來,阿友稱暫未有清晰概念,但率先想到的是租金上升壓力。至於會否考慮在橫琴買樓,他坦言,相比珠海及內地其他地區,橫琴物價、樓價都算高,「租金真係好平,之前住嘅地方租金先2,000多元,而家就算租複式都只係近4,000元,完全無意欲買。」另一個讓阿友猶豫的點是不穩定性,「內地政策經常改,加上常有報道指樓宇質量問題,我無咩信心,感覺喺內地買樓風險較高,租就彈性好多。」
租住橫琴幾年的阿友見證當地的發展,但坦言橫琴仍少生活氣息。「發展係好咗好多嘅,起碼多咗好多餐廳,不過其實入住率都係好低,像我現在住的大廈幾乎霸曬一部電梯,連出入都撞唔到鄰居。啲樓多到唔知幾時先賣得完咁,比起珠海其他地方都幾冷清,基本上條街冇乜人會行路,都係揸車或叫車多,無咩民生區嘅生活氣息。」

四大項目 陳偉智:夢想要貼地
對於施政報告專章論述「澳琴一體化」,顯示中央與特區高度重視。前立法會議員、時事評論員陳偉智認為,橫琴發展是國家為澳門制定的長遠戰略,並非特首獨斷,而「一體化」則是一個過渡變化過程。橫琴未來或成為澳門直接管轄的地方,有更多資源和資本發展更多文體旅項目。
他續指,行政區由中央劃分,橫琴原屬珠海管轄,現時改由廣東省管理。或時機成熟時,中央將橫琴行政區劃為澳門範圍,「完全是可行和可以做得到的。」
至於時機何在,現在深合區的法律體系已在商討之中,例如深合區辦學,資源由澳門提供,「呢個會唔會係一個試點呢?又例如,澳大用地會不會在租約期滿之後,直接劃為澳門的實際用地?」
另外,施政重點亦見「重大工程」,選址「澳琴」、「聯動發展」,建設大學教育城、科技產業園、國際文旅區等。
陳偉智認為,國際文旅區等大型項目雖符合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但也有其局限。另一方面像是機場發展,也需要國家航空權方面給予優惠。「我們可以有夢想,但夢想要貼地,做到嘅就做,未做到嘅,就先搞好自己新城幾個區嘅佈局,做好基本先,四大項目可能是長遠的目標。」

蔡梓瑜:避免「空有城而無大學」
這次施政提出的「四大項目」,包括在橫琴打造國際大學城、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文旅區)、澳門珠江西岸國際航空運輸樞紐(港)以及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岑浩輝在立法會施政答問大會及回應傳媒查詢時表示,項目仍在初步計劃,至於預算、計劃內涵、時間表等都未有詳述。
民間普遍關注這些產業定位是否已有充夠科學論證,澳門人日後還有發言權和決定權嗎?施政提及的「政府產業基金」跟這些大項目可有關係? 特別是對日後特區政府的財政壓力。岑浩輝在立法會上也預警了,當前澳門財政結構性失衡問題嚴重,若每月博彩稅收低於150億澳門元將面臨財政赤字風險。期望當局日後釋出更多資訊供社會討論。

目前珠海和廣州也有具規模的大學城,而且有多間全國名校設分校加持,若澳門斥巨額公帑在橫琴依樣劃葫蘆,又是否可行?教育學會會長、時事評論員蔡梓瑜表示,橫琴能提供更大面積的土地,有利於擴展校園設施等,然而,如何避免「空有城而無大學」將是特區政府必須謹慎思量的課題。
他指出,本澳高等教育發展受面積所限,橫琴則可提供更大面積的土地,有利於擴展校園設施、研究中心、宿舍區等,有助提升整體教學與科研條件。「澳門大學由澳門本地遷往橫琴已經是個很好的例證,只不過,今天的澳門大學是否已經發展得很好,甚至要繼續擴大,相信在讀的學生及家長,甚至任教的老師都心裡有數。」

他續指,日後若大學城能引進國際高校分校、推動本澳高校與內地及國際高教資源合作,有望發展成區域高等教育樞紐。「不過,這樣的國際大學城首要設定清楚的理念、遠景、定位、及中長期規劃,尤其培養出來的人才及科研是否又跟目前廣州及深圳大學城等不同,真的能做到比這些已有的大學城更有國際視野及國際教育水平嗎?澳門是否想從博彩旅遊轉型,發展中醫藥、科技、金融等產業?這樣大學城則可與內地產學研合作提供平台與人才支援。」
蔡梓瑜又稱,如果不想這樣的大學城變成另一個大白象工程,如何避免「空有城而無大學」將是特區政府必須謹慎思量的課題。「國際大學城不只是建樓,要有靈魂,大學城成功的關鍵在於學術內涵與人才聚集,而非純粹建設硬體。政策配套與長遠投入:包括稅收優惠、科研資金、人才引進政策等,才能吸引真正優質的教育資源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