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特區政府首份施政報告,花了相當大的篇幅闡述「澳琴一體化」大膽破局的思路,同時在產業多元化方面提出「四大基建」概念,回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澳門的期望。相對斥資數百億的宏大藍圖,這次政府釋出的訊息出奇的少,市民暫時只能透過一些關鍵辭和數字想像「四大基建」的輪廓。
民間普遍關注如此大型的公共投資項目是否經過充份論證,跟施政提出新的「政府產業基金」可有關係? 更多是憂慮財政負擔,小至一個新中央圖書館如今還不知要幾錢埋單,日後這些大型基建的造價及營運會否又是一個財政黑洞?目前澳門特區超額儲備雖達4628億,但每年政府經常性開支卻是上千億,醫療、教育、養老、社福開支全靠公帑支撐。特首岑浩輝在立法會也預警,當前澳門財政結構性失衡嚴重,若每月博彩稅收低於150億澳門元將面臨財赤風險。在國家任務與地方責任,在願景與實踐之間,澳門人仍然有發言權嗎?

議員隔空了解「四大基建」關鍵訊息
施政報告提出「四大基建」概念,包括:擬在橫琴打造國際大學城、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文旅區)、澳門珠江西岸國際航空運輸樞紐港、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有別於以往,如此重大的基建計劃,當局沒有在四月中的施政答問向立法會、社會披露更多細節,市民反而是透過當月下旬的「機遇澳門」採訪活動——一個面向大灣區媒體的記者會上,才聽到新班子釋出更多關鍵訊息,包括部分項目的預算、選址和時間表等。無論是澳門市民或議員,都只能隔空睇電視逐少逐少拼湊出「四大基建」的藍圖,對照澳門以往的官民溝通方式,實屬罕見。
岑浩輝在4月27日的「機遇澳門」活動上介紹,文旅區將選址澳門半島和氹仔之間,相信是落戶在新城填海區,擬投資120億興建國博文化館、國際表演藝術中心及國際當代美術館等,打造城市新地標,有關項目將在未來兩至三年公開招標。設於橫琴的「國際大學城」初步預算200億,將由三家本地公立大學即澳大、理工、旅遊大學領頭建設分校。加上澳門機場新跑道填海工程約60億,光是上述項目投資預算已達400億。他表示,將爭取在未來四至八年完成「四大基建」預期目標。
據官方所述,橫空出世的「國際大學城」和文旅區計劃似乎已經如箭在弦。而主要提升貨運處理能力的「珠西航空樞紐港」,其中一項核心項目「橫琴前置貨站」其實去年12月已經拍板,由澳門國際機場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合資興建,據《珠海特區報》報道,項目總投資約七億人民幣,包括:物流倉庫、報關大樓及年處理量達三十萬噸的出口貨站等設施。當局預計項目最快明年落成,日後將實現澳門機場與橫琴貨站之間貨運無縫對接。
「四大基建」當中,暫時有關「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的訊息最少,特區政府將委託專業機構規劃。 施政報告則透露,產業園將服務國家戰略所需,吸納國際科研企業、人才、技術及資本,打造成「優質科技企業的出海陣地」、「海外前沿科技項目落戶服務站」。官方將推出針對性政策支持,加速進駐企業做大規模。民間估計,產業園選址很大可能是在幅員更大、離大學城更近的橫琴。繼橫琴中醫藥產業園後,究竟哪些領域和企業將成為新寵,獲得官方政策傾斜?這跟全新的「政府產業基金」將有甚麼關聯、注資多少,如何保障澳門庫房的投資回報?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陳偉智:避免「千城一面」
前立法會議員、時事評論員陳偉智認為,施政重點體現了「澳門+橫琴」聯動發展的長遠戰略。橫琴面積106平方公里,相對澳門的33.3平方公里,地理上「大橫琴小澳門」的格局無可避免,要澳門「小手牽大手」前進,中央政府和廣東省需放手,支持澳門全力發展橫琴。鍳於澳門目前的經濟狀況,「背靠祖國、立足澳門、展望橫琴」,應該是最合適的發展策略。
他又指,四大基建屬於「揚優勢、增動能、謀長遠」的建設項目。以文旅區120億投資為例,暫時市民看到的只是估算,基本上是一個構想,未見有具體、實質的內容。當局推行時必先進行深入調研和規劃,充分向公眾表達,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尤其是公共財政投入,更要經過立法會討論、接受議會及社會監督。
「我們可以有夢想,但夢想要貼地,做到嘅就做,未做到嘅就先搞好新城幾個區佈局,做好基本先!」
原本澳門新城A區南端已預留興建城市門戶廣場和新地標,C區也有公共設施用地。陳偉智認同,文旅區的構想符合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但同時也要注意激烈的區域競爭,近年深圳、廣州、香港不乏同質性高的文化地標及高端藝術展演項目,當局可參考香港西九文化區、啟德體藝園的建設經驗,避免「走錯路、走冤枉路」,更要避免功能重疊,造成「千城一面」的狀況。

內地研究生 高教產業加速器
大學城及周邊商圈,確實是內地眾多新市鎮帶動「人氣商氣」的捷徑。但珠海和廣州也有具規模的大學城,且有多間全國名校設分校加持,澳門政府再斥資200億在橫琴投資「國際大學城」是否可行?
事實上,近十多年來澳門高教產業有兩大發展趨勢:一、內地是最重要的學生來源地。據教青局統計,2024/25學年全澳高校學生62,463人 (包括學士及研究生) ,內地生佔比高達72.6%,本地人留澳升學進修的僅24.4%,真正的國際生(扣除港台) 低至1.2%,他們大部分來自葡語系國家。短短十年間,內地生數目從2014/15學年的11,524人,急升至如今45,356人,升幅近4倍。
二、另一個重要變化是,來澳報讀碩、博班的內地生升幅更驚人。2024/25學年全澳在讀內地研究生達22,021人,幾乎跟內地學士生23,333人睇齊。無論公立的澳大、理工,私立的科大、城大,外地生統計都出現碩博班一年級生比大一新生更多的特殊狀況。以澳大為例,去年9月註冊的內地大一新生僅1222人,內地碩博班新生為2976人,較前者多出近2.5倍。時間線拉長一點,十年前全澳高校外地研究生總數僅4424人,現在光是內地研究生已逾2.2萬,較前者急升近5倍。

那市民憂慮的少子化影響究竟有多大?內地一份有關出生率對高教影響的重要研究 (註一) 指出,目前至2031年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仍處於上升趨勢,從2025年逾五千萬名學生至2031年將突破七千萬。但研究亦預警,按人口規模推算,2035年後全國18歲適齡入讀大學的人口將大幅減少,未來高校可能面對嚴峻的生存挑戰。
由此可見,內地、研究生、2035是影響澳門高教產業走向的三個關鍵辭。
「很明顯,過去十年澳門公立大學從私校發展身上看到生存之道:儘量壓縮學士班,擴招研究生。外地生在澳門讀一個博士要30幾萬,又賺錢又唔使校園、又唔使學生活動中心,又唔使驚情緒不穩要人輔導。」
來自教育界的時事評論員蔡梓瑜,多年來對本地高教產業有近距離觀察。他一針見血指出,澳門高校對研究生趨之若鶩的另一個原因,正是睇中其論文生產能力「很多大學維持排名撐得好辛苦,無論是哪個學院,老師都好大壓力,博士生論文產量高,某程度是一種捷徑。」

畫大餅抑或做大個餅?
儘管外界對「國際大學城」規劃仍然十分模糊,但負責先行先試的「澳大深合區分校」計劃其實早於去年12月已公佈詳情。澳大當時指出,分校旨在建立新的「產學研平台澳大橫琴高等研究院」,將增設醫學院、信息學院、設計學院和工學院,大數據、人工智能、微電子等是重點發展項目。預期新校區在2028年投入使用後,澳大學生總數將從目前的1.5萬增至2.5萬,其中超過一半是碩博士研究生。
蔡梓瑜認為,特區政府似乎希望澳大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在橫琴孵化出一個大學城,「澳大深合區分校」的定位是研究院型,客觀上的確有若干利好因素支持:一、內地就業環境轉差,不少畢業生寧願繼續升學;二、西方多國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吸引部分人就近考研;三、去年國務院對幼稚園至高校的教師學歷提出新要求 (註二) ,中學教師至少要有研究生學歷,高校教師要有博士後,不少教師趕在期限前在職兼讀碩博士學位,才能保住教職,近年澳門內地研究生數目飇升並非沒有由因。

總括而言,蔡梓瑜認為,從生源需求來看,橫琴大學城確實有發展空間。但要在短時間內再擴招一萬學生 (學士及研究生各五千人) 並非易事,澳門高教產業能否將個餅做大,還是加劇內部競爭?加大澳大原有學院、或者其他本地高校的收生壓力?尚待觀察。
至於大學城要如何做到「國際化」、打造成官方期望的「國際教育+國際科研示範區」,他認為又是另一回事:「至少國際學生比率不能太低吧?外國優秀學生看重的是外語教學環境、師資、學術積累及自由度,教學自主、教授治校、全球公開招聘教師和高級行政人員,日後這幾間大學能否做到?」

大學城幾多個億埋單?
暫時當局公佈橫琴「國際大學城」的預算是200億,不過攤開盤數,200億要完成三間公立大學進駐橫琴似乎難度頗大。當年澳大橫琴校區建造費不斷超支,最終超過102億澳門元埋單,扣除河底隧道造價20億,也要82億。如今深合區分校的佔地面積雖然只有本校的三分一,但建築面積達83.1萬平方米,較現有校區的94萬平方米相差只有一成左右,15年後的工程造價漲幅多少?尚待當局釐清。
蔡梓瑜直言,要打造超一流研究院,硬件成本本來就不應是最高,更重要是軟件、科研設備投入,吸引世界頂流師資,「國際大學城不只是起樓,要有靈魂!成功關鍵在於學術內涵與人才聚集,而非純粹硬體建設。」
長遠而言,他認為還需要科研資金、人才引進策略配合。如果不想大學城變成大白象工程,如何避免「空有城而無大學」是當局須謹慎思量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