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特首岑浩輝走馬上任,市民翹首以待,他首份施政報告將如何兌現競選承諾:提升澳門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是每年「派糖」的邊際效應在新一屆政府手中已所餘無幾,「岑官」如何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陰霾下迎難而上、闖出新局面,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現金分享」自二○○八年推出以來,民間對無論是否移居外地「有身份證就有錢派」的操作方式存在不少分歧,歷任以來,岑浩輝是首位行政長官將檢討工作正式提上議事日程,並承諾日後節省的開支將用在最有需要的人及行業上。

另外,他亦表示,幾年前被政府狠狠關上大門的「網約車」合法化研究有望重啟。這些值得觀望的新動向,顯示政府在過去數月有聽到市民心聲,務實、不墨守成規的作風令人眼前一亮。
在民生事務方面,一如岑浩輝上任之初釋出的關鍵辭,這次施政對一老一少和弱勢群體的扶助措施有更多關注,包括微調養老金、敬老金、醫療券等福利,增建院舍設施。為了應對少子化危機,特區政府更重磅推出鼓勵婚育的「大禮包」:三歲以下嬰幼兒每月獲發1,500澳門元(下同)津貼,出生及結婚津貼分別增至6,500元及2,220元。當局預計,約1.5萬名嬰幼兒受惠,涉資約2.7億元。此外,當局將探討其他生育友善措施,如制訂托兒服務發展方案及輔助生殖服務等。
派錢「求生」 家長為何不埋單?
然而,政府絞盡腦汁推出的一籃子催生措施,民間似乎褒貶不一。有市民認為育兒津貼有驚喜,但生多個就要再諗諗。作為三歲小孩的媽媽,Nicole受訪時坦言不會因加津貼而懷二胎,每月1,500元只夠買奶粉和尿片,托兒所每月亦要2,000多元,「雙職家庭多數都要再請一個家傭幫手,每月4,500元至5,500元,未計其他開支,都要至少再畀多7、8千元。」

她又指,小孩三歲以上開始讀書,屆時雙職家庭需要家傭繼續幫忙,外加補習班、興趣班等等,開支肯定有增無減,「當然經濟啲,好多嘢唔一定需要。但生得出嚟,都希望俾到適合嘅嘢佢。」
Nicole認為,生育不只是一盤數,自己有足夠時間及精力陪伴小孩成長才是最重要。經濟壓力大、居住空間有限,加上時間、精力已無餘裕,目前絕不會考慮再生。
「催生論」頻踩雷 世代差異隔閡大
據官方統計,澳門出生率在二〇二二年降至6.4‰(千分點),創一九八五年有紀錄以來新低,疫情過後跌勢未止,二〇二四年更降至5.3‰,全年新生嬰兒3,607名,按年減少105名。聯合國報告亦指,澳門是去年全球七個生育率少於一的地區之一。
澳門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確實警鐘長鳴,未來可能涉及學校收生不足倒閉、教學人員失業、老年人口撫養率飆升、公共醫療資源和照顧者壓力爆煲等多重危機。
歷年特首的「催生」言論往往吃力不討好,容易引起社會反彈,甚或演變成公關災難。這一方面源於世代差異,官員的性別敏感度低,對女性社會角色的想像依然困在生育和母職,非常傳統和狹隘,同時又未能體會一般工薪家庭生養責任和壓力,顯得離地。這次新特首推出生育鼓勵金,算是對民間訴求的一種積極回應,但遺憾最終被淹沒在「酒店育齡女子論」的失言風波。當局在輿論應對上繼續鴕鳥政策、未有及時「滅火」,令這項新措施的延伸討論完全失焦,相當可惜。

北上就業補貼 潑油救火
在疫後的大變局中,是否結婚、生育儼然是個體少數仍可以自主的人生抉擇。當局試圖以金錢激勵生育的做法,反而激起不少市民高呼:澳門人現在最重要是求生存、而非求生育!
生育率持續低迷,很大程度在於社會前景不明朗、就業不穩,向上流動的機會大幅減少,居民難再安居樂業,兩者實為一體兩面。在市民視為重中之重的削外僱、保就業政策方面,施政報告的內容相當單薄。主要重提轉職培訓平台、動態調整外僱數量的舊調,而新增的「支持青年到大灣區就業補貼計劃」,更似是潑油救火,網上相關新聞帖文甚至有過百條憤怒的留言。
該項措施主要是資助35歲以下青年到大灣區九市及橫琴就業,每月可獲公帑5,000元補貼,最長可領18個月。岑浩輝解釋,本澳就業空間有限,青年對澳門至關重要,資助措施旨在鼓勵青年外闖、拓視野增經驗。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將持續「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全球人才來澳。
網上意見普遍批評,外僱人數未見削減,政府卻用派錢來吸引澳門青年北上工作,完全是本末倒置。有網民質疑,當局未搞清楚內地經濟和失業狀況便以五千元資助「亂指方向」,或令青年迷失。亦有人不滿,當官方無法解決就業問題時就說本地畢業生「人才過剩」,當要外地人時就說「人才短缺」,政策自相矛盾。更多人慨嘆,畢業生從外地回澳找不到工作,部分中壯年人長期打零工,每天為生活苦惱,當局似乎沒看到民眾的苦況。
經財司引介 隻字不提外僱
直選立法議員林宇滔認為,「大灣區就業補貼」確實幫到部分本澳青年,但僅限於本身有意願到內地發展的人。從參與人數而言,相信跟目前面臨就業困境的本地人數目難以相比。根據《二〇二四年就業調查報告》,本地居民失業人數為7,000人,就業不足人數為5,200人,兩者合共12,200人,與現時勞工局所提供約6,300個職位空缺存在明顯缺口。

至於綜合培訓平台,他亦不樂觀:「培訓一定好,但問題是澳門有幾多行業持證上崗?幾多行業認證是有進度?有幾多行業有資歷架構?不做這些,培訓完還是得個吉!」
「外僱、外僱、外僱!」重要的事情講三次,林宇滔強調疫後激增的外僱數目已明顯擠壓本地人的就業機會。目前澳門外僱超過18.3萬,逾萬澳門人不是失業就是長期「被兼職」,無法樂業、消費自然疲弱,這惡性循環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這就是當下市民和中小企人人自危的生存困境。今年施政報告對外僱政策只有一段輕輕帶過,並無針對大企業的外僱總量提出裁減方案或新的比例限制,經濟財政司甚至「交白卷」。林宇滔直言,長達八頁、4,153字的施政引介中,「竟然連『外僱』二字都冇提、削減外僱更加冇!」令他大失所望。
「六大博企中高管理層的本地人比例,疫情期間二〇二二年是90.5%,現在跌至85%,倒退回十年前的水平,不增反減,官方有多大決心保障本地人就業?還是在蒙混過關?」

若不論職位高低,博企的外僱升幅更驚人。林宇滔所屬的「傳新澳門協會」整理勞工局網站上的數據,發現二〇二二年十二月至二〇二四年九月,六大博企及旗下關聯公司的外僱激增67%,從1.8萬急升至3.1萬,同期本地僱員只增加了2%,微升兩千人至7.8萬。
他批評在就業氣氛低迷下,政府既沒有做好外僱把關,也沒有督促博企負起社會責任。近期就有博企無理解僱一批五十多歲員工、並無安排轉職;有市民根據勞工局網站的招聘廣告應徵,卻被博企私下勸退:「當你無嚟見過工」,連見主管的機會也沒有,當事人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假招工或向政府「交數」。勞工局為市民入職博企的「就業+培訓」專項就業計劃,他亦收到不少投訴,有個案完全無培訓、未夠三個月就被炒。翻查官方數據,該計劃自二〇二三年至今僅649人成功配對。
無法樂業 何來幸福澳門?
林宇滔指出,二〇二四年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4%,數字雖然有所回落,但本地人的就業不足率達1.8%,對比二〇一九年的0.6%急升近三倍,而且當中月薪少於八千元者佔56.6%,一週工作時數少於20小時的佔58.9%。現時有三大中介公司專門替博企請本地人做替工,從事的崗位明明有大量外僱在工作,「澳門人就業不是優先保障,反過來變成補充外僱不足?明顯違反澳門法律,甚麼是法治精神?現在似是變成一種口號!」

「其實很多澳門人都願意放下身段,但外僱充斥,他們根本無法入職!」
「反過來看,澳門超過18萬外僱,假設每人月薪一萬,一個月便是18億,這筆錢大部分流出澳門。若把職位還返俾澳門人,經濟市面情況都會好好多。」
綜觀就業問題,林宇滔形容,新一屆政府似是與市民處於「平衡宇宙」,澳門人長期「被兼職」,反淪為外僱的補充。若當局不針對博企和大型企業設定輸入外僱的比例、上限,問題不會解決。他非常認同今屆施政報告提出「法治澳門」、「幸福澳門」的理念,但若在這核心問題上政府無法準確掌握社會脈搏,他擔心其他政策推行也會變得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