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也有水熊蟲!對於水熊蟲這種上過太空的明星物種,大家很容易感覺牠們很遙遠,存在新聞裡的、網路上的肥肥可愛又超現實的動物。沒料到原來這樣的超現實物種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因為牠們的體型極度迷你,我們從來沒有發現。
澳門作為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小城,自「澳門細蟻」之後,年輕的生態學家們竟陸續發現了多個新物種,這次又有「寶石棘影熊蟲」,讓人對於城市生態的認知又升級。這就約談穎儀,一起聊聊關於水熊蟲的事吧!

為什麼是水熊蟲?
「首先是我個人的喜愛。水熊蟲也算是個明星物種,牠的生存方式非常有趣,甚至在太空中也能生存。」穎儀告訴我她從小就會在家旁邊的公園捕捉蜻蜓來觀察,鄉下長大的媽媽和外婆都很喜歡昆蟲,有甲蟲飛到家中都會把玩一下,加上親戚們的寵物貓貓狗狗,讓她一直都和動物保持很近的距離,也埋下了日後研究水熊蟲的種子。
除了個人喜好,穎儀選擇水熊蟲也有一個相當大的夢想——「我就想看看這麼特別的物種,會不會在澳門這樣城市化的地方存在,如果這裡都可以找到,也許可以讓大家更瞭解這個地方,更關注生態。」
研究之路並非容易,首先是水熊蟲的專家非常少。2019年,穎儀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的生物多樣性中心實習,有位老師是研究線蟲的——一種生態學上離水熊蟲較近的物種。「因為台灣沒有研究水熊蟲的老師,所以我就去請教那一位老師的意見,一來有機會得到實驗室的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學長們的建議,就開始了研究水熊蟲的項目。」


之後,穎儀就開始研究了澳門的苔蘚,經過實驗室的篩選,做成標本,在試管裡溶解成DNA的片段,再將一些重要的片段複製,以便於觀察,將關鍵五個片段完成,才能確定一個新物種。不過因為分析DNA的數據不夠,「我就卡在那裡,研究停滯了一段時間,期間經歷了學業上的轉折,因為導師的期待我也做了一個甲蟲的研究計劃。直至2024年,我才完成了水熊蟲的研究,並發表了論文。」整個過程足足五年。
這個發現彌補了本地在水熊蟲研究上的空白,「水熊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和台灣一樣,港澳也沒有相關的研究人員,最近的水熊蟲研究要追溯到1950年代的廣州,那時候有個外國人在採集水熊蟲樣本。接下來這麼長時間都沒有後續研究,這次的發現在華南地區的水熊蟲研究上,不能不說是彌足可貴的一個腳印。

寶石棘影熊蟲到底是什麼樣的動物?
筆者很好奇這次新物種的名字「寶石棘影熊蟲」是怎麼來的。「棘影兩個字是前面的人命名的,而寶石則是因為這個新物種胖胖的橘色的外表,像一顆圓圓的寶石。」
然後,穎儀給我看了這個新物種的相片,果然橘色圓圓的,像溫潤的寶石,可愛極了。她接著又補充:「這次沒有用澳門兩個字,是想沿用物種命名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以物種的特徵來命名,其次才用人名或地名。」

至於「寶石棘影熊蟲」生活的地方,穎儀告訴我目前只能確定牠是在望廈山市政公園的地衣裡生活,食物可能是真菌類(地衣正是真菌和藍綠藻的共生體)。其他習性則還需要作進一步的觀察研究才會知道。「我也有採樣過小潭山、青州山,也發現了水熊蟲的痕跡,不過未有進一步確定物種。」這些都仰賴於後續的研究,穎儀坦言需要有相關的資源,才能作進一步的研究。
「可以說,上過太空的水熊蟲也是澳門的居民。」筆者馬上關心,是否水熊蟲就像細菌等微生物一樣無處不在呢?穎儀的答案是否定的。「水熊蟲可以在北極南極沙漠溫泉這些極端的環境生存,但它的存在也不是那麼普遍。我們在台灣,研究了山頂的瀑布區、遊客的步道,以及有污染的公車站旁。公車站邊的水熊蟲就十分稀少,就算是牠們所喜愛的瀑布區,也不代表每個樣本都有。」看來澳門有水熊蟲居民也不是理所當然的事,真的要好好珍惜呢。
那水熊蟲在生態中的作用是什麼呢?穎儀說:「有些水熊蟲是肉食性的,可以控制低階生物的數量,例如線蟲、輪蟲、細菌等。」可以說在微觀世界中,水熊蟲是那裡食物鏈的頂端。

Bejeweled——好好珍惜自己 讓自己發光
最後,筆者要寫一件有趣的事。訪談間,穎儀悄悄透露,「寶石棘影熊蟲」的名字其實和她喜愛的歌手Taylor Swift的一首歌Bejeweled也有關係。
整個實驗的過程就像這首歌一樣,給了她很多感悟:「中間遇到很大的困難,我也學習了向別人求助和學習,只要堅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會得到越來越多人支持。」她舉了個例子,當時DNA數據不夠,她鼓起勇氣找了暑假實習的一個師姐求助,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幸運的一次就分析成功了。

正如這一首影響了她很多的歌所說的,「你要好好重視自己的想法,勇敢的去做自己想做的,讓自己發光,像寶石一樣。」
目前穎儀完成了人生的一個階段,未來仍有很多可能性,如果沒有得到研究的機會,也許回去最初想做過的獸醫,也可能做一個公民科學家,業餘持續研究,和網上同樣愛好水熊蟲的朋友一邊研究一邊分享。衷心祝福這個女孩,繼續找到人生的方向,像寶石一樣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