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選議員林宇滔表示,在處理本澳流浪動物的問題,特區政府一直沒有訂立具體目標及政策,多年來一直僅以TNA(即捕捉、絕育、開放領養)單一措施作處理,但長年成效不彰,實際上更有不少動物屬動保團體或人士因怕動物無人領養被人道毁滅,在自己本已面臨「爆倉」的情況下領養。
他又指出, 行政當局雖然曾於2022年承諾重啟的貓隻TNR(即捕捉、絕育、放回)試點,惟至今仍未落實。在面對近年極明顯增加的流浪動物及持續上升的捕獲動物數字,TNA明顯不能從源頭及政策上解決越趨嚴重的流浪動物問題,當局須訂立處理流浪動物政策以及啟動TNR措施。
林宇滔提交書面質詢,要求當局訂立處理流浪動物政策及交代資訊公佈情況。他指出,近日有居民表示流浪狗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離島區及東望洋山附近的居民不時在晚上聽到狗吠聲,本澳的流浪狗過去多數主要生活在郊外及山上,但近日不時在道路出沒,甚至日間交通繁忙時段的氹仔區馬路也看見流浪狗蹤影,既擔心動物容易被車撞倒及受傷,亦擔心影響駕駛安全。

批市政署突改公佈數據方式 林宇滔:無法得知所捕動物數字
根據市政署公佈的統計數據,去年捕獲動物共1,086隻,比2023年上升三成,比2022年更大幅上升六成五。他又指出,「值得關注的是,市政署突然改變公佈統計數據的方式,捕獲動物數目的分類由原本的貓和狗,改為具晶片和不具晶片,令人無法得知具體的動物數字」。
他續指,市政署將過去的數據刪除,令現時最早只能看到2022年的紀錄,令社會無法對動物統計資料作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至於目前市政署統計資料僅得最近三年的數據以及改變過去統計資料的方法,包括所捕獲動物由過去按種類來分項改為是否具有晶片,以及由「動物領養」改為「動物領養及領回」,林宇滔要求市政署公佈一系列變更的原因,以及會否重新上載歷年的完整統計紀錄,並公佈更多更完整的原始資料數據,讓社會大眾了解本澳動物的現況及變化趨勢。

近年被人道毀滅動物數目上升 領養數字則相若 林宇滔:TNA不能從源頭解決流浪動物問題
林宇滔又表示,近年被人道毀滅動物數目有所上升,而領養數目則維持相若水平,面對近年極明顯增加的流浪動物及持續上升的捕獲動物數字,「TNA明顯不能從源頭及政策上解決越趨嚴重的流浪動物問題。」
根據林宇滔所提供的數據,在2019年至2024年間本澳的動物人道毀滅數字,除了2021年略為下降(5隻貓、106隻狗),其餘一直持續上升。去年貓狗合共430隻,比2019年上升近兩倍(2019年為148隻)。而且狗隻的情況尤其嚴重,五年上升逾三倍,由2019年的74隻到去年的311隻。根據市政署公佈的統計(2022至2024年動物領養及領回)及過去紀錄(2019至2021年動物領養),近六年本澳的領養數字一直維持相若水平,平均每年約三百隻貓、約兩百隻狗。
林宇滔又認為,本澳現時推動的TNA僅為處理捕獲流浪動物或遺棄動物的應對措施,實際上根本無法從源頭減少或控制流浪動物數量,甚至在生態學上,捕獲流動物會為其他流浪動物不斷繁殖提供生境,變相增加流浪動物數量。
故此,他問及政府會否訂立清晰目標及具體政策,例如將流浪動物控制在一定水平,又或在目標時間內減少一定比例的流浪動物等,有關部門會否恆常統計及公佈全澳的流浪動物數字,以及何時重啟貓隻TNR(即捕捉、絕育、放回)試點計劃。
林宇滔促市政署交代為何流浪動物人道毀滅數字一直上升
林宇滔又指出,本澳流浪動物人道毀滅數字一直持續上升,而根據《動物保護法》的立法會意見書,市政署對收歸的流浪動物「以人道方式終止動物生命」明確為「最後手段」。
故此他要求市政署交代近年進行人道毀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除了人道毀滅外,收歸市政署的流浪動物在市政狗房自然死亡的具體情況如何,以及為何沒有公佈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