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建局在網上公佈的「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平面圖。
公共建設局在本月中指出,作為本澳防災減災規劃中期項目之一的「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即「兩湖」方案)將於短期內動工,率先啟動涉水部分的首期工程。另一方面,局方亦已判給該工程的多個相關項目。針對該工程,直選議員林宇滔質詢當局為何至今仍未公佈詳細設計方案。
他又認為在工程建設的同時可以改善個路環交通承載力及休閒設施等,故質疑當局為何沒有在「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的規劃階段進行公開和全面的公眾諮詢。
林宇滔提交書面質詢,關注「路環西側防洪排澇工程」的規劃及執行。他認同十月初五段防洪堤工程應儘快建設,惟工程亦涉及整個路環市區的交通承載力、渠網老舊及缺乏休閒設施等「先天不足」的問題,故應一併解決荔枝碗周邊渠網老舊及增加區內泊車位等長年逼切民生需求。然而,當局一直未就有關工程進行公開諮詢收集全面社會意見,只是在六、七年內經過一系列初步設計、各項專題研究、地質勘探等前期工作,就決定了首期工程,直至目前仍未見當局公開相關工程的詳細方案資料。
故此,他要求當局交代在面對路環市區的交通壓力、旅客量等日益增加,有何短、中長期內,有何實質具體措施,改善和回應上述各項民生需求。
根據公建局資料,工程位於路環荔枝碗馬路北端至譚公廟下游側區域,範圍包括路環十月初五馬路、船人街、路環碼頭及荔枝碗船廠一帶。為加快工程實施,工程會先行展開包括建造防洪圍堤、換水閘及臨時水文觀測站等涉水工作。

直選議員林宇滔(資料相片)
工程主要內容包括荔枝碗段防洪堤建設、十月初五段防洪堤建設、4座穿堤換水閘施工以及荔枝碗湖和十月初五湖兩處景觀湖清淤;以及相關水文站建設、環保及監檢測等。與上述工程相關的材料運輸、施工等全部在海上完成,不與陸地相接。
該局又指出,工程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相應設計潮位為+3.85米(MSL),排澇標準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泵站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防洪圍堤總長約1200米。
林宇滔又在質詢中指出,工程中有關荔枝碗段的防洪堤建設令水體由「海」變「湖」,影響法定文物,明顯違反規定,故問及規劃工程時有否諮詢文化局的意見。
林宇滔又認為應優先開展路環居民急需的十月初五段圍堤建設的同時,暫緩荔枝碗段,並儘快考慮於荔枝碗段改用其他工程量更少、工期更短的防洪建設,例如簡單為船廠以東的民居小區建防洪牆等方案。
下一篇文章:澳人身份認同再掀熱議?治本須鞏固本地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