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人身份認同再掀熱議?治本須鞏固本地歷史教育

1570年由Abraham Ortelius所繪的東亞地圖,此時的澳門也被稱為貿易島(I. da binniaga),台灣則有小琉球(Lequeo Pequeno)、福爾摩沙(Fermosa)的稱呼。(來源: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Libraries)

今年(2025)二月,台中發生氣爆意外,事故中有兩名死者及五名傷者同屬本澳一家庭。事故發生後,「澳門人」這身份竟意外引發澳台網民在社交媒體論戰。在這場論戰中,不難看到有部分網民對澳門及澳門人認知模糊,僅停留在「澳門已是中國一部分」的粗淺認知。當然,不少本地網民則藉此強調澳門為資本主義社會、發行貨幣、有本地法律等,而澳門人則有特區護照。

亦有網民以更廣闊視野及思維,以歷史的長河——澳門在葡萄牙海洋帝國歷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塑建澳門人的身份認同。無獨有偶,在大航海時代下,澳門更與台灣共享著某些記憶,而澳門則更早被西方看見。

一場網絡論戰,或能延伸至不少人反思「澳門人」身份認同的困境。澳門是隱形或被隱形?「澳門人」是沒有被看見或不被待見?此等對自身身份的不確定或更值得深究。

然而,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對自身身份認同的認知,是否僅能依靠本土文化或制度支撐?其中亦與本地歷史教育息息相關。

一聲巨響
引發澳台輿論戰

今年2月13日,台灣台中新光三越百貨發生氣爆意外,釀成多人傷亡,其中2死5傷為赴台旅遊的澳門居民。經多個媒體的報道下,台灣社會透過憾事再次「看見」澳門,亦因其中一名澳門傷者的身份為「澳門特警」,引發當地網民討論。事實上,「特警隊」只屬澳門治安警察局廳級的行動性質附屬單位,即為本地警方一個部門而已。

網上言論可見,兩地網民都擔憂傷者安危,但由於近年兩岸關係轉差,有部分台灣網民以政治先行,只知道澳門已是「中國」的一部分,就算台灣陸委會指出涉事「特警」是合法來台,部分人仍將澳門特警當成「內地特警」,甚至口出惡言。比起該場致命事故所引起的安全問題,不少網民似乎更關心自己的土地會否被「滲透」。

事件發酵下,不少澳門人回擊之餘,亦嘗試描繪不少澳門本土特色,向外界溝通澳門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申明「澳門既不是香港,也不是內地,澳門就是澳門」。包括澳門擁有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特區貨幣、法律和旗幟,以及澳門人有特區護照。亦有留言指出一個新論點,形容澳門人口較少,世界各地少見,可謂「稀有物種」。

在這場「澳台大戰」中,有一位澳門網民的留言引起筆者注意:「澳門見證人類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到近代鉅變。更負責幫葡萄牙橫跨數世紀500多年的海洋帝國收尾。」

毫無疑問,澳門「被看見」已是數百年前的事了。

澳門開埠時
西方對台灣仍認知模糊

事實上,小小的澳門見證人類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到近代鉅變,所以當時西方對澳門的了解,自然比台灣更深。而在十六世紀中葉,澳門成為東亞的其中一個港口時,台灣本島仍被西方誤解為群島。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經過非洲、東南亞後,在珠三角一帶出沒,但葡萄牙人在1521年被明朝政府驅離屯門一帶。他們在珠三角一帶輾轉多年,直到1553年,葡萄牙人被准許在澳門停留、晾曬貨物[1]郭棐編,《廣東通誌》卷六十九,「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夷舶趨濠鏡者,托言舟觸風濤縫裂,水濕貢物,願借地晾曬,海道副使汪柏徇賄許之。時僅篷累數十間,後工商牟奸利者,始漸運磚瓦木石爲屋,若聚落然。」,及後他們逐步在澳門定居。

當澳門已開埠,成為東亞其中一個港口時,西方對台灣的認知仍十分模糊,多數西方國家還以為台灣本島是群島,跟琉球(今:日本沖繩縣)差不多,直到在1580年代的一場船難,西方各國逐漸對台灣有更清晰的了解[2]翁佳音, 《解碼臺灣史1550-1720》

船難、戰爭
澳門與台灣的共同歷史

在大航海時代的浪潮下,澳門與台灣亦曾有交集,兩地因船難和戰爭而共同被記錄在航海日誌、書信和碑文中。其中1582年的台灣船難和1624年的澎湖之戰,皆揭示兩地的共同歷史。

首先是1582年的台灣船難。據西班牙出身的神父Pedro Gómez、Alonso Sanchéz各自的紀錄,1582年7月6日,當時在澳的葡萄牙當局議定派船載人、貨前往日本。此船從澳門出發後,因為先後遇到暴風及颱風,於7月16日撞到台灣本島的海岸。船員登岸後,在某條河流旁築草寮當臨時居所,並另造船隻脫困。

島上的原住民見到船難,即前來撿拾漂流的貨物,如布匹等。剛開始時,原住民試圖和平與船難人員進行交易,但雙方溝通有問題,互有殺傷。這些船員在防禦狀態中待了將近75天,於9月30日成功離開,返回澳門。

至於1624年的澎湖之戰,其中一個紀錄是來自明代進士葉向高的「中丞二太南公平紅夷碑」,雖然碑文的主題是講述1624年明代官兵將荷蘭人驅離澎湖,但碑中的開首就提到葡荷澳門戰役。

「閩故無紅夷,其有紅夷自萬曆末年始,名曰求市,實懷叵測,然諭之即去。至今上登極之初,乃入粵,與澚夷鬨,不勝,遂入閩,城彭湖據焉。」

碑中的開首記載,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來澳居留,荷蘭人在十七世紀才進入廣東省,他們在葡荷澳門戰役中(1622年)戰敗,於是進入福建省,在澎湖築城。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時的時空下,澎湖是大明帝國的領土,但台灣本島仍未被任何政權占領,因此當時的澎湖是「大明福建省澎湖」,台灣本島則準備成為「荷屬福爾摩沙」。至於荷蘭去台灣本島(今:台南市安平區)的部分,碑文未有記載,因為這算是後話了。

學習歷史
窺探過去

雖然本澳曾經歷不少「威水史」,但相信不少本地人對小城這面相當陌生。

筆者未接觸史學前,對澳門人、事、物的過去一知半解。因為接觸史學,以及透過不斷尋找網上資源,見到澳門在大航海時代的變遷。現時的荷蘭園、得勝花園、甚至美麗街,數百年前葡萄牙、荷蘭在澳的足跡即時躍在眼前。

「荷蘭園」這一名字、得勝花園,都與1622年葡荷澳門戰役有關。「荷蘭園」一名,據傳就是葡萄牙囚禁荷蘭戰俘的地方;至於得勝花園的石碑,全稱是《戰勝荷蘭紀念碑》,正是用作紀念葡萄牙在澳門戰勝荷蘭的事蹟。

據傳「荷蘭園」就是葡萄牙囚禁荷蘭戰俘的地方。

得勝花園的石碑,全稱是《戰勝荷蘭紀念碑》,建於1871年3月。

另一個例子是美麗街,這個例子比較特別,因為筆者看到葡文地名「Rua Formosa」才有留意,多年來都有一個說法指,「Formosa」一稱是由葡萄牙人所改,所以這個「Formosa」(福爾摩沙)是不是跟台灣有連繫呢?

只是近年有研究指,「Formosa」一詞是由西班牙人、荷蘭人慢慢確立起來的,此外,美麗街的舊名叫近西街,在1968年才更名為美麗街[3]市政署,漫步澳門街,因此美麗街與台灣相信沒有直接關係。

美麗街的舊名叫近西街,在1968年才更名為美麗街。

本地歷史誰在學?
本土文化又如何傳承?

事實上,這場論戰背後,反映不少本地人對身份的疑惑。然而,如何透過本地歷史教育,讓本地人更相信自己是「澳門人」,則是重要課題。十年前,筆者仍在小城讀書時,課本上極少提及本地歷史,儘管歷史老師提到葡荷澳門戰役,亦只是輕輕帶過。班上同學繼續不知學校附近的石碑從何而來。但比起當年,近年本地歷史教育已有進步。

筆者在學校極少接觸澳門史,有可能是因為當時教材質量不佳,導致教師放棄使用。教青局早就在2007年已編寫《澳門歷史初中補充教材》,不過教材被批評錯處太多,編排亦缺乏對教師予以明確指引。

2018年,教育局編寫《澳門歷史教材.試行版》,筆者曾因工作而接觸此教材。雖然澳門史的篇幅不多,但「有好過冇」。

本地歷史教育是文化傳承重要部分,如若學生使用《澳門歷史教材.試行版》時想得知更多本地歷史的資訊,通常會詢問在校的歷史教師。但本澳又有多少用心教授本地歷史的老師?又有多少學生會對本地歷史感興趣?

澳門半島景色。

澳門半島景色。

文化與歷史
維持澳門人的身份認同

澳門雖小,但有其獨特文化及習俗。即使澳門與廣東及香港同講粵語,但亦有自身特別之處。語言、藝文、習俗、歷史等,都是構建澳門人身份認同的重要元素。儘管澳門人少,但只要能繼續傳承自身的歷史和文化,便能透過本土的文化資產,訴說不一樣的故事。

個人對地方的歸屬感及身份認同,反映人們的情感所向。當然身份認同可以由外力「構建」,並非與生俱來,澳門人感到焦慮或困惑尚屬正常,但本土的價值從不會被捨棄。

但願「澳門人」的身份能被本地文化、歷史等瑰寶繼續支撐起來,澳門人能夠持續展示獨有特色。

(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媒立場。)

donation-ad
註解
註解
1郭棐編,《廣東通誌》卷六十九,「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夷舶趨濠鏡者,托言舟觸風濤縫裂,水濕貢物,願借地晾曬,海道副使汪柏徇賄許之。時僅篷累數十間,後工商牟奸利者,始漸運磚瓦木石爲屋,若聚落然。」
2翁佳音, 《解碼臺灣史1550-1720》
3市政署,漫步澳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