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他鄉」 一國兩制下的多元族群

澳門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除了承載著華人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深受葡萄牙影響,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除中葡社群,小城亦吸引了其他來自各國的族群,其中有菲律賓人以及在此出生的菲籍澳人,在這城市一同生活。

本媒分別訪問了一名土生葡人青年以及一名菲籍澳門人青年,藉此瞭解兩人如何看待澳門這個熟悉的「他鄉」。有人認為小城並非理想居住地、擔心構建自己身份的文化漸逝;亦有人繼續留澳,希望能以葡文搵食,望日後自己國家及成長地澳門均能以其為榮。

年輕世代對葡人身份、葡文冷漠

在澳門生活了三十多年、從事教育的Miguel(化名),出生於土生葡人家庭,從小讀葡文學校,擅長廣東話與葡文,與家人和朋友的日常溝通均以廣東話為主。對他來說,「澳門人是我的身份,土生葡人是我的血統。」

據當局發佈的人口普查資料,二〇二一年在澳具有葡萄牙血統的人口有13,021人,佔總人口約1.9%。隨著「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已走一半,原本甚具影響力的土生葡人社群已漸漸出現邊緣化的趨勢。

面對自己熟悉的土生文化,Miguel直言,土生葡人作為澳門的少數,未來族群文化或被主流文化同化,年輕一輩亦不再擁抱土生葡人身份,僅認同自己是澳門人或中國人。現實環境上的改變亦印證自己的看法,葡文作為其中一個官方語言,卻不被重視,巴士報站、路牌上的葡文錯漏百出。

在澳門所設的葡萄牙駐澳門及香港總領事館。

在澳門所設的葡萄牙駐澳門及香港總領事館。

這亦讓他難以理解,明明本地葡文翻譯人才不少,卻不能「做好啲」。以前店鋪招牌皆印有葡文名,惟現在的招牌卻出現英文、葡文及普通話拼音,混作一團,對於此現象,他坦言感到不開心,惟「都做唔到啲咩」。

以往土生葡人因語言及社會地位優勢,給予人有特權的感覺,惟Miguel並不認同,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澳門人。對於土生文化,他最自豪的是土生葡人的烹飪技藝,菜式融合葡國、中國以及其他地方的文化,家家戶戶各有特色。

土生文化逐漸消失 
官方宣傳「得個殼」 
Miguel:我唔會認我唔係嘅身份

對於保育土生文化,Miguel有感,除葡文外,過去有關土生文化累積不見多,再者,年輕一輩的土生葡人甚至連葡文也拋棄。另一方面,當局的態度漠不關心,即使宣傳土生文化,目的也只是為了增加遊客,澳門經常打著「中西文化交融」的旗號吸引遊客。Miguel指出,就算保留富有葡國特色的建築,也只是「得個殼」,沒有內涵。

Miguel亦觀察到,身邊土生葡人朋友空閒時都會北上娛樂,沒有回鄉證的他對此沒有興趣,惟其他土生朋友會因為需要換回鄉證而認同中國人身份,「但我唔會認一個我唔係嘅身份。」

Miguel指,街道上不少招牌的譯名混雜有中文拼音、葡文、英文等。

Miguel指,街道上不少招牌的譯名混雜有中文拼音、葡文、英文等。

澳門非理想居住地
望另覓思想較開放的地方

對於回歸二十五年後的轉變,Miguel直言,未來太遠難以預料,但眼見政策積極推動中葡文化交流,土生葡人的文化對政府仍有利用價值,未來不至於會消失,但存在感可能會逐漸減弱。

他又稱,雖然澳門地方細,到哪裡都方便,惟物質至上又保守的澳門並非理想定居地,若未來條件許可,想去思想較開放的地方。

菲籍澳人Zyrille:
希望澳門及菲律賓都以我為榮

與Miguel不同,剛上大學、現年18歲的馬莎莉(Zyrille Rizzi Copo Maximo)對自己在澳的未來生活充滿信心。對比家鄉菲律賓,Zyrille對澳門更熟悉,也是心中的家園和舒適圈。她希望日後澳、菲兩地都能以自己為榮:「雖然我係菲律賓人,但我好proud係是一個澳門出生嘅菲律賓人,我覺得喺澳門生活係好幸福嘅」。

在澳門出生的馬莎莉現就讀澳門大學葡語系一年級。由於父母均為澳門永久居民,她及弟妹出生後亦成為本澳永久居民。

Miguel認為,澳門經常打著「中西文化交融」的旗號吸引遊客。圖為葡式建築外的瓷磚花樣。

Miguel認為,澳門經常打著「中西文化交融」的旗號吸引遊客。圖為葡式建築外的瓷磚花樣。

公立學校多元 開心、自在

Zyrille在澳出生、成長,亦升讀公立學校。在校日子讓她覺非常開心和自在。

除了中國籍和葡籍同學外,她所在的公立學校亦有菲律賓及泰國籍同學,不同族群學生之間相處融合。正如Zyrille所講,個個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大家喺學校嘅生活都可以和睦共處,然後老師都好努力幫我哋做好多活動。」

她又形容,在公立學校讀書及成長的經歷「好special」。由於班內有很多外籍同學,「每年老師都會話呢個係一個挑戰,覺得好得意,要教一啲外籍學生,又要融合我哋。」不同國籍的同學及家長會舉辦各有特色的活動,如書法、菲律賓食物或節日類活動、葡國的「栗子節」,各地同學可以體驗具多國或地方特色的活動。

問及有否被取笑膚色或講廣東話的口音,Zyrille則指,在校內從未試過,或與自身性格開朗樂觀、易跟別人溝通有關。每當自己以標準流利的廣東話分享所識,或提起是菲律賓人時,同學會覺驚喜,「佢哋仲會覺得:原來喺澳門出生嘅菲律賓人,都可以講廣東話講到好勁。喺呢度讀書會讀得好好。」

除文化多元、同學間較親近外,Zyrille認為公立學校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學到三文四語,這亦是她的個人優勢。Zyrille除了懂菲律賓語(他加祿語Tagalog),亦能講葡文、英文、廣東話及普通話。

曾遇歧視目光

在校外,Zyrille遇過帶歧視的目光,亦有人在得知自己講廣東話時,表示出「嚇親」、「覺得奇怪」;更有人在自己講廣東話時仍以英文回應。遇到這些情況,她唯有安慰自己不要理會,只因對方未認識自己。現時有部分人在結交外籍同學時會猶豫、有時甚至會取笑對方,可能最終都成為朋友。「之前,我們真係唔理你係咩國籍,大家Hi,好容易交到朋友。 」

Zyrille又認為,澳門是個種族融合、和睦共處的地方。「始終大家都一直認為澳門係一個好peaceful嘅地方,好接納唔同國家、地方嘅人。」

Zyrille表示,在公立學校的日子過得好開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Zyrille表示,在公立學校的日子過得好開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以體育生保送 酷愛打籃球

Zyrille以體育保送生資格進入澳大,中學時練習籃球和參與比賽,亦是她極為開心的時光。

今年是她打籃球的第四年,疫情期間,她因緣際會愛上這項運動。當時學校來了一位曾為本澳籃球隊代表的教練,她被叫去與籃球隊成員一同練習。剛開始練習時,自己「好驚」,一來怕球技差,二來怕自己與外校的學生相處不來。但最後Zyrille依然同隊友成為好友,比賽時彼此敵對,但賽完便一齊食飯。

與本地多數大學生無異,Zyrille既讀書又兼職,她現時在兩個較國際化的籃球體育會兼職,主要以中文及英文教小朋友。「而家單靠一種語言唔太好,所以球會都希望小朋友可以從唔同嘅語言收到教練上嘅訊息,以及用不同的語言溝通。」

Zyrille:讀書可以改變自己命運

Zyrille在公校學習葡文多年,自己又懂四文五語,最後升大選擇了葡文系。「我唔想浪費佢,呢個係我嘅優勢。」在澳門學好葡文,將來可以從事翻譯,亦能用自己所識語言到處宣傳澳門。

她又認為,讀書是「好好嘅」機會,讓自己的表現被看見,「讀書真係可以改變自己嘅命運。」

談及大學生活,她表示,現在留校時間不長,惟觀察到部分內地同學對本澳中西文化興趣不大,有關本地文化、歷史、故事相關的活動或講座亦未見多,希望能與同學有更多機會一起探索本地中西文化。

紅窗門一帶有售賣菲律賓族群日用品的店鋪。

紅窗門一帶有售賣菲律賓族群日用品的店鋪。

Zyrille:講廣東話、中文「好型」 

由於父母自小的影響及要求,Zyrille及弟妹都懂得廣東話,但數她廣東話最純熟,中學時亦是外籍學生中廣東話較好的學生之一。

她又稱,較年輕一代的外籍學生似乎認為學習中文不是很重要,在澳門生活但沒有學好中文,實在是「好嘥」,若懂中文相對多些機會,能爭取自己想要的。無論講普通話或廣東話,她都覺得「都好型」,亦是優勢,「我覺得好好,好型喎,講中文我覺得。⋯⋯應該從小培養(學習中文),有呢個mindset會好啲。」

Zyrille是一名菲籍澳門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Zyrille是一名菲籍澳門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Zyrille觀察指,現時多了母語非英文的外籍學生,覺得學習書面中文或講廣東話很難,「我自己妹妹都有呢個辛苦,(認為)學中文好難。」他們或者讀得懂書本的內容,但不會消化或記住,有些更無法理解,愈來愈多中文需借英文來解釋,亦難記住中文字體,上中文課及中文常識科就較為辛苦,在中文寫作方面亦慢慢變差,而英文能力則較好。這亦或與他們較常看YouTube、 TikTok有關。

她續稱,或因科技發達,較年輕的一代似乎對周圍環境不太有好感,少留意和接觸環境,較專注在網絡社交、沉迷打機,「原來(社區)咁新鮮、咁特別,佢哋很少有呢個感覺。」

訪問期間,Zyrille多次提到讀書時的開心時光,以及身為澳門人的好處,包括公立學校能基本提供學生所需,政府亦非常支持學生讀書和學習,例如提供持續進修等。

Zyrille:我是澳門出生的菲律賓人

身為少數族群,Zyrille難免常被問及身份認同,她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是澳門人、菲律賓人、或是在澳出生的菲律賓人 ?

「我係澳門人,我都係澳門出生嘅菲律賓人。」這是Zyrille的答案,並坦言,隨著自己長大,福利及權益隨之而來,尤其在疫情期間,政府做了很多,「原來澳門好好,尤其疫情時(我)真係感受到,政府都幫足我哋,我覺得好開心。」

菲律賓社群舉辦宗教活動。

菲律賓社群舉辦宗教活動。

她又稱,自己應是「喺澳門嘅菲律賓人多啲」, 雖然澳門是自己的舒適區、亦是家園,「但我唔會忘記我自己係菲律賓人。如果有機會,我很樂意代表這兩個地方,若能代表澳門,我會很驕傲咁講:『我是一個菲律賓人』;若我能代表菲律賓,我都會同別人講:『我很驕傲在澳門長大』。」日後,若能在體育競技方面代表澳門,亦可向外表現本地的族群多元。

無關國籍 憑能力爭取成績

問及如何評估自身在澳的發展機會,Zyrille相信,國籍不會影響自己在澳發展的機會,但個人能力會。如果彼此水平差不多,大部分機會都是平等的。譬如在旅遊業,自己則有語言優勢,「都係睇個人能力、睇人,始終都係要睇我哋嘅實力去到邊。」非關國籍或出身。

籃球是Zyrille最愛的運動,在中學打籃球亦是她最歡樂時光之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籃球是Zyrille最愛的運動,在中學打籃球亦是她最歡樂時光之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又指,至今所得的工作機會都憑實力得到,只有努力得來的機會才有成就感。

身為本澳少數族裔的一員,對社區發展有何期望?Zyrille希望,在澳原有的宗教慶典及活動可以一直保留,亦希望當局考慮支援在澳出生及成長的菲籍學生。有不少一起讀書長大的同伴,只因不是澳門人身份而須支付較高的大學學費,家長倍感壓力。

問及會否考慮移民或回菲律賓發展,Zyrille則希望日後在澳工作,但擔心本地物價越來越高,難以應付,「希望啲物價可以親民啲。」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