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滔指出,本澳患上腎衰竭的人數一直按年上升,而洗腎透析治療亦連續第13年錄得升幅,且有年輕化趨勢,認為當局有必要重新制訂合理、公平透明的腎病患者醫療援助的審批標準,確保更多有需要的長期病患能得到適切醫療支援。
他又促當局交代本澳在遺體器官捐贈和移植方面的最新進展,何時才能突破遺體器官捐贈「零記錄」。
林宇滔:洗腎治療需求增 患者年輕化
林宇滔提交書面質詢。他在質詢中指出,根據2023年統計局的醫療統計,本澳提供俗稱洗尸水月透析治療共129,859人次,按一般血液透析療程每週3次計算,估計在本澳接受洗腎服務的人數約832人,雖然該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整體人次有所下降,但實際上過去患上腎衰竭的人數一直按年上升。
他又指,2022年提供透析治療共136,358次(約874人),是連續第13年錄得升幅,比2010年上升1.7倍;而且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有腎病患者表示在做血液透析時見過最年輕的患者僅得11歲左右。
林宇滔續指,現時本澳居民在費用最低的山頂醫院洗腎,每月洗腎就需要最少八千多澳門元(下同),而現時腎病有年輕化的趨勢,長期下來對腎友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根據第24/86/M號法令有經濟困難的居民可獲免費醫療,「但有意見指近年當局對相關審批已收緊不少,更以社工局訂定的經濟貧乏標準作為審批標準,必須強調,第24/86/M號法令並沒有明確醫療援助的標準。」對於未能換腎的患者,則要終生洗腎,即使想輪候內地的器官捐贈亦要準備數以十萬計的費用,以現時「患者先花光所有積蓄才能享有免費醫療」的方向,變相令腎友看不見擺脫洗腎的曙光,為確保公帑合理運用之餘,重燃腎友擺脫洗腎的希望。
一方面,現時不論經濟狀況納入政府免費醫療的疾病有癌症、傳染病、精神病,其他長期疾病患者,若非65歲以上又或經濟困難只能自費治療,而且相關法規公佈至今已接近40年,不單費用早已與實際成本脫節,不少收費及條文也早已不合時宜。另一方面,現時本澳政府每年的醫療開支近一百二十億元,平均每名居民投放近兩萬元,但本澳醫療以政府免費醫療為主的方式,根本難以跟上社會發展及老齡社會的需求。
林宇滔又要求當局交代會否重新制訂合理、公平透明的洗腎患者醫療援助的審批標準,或將更多有需要的長期病患納入政府的免費醫療;當局何時會重新檢討本澳整體醫療衛生政策服務等法規,並為修法立法進行公開諮詢以及當局會否儘快全面檢視澳門整體醫療制度政策、公私營醫療定位,以及制定一套符合社會需要及可持續發展的醫療融資制度。
林宇滔又指出,對於腎病患者,除了利用血液透析治療減緩病情惡化,唯一的根治性治療就是進行器官移植手術。本澳的器官捐贈及移植至今仍未能真正運作,不少腎病患者若要換腎,僅可能靠親人捐贈,要能夠成功配對已十分不易,若想在內地等候遺體器官捐贈,更需要一筆高昂的費用,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但在澳門現時的醫療援助機制下,單是長期洗腎已令患者難以準備換腎的費用,患者得以重生的希望亦更加渺茫,對於無法由親人捐贈,需等待遺體器官的澳門病患,更等同絕望。
截至今年1月17日器官捐贈總登記人數為6,342人
特區政府於2018年推出器官捐贈自願登記制度,系統剛推出兩個多月,已有逾3,000人登記,但截至2025年1月17日器官捐贈總登記人數為6,342人,只佔本地人口約1%,已親臨完成手續更只有4,322人,由於現時本澳登記器官捐贈的手續繁複,不少人即使登記完亦沒有親臨現場完成手續。
他續指,當局曾在立法會上公開表示會考慮利用「一戶通」提供器官捐贈登記及確認服務。去年當局在立法會上回覆自己口頭質詢時表示,衛生局已成立器官移植工作小組,負責協調和跟進器官捐贈及移植的整個流程,但卻從未見任何公開資料清晰解釋本澳整個遺體器官捐贈及移植的詳細流程,不但影響捐贈者及受者的知情權,亦不利於本澳宣傳器官捐贈登記,
故此,林宇滔問及有關以「一戶通」登記器官捐贈及確認服務何時能推出,以及當局會否在本澳的器官捐贈網站詳細公佈本澳完整的遺體器官捐贈及移植流程及相關行政程序要求,以及器官捐贈小組的人員數目、曾聯絡潛在供體個案家屬等數字,讓公眾明確知悉,更好地推動更多人關注和支持器官捐贈。
在遺體器官捐贈方面,林宇滔指出,當局曾指出本澳過去聯絡8宗符合腦死亡診斷標準的潛在供體的個案,但全部未獲家屬同意捐贈,令澳門遺體器官捐贈系統運作六年多,至今仍維持「零記錄」的執行率。
林宇滔促實現器官捐贈和移植「零的突破」
故此,他問及當局有否檢討過去個案情況及提出針對性的改善措施,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運作本地的器官捐贈和移植機制,實現「零的突破」。
他又問及一旦有個案在山頂醫院以外的醫院被診斷腦死亡,並符合器官捐贈的條件,當局現時有否可行的聯絡及協調機制確保器官移植工作小組人員能夠主動接觸到其他醫院的個案。
林宇滔又要求當局交代本澳的移植輪候資料庫是否已有恆常執行;若是,目前的具體情況如何。
下一篇文章:與高、中層公務員舉行7場學習習近平講話 岑浩輝:強化權責擔當、大局作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