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綠色生活」介紹了加拿大(主要是溫哥華市)精細的日常分類回收,並且發現環境的教育滲透在各種分類指引裡。除此之外,筆者也十分留意各處公共空間的自然教育活動,並嘗試報名參加親自體驗。先說一說筆者在溫哥華島西海岸的一個小鎮Ucluelet所參加的一個關於樹的trip。
來到這個像是天涯海角的小鎮,人口僅二千多人,和人口密集的澳門真是完全另一種感受。走到這裡望見太平洋的海岸邊,樹林高聳,人們來這裡看燈塔,走海岸徑。這裡亦有不少野生動物出沒的警示牌,從上面的內容得知這裡有黑熊、野狼出沒。初看到這些警示牌,真的有一點怕怕。再仔細看,發現下面的小字提醒我們怎樣做可以避免和野生動物衝突,例如不要留下任何垃圾、留在路徑、禁止餵食野生動物等等。
想起在溫哥華市區的森林裡,也有「這裡有熊出沒、狐狸出沒、黃蜂出沒」之類的警示牌,這些牌既提醒了前往的人類保持警惕,有保護路人安全的用途,另一方面也是深刻的自然教育,它在提醒我們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地盤,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如何和它們相處,而非為了人類的生命安全而趕走或殺害它們。例如筆者所看到的一個黃蜂巢的警示牌,就在一所大學裡,這如果在港澳,若想保留此類蜂巢,相信是難以想像的。
再仔細看,原來警示牌下面還有一個海報寫著「Free August Events」,真令人興奮。竟然在小鎮短暫逗留期間,可以參加其中一場關於樹的散步活動!而且只要在指定時間walk-in就可以,當然不能錯過。
第二天,一家大小準時報到,發現陸續有遊客加入,都是路過看到的,一團十幾人跟著導賞員出發了。其實來走海岸徑的遊客並不多,但短短時間就可以聚集這樣一個旅行團還挺令人驚訝的。接下來所了解到的則更令人驚訝,原來導賞員是一位生物學家,也是環境團體 Wild Pacific Trail的成員,長期在這裡做研究,八月更是每日不間斷地帶領自然教育導賞團。
一路上,我們聽著樹的故事,問著問題(一些參加者的問題顯示了他們日常就關心自然和生態),發現很多驚人的事情,例如長在這個環境嚴酷的海灣裡樹,都是三百年前的一次地殼大改造出現的,然而,長期猛烈的太平洋風,以及每年冬天的巨浪衝擊,導致再也沒有新的樹出現,所以在我們眼前的樹都起碼三百歲。這些樹為了生存下來,還具備了一種獨特的方式——走路(難怪行程叫做Walking Trees Walk),樹的枝幹被吹倒在地上之後,可以繼續生根再向上生長,就像會走路一樣。還好有參加這樣的活動,西海岸在我心裡留下了風景之外的東西。
之後去海灘Long Beach,又發現有環境機構進駐,並在整個八月每日進行自然導賞。一個帳幕、一張桌子,就是自然教育的office。熱情的年輕科學家們,從實驗室工作室裡走出來,和公眾一起走在山海之間,欣賞自然、理解自然,想想都令人感動呢。除了有人帶領的活動,自然教育無處不在,轉角便見一張鯨魚的圖鑑,就立在海岸徑,每一個前來的遊人,都可以親自去嘗試觀察不同種類的鯨魚,找不到也是正常,這就是大自然。
溫哥華島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城市——維多利亞市有一座給小朋友參觀的農場。帶著孩子旅行的我當然不會錯過,之前在香港或內地也參觀過類似的農場,孩子們除了可以近距離觀察農場動物之外,還能夠購買農場提供的食物來餵食動物。小孩們當然喜歡餵食動物,所以計劃行程時,孩子們都很期待這個部分。但是,當我們到達的時候,才發現這個農場從屬於市區的公園,裡面的動物都是禁止餵食的,而想要親近動物的項目便是用刷子為山羊理毛、或者讓山羊爬到你的身上。我看到一群山羊在享受著孩子們的按摩服務,更有一些願意嘗試的孩子會蹲下來讓羊爬到身上,一邊咯咯的笑著。在角落我看到了抱著一隻小羊坐在地上的小女孩,就帶著溫柔的眼神安靜的坐著,而小羊似乎在她的懷裡睡著了。
我恍然大悟,這樣直接的親近方式能讓我們真正和動物建立起關係,單純餵食對於動物來講,未必是健康的活動,習慣延伸到野生動物身上的話,更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島上除了動物讓小朋友開心不已,鬱鬱蔥蔥的森林亦讓人心矌神怡。很多參天大樹就在公園裡、街道邊,從樹幹的滑溜程度可以看出,孩子們很喜歡在這些樹上攀爬,能夠如此親近樹木,讓這裡的孩子和樹木有機會建立起深刻的聯繫,從而成長得到自然的滋養,真令人羨慕呢!
回到澳門來,近年來的確多了很多環境教育團體,提供公眾認識環境的活動,例如去山林認識動植物、去海邊淨灘等等戶外自然活動。澳門科學館終於有了生物多樣性館。隨著全球人類環境意識的提升,在自然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應越來越多,特別是去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