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環境每況愈下 甄慶悅促新一屆政府恢復與媒體良性互動 媒體亦要做好新聞報道 找回受眾

文明社會,媒體是重要角色,尤其新聞媒體更是重中之重。警醒社會就是傳媒的天職,故又有「社會醫生」之稱。不過,現時本地傳媒似是面臨「能醫不自醫」的困境。

近年來,本地媒體環境日漸轉壞,已是有目共睹。除了官方「無形之手」干預之外,行業內生態亦未見好轉。前線記者人工及滿足感低、工時長;入行新血不足,人才日漸流失,仍在業內的記者似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缺乏動力和空間持續挖掘有價值的新聞題材和故事。本地新聞業界成立的協會雖多,但多年來未見積極維護業界權益、推動業界進步。

在多重困境下,本地新聞行業又應如何自救?傳新澳門協會會長、前資深記者甄慶悅直言,業界要拿出勇氣爭取採訪權;新一屆特區政府不應重蹈覆轍,要恢復與媒體良性互動;為了挽留人才,當局應直接資助前線記者;同時媒體要回應本地社會對良好新聞報道的需求,做好報道、做澳門人關心的新聞,找回受眾。事實上,維護傳媒生態,當局、社會、新聞業界、讀者皆有責任。

候任特首岑浩輝在競選期時落區視察,不少記者聞風而至,惟其競選辦卻神神秘秘,只向部分媒體透露行程。

候任特首岑浩輝在競選期時落區視察,不少記者聞風而至,惟其競選辦卻神神秘秘,只向部分媒體透露行程。

回看賀五年 新聞自由增或減?
由「永不避」到「僅邀」
部分傳媒

特首賀一誠自二〇一九年年底上任後,數年間本澳新聞自由有明顯變化,由其對傳媒態度或可一探端倪。剛上任,他亦曾對傳媒抱開放態度,誇下海口絕不迴避提問,惟好景不常。

二〇一九年八月,當時仍是特首候選人的賀一誠表示,傳媒將政府的消息帶給社會,可以增加政府施政的透明度,讓市民更理解政府施政,因此,加強與傳媒溝通「只有好處,唔會有壞處⋯⋯大家放心,我永遠唔會避大家」。

他又指,若自己當選,會像自己在任立法會主席時那樣,一年開一次總結記者會都沒有問題,「咩都可以問。⋯⋯第一我無稿,第二,全部都係我心裡嘅說話,可能有好多唔啱,亦希望大家指正。」

二〇二〇年一月,初上任特首的賀一誠宴請中文傳媒負責人。他致辭時指,期望媒體監督政府施政、繼續發揮「愛國愛澳」傳統精神,「擔當政府與市民大眾的橋樑」,監督政府施政,反映社情民意。政府將與傳媒保持緊密聯繫和良性互動,支持本地媒體的採訪工作,依法保障新聞自由。

然而,二〇二一年十二月,賀一誠在回歸酒會中「破例」沒有接受傳媒訪問。新聞局隨即發新聞稿稱,賀一誠因為將要赴京述職,需要實行更嚴格的防疫措施,儘量減少與人群接觸。今年(二〇二四)「十.一」國慶酒會時,賀一誠亦再次「破例」,沒有接受傳媒訪問。

岑浩輝於十月中當選特首,新一屆政府尚未輪替。近期政府部門屢次在發出官方活動採訪通知時「僅」限或「僅邀」部分媒體及通訊社到場採訪,甚至連恆常舉行的行政會新聞發佈會,亦出現「僅邀」字眼,限制出席媒體。

本屆政府任期內最後一個政府總部開放日。

本屆政府任期內最後一個政府總部開放日。

限制傳媒背後
甄慶悅:政府或自覺施政有誤 怕「畀人鬧」

對於近年來採訪空間日漸縮減、到近期甚至限制部分傳媒不能到現場採訪,甄慶悅批評此舉「完全不合理」,並坦言做法令政府的形象變得很差。政府近年迴避傳媒、對傳媒不友善,或純粹是因為施政上失誤多,而官員亦不想面對傳媒提問,「驚畀人鬧。」

他直指,賀一誠並沒有做到「我永遠唔會避傳媒」。現時政府對媒體的態度是「回歸以來最差」,特別是在二〇二四年,從特首到局長,政府上下對傳媒限制愈來愈多。政府表現欠佳、政策離地、許多決策失誤未回應市民訴求,「社會爭議大,自然官員唔想面對。」

對傳媒的態度,甄慶悅相信今屆政府應該不會改變,惟希望新一屆政府不要重蹈覆轍,視傳媒為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重要橋樑。

澳廣視為政府全資營運的媒體。

澳廣視為政府全資營運的媒體。

本地新聞多「報喜不報憂」
甄慶悅:不利於社會發展

對於近期政府以「境外傳媒的採訪需求日益增加」、需「合理分配資源」為由限制部分媒體,曾在日報任職資深記者的甄慶悅直言是「藉口」,並指出境外媒體對澳關注有增加,但主要針對本澳的爭議事件,而非如當局所希望的、讓境外傳媒報道澳門的好事。事實上,報道爭議事件才符合媒體的特性。原本媒體就要「多報憂少報喜」,其職責在於向社會「示警」。然而,本澳部分媒體在內外壓力下,此功能漸消失。

他又認為,媒體多報憂能讓社會知道已發生一些危機或意外,提醒各界重視,如果媒體減少甚至沒有報道負面新聞,則變相失去此功能。現時澳門政府已在壓制部分本地媒體,希望傳媒儘量「報喜不報憂」,此舉不利於社會發展,「壞嘢唔報嘅話,媒體連評論都唔敢寫嘅話,呢個社會其實就冇希望。」

報道有重點、媒體敢言才有支持

甄慶悅又認為,部分本地媒體這種「報喜不報憂」取態或導致澳門人不願支持本地媒體。社交媒體發展讓本地人可以看到境外傳媒所做的新聞報道,並作出比較,「佢(澳門讀者)知道點樣先係一條好嘅新聞,人哋就有point,香港(媒體)就夠膽報,澳門就唔敢報。」比較之下,就顯得本地媒體的質素較差。

他亦以香港為例,當地媒體發達靠的是發掘不同題材以及人物,「無論你(媒體)咩立場,都唔緊要,(香港媒體)都會找一啲社會精英或發掘一啲人物故事。」但澳門媒體卻少發掘本地人才的故事,以致澳門人經常覺得:「澳門係咪冇人才呢?」

本地新聞報道漸差?
甄慶悅:人才流失
做記者「冇錢途」

甄慶悅又表示,現時本地媒體環境愈來愈差,除了因為政府對傳媒不友善、社會似未太珍惜新聞自由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才流失。

「而家整體澳門新聞嘅質素已經比以前差咗好多,現在已經少咗好多深入嘅報道、調查報道,或者一啲人物訪問、政策分析⋯⋯整體嘅環境同以前已經係相差很遠。」

他又指出,培訓一名記者需時,起碼任職三至五年才叫「入門」,才能把陳述式的新聞整理好,能做到這樣還要記者個人能力較好、態度認真。若要寫深度報道,或將不同的新聞來源整理出一個較完整報道,記者則要任職更長的時間,接受更多專業訓練。

過往澳門社會仍未發展時,儘管記者工資不高,但工作時間較為彈性,所以有一批人仍會留在傳媒行業。

不過,過往二十年,賭業高速發展,本地人才都選擇往賭業發展,「可能我去賭場做,或者有其他工作嘅人工都比記者高,加上新聞環境唔好,咁我(媒體)點搵人做呢?」

傳新澳門協會會長、前資深記者甄慶悅冀業界拿出勇力爭取採訪權,否則其會慢慢消失。

傳新澳門協會會長、前資深記者甄慶悅冀業界拿出勇力爭取採訪權,否則其會慢慢消失。

政府資助只養到傳媒機構
甄慶悅建議設立
前線記者資助制度

為了本地新聞業界留住人才,甄慶悅坦言,當局應考慮如現時直資老師般,直接向記者發放資助。

政府自回歸初期開始向本地媒體提供資助,但不少前線記者的薪金遠低於收入中位數,部分記者退休後除了政府養老金則沒有其他養老保障。對此,甄慶悅直言,現時政府對新聞媒體資助「養到傳媒(機構),養唔到記者」,資源沒有落到前線的記者、編輯等等,導致他們薪金不高,「留唔住人」,因此在人才流失下,本地新聞質素亦越來越差。

甄慶悅回憶,當年政府組織一批新聞界人員到盧森堡取經,參考當地的資助制度後,才建立現時的制度,惟有關資助只「養到傳媒機構」。如果要改善資助制度,政府應考慮直接向前線記者投放資源,「令記者生活好啲,工作穩定,對未來嘅信心好啲。」

他又建議,針對前線記者的資助制度,可參考現時的澳門教師津貼,按不同的職級去發放。

新聞自由爭議事件常有
業界團體少見發聲

澳門雖小,但「媒體密度」相對高。據官方數據,本澳有十三間恆常出版的中文日報,三間葡文日報;兩間葡中雙語周報、兩間英文日報;一間電視台,兩間廣播電台,一間有線電視台和三間以澳門為基地、提供衛星電視廣播服務的公司。雖然媒體及團體不少,惟本地的新聞自由因內外因素而日漸收窄,而社會、甚至業界對每況愈下的新聞自由未見予以應有的重視。對此,甄慶悅則坦言,現時新聞團體做得不好。

他又稱,雖然本地新聞業界成立多個協會,多年來甚少為推動業界進步、維護業界權益而積極發聲。「澳門嘅(新聞業界)協會係做得唔好,尤其喺推動業界嘅進步,爭取業界嘅權益方面。」在面對新聞、採訪權利的爭議事件,多年來部分協會都「好少發聲」。

市民在圖書館閱報。

市民在圖書館閱報。

甄慶悅又憶述,自回歸以來,本澳新聞業界的協會有兩次事件,曾對新聞及採訪權利採取積極行動。一次關於是否應取消記者證,而另外一次就是《出版法》和《廣播法》的修訂。當時每一個協會都有參與,或者起碼跟新聞局有開過會,惟經這兩次的事件之後,本澳新聞業界的協會就慢慢轉向低調。

為了要爭取採訪權利,甄慶悅希望無論記者、協會、每一間媒體公司都應拿出「吉士」,「如果你(業界)唔爭取嘅話,到最後慢慢淡了。」

本地新聞媒體如何走?
甄慶悅:做深入報道、做澳門人關心的新聞

當前線編採人員得到支援資源少,採訪權又受限,社會亦不太關注本地媒體及媒體環境,那麼新聞媒體該如何去面對未來日漸收窄的生存空間?甄慶悅直言,本地媒體要自己找生存的空間,官方資訊、回應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不同新聞來回應市場需要,做好報道,找回受眾。

他又指出,本地人對新聞仍有需求,只要本地傳媒做好報道,讀者就自然會支持本地傳媒,「做好報道、全面啲、去搵返受眾,做多啲故事⋯⋯如果新聞係好嘅,我相信有一定數量嘅人肯畀錢。」官方新聞價值不高,媒體應要「認認真真去做啲深入嘅新聞報道,做啲真真正正澳門人關心嘅新聞」,這才是媒體發展趨勢和生存之道。

香港近年先後有新聞媒體迫於關閉,有記者判監,一方相隔的澳門莫不心有戚戚焉、甚至產生恐懼,今日香港會否是明日澳門?甄慶悅坦言,自己尚對下屆政府保持樂觀態度,「澳門仲未行到呢一步」,但本地媒體對此有所擔憂亦是合理。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