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論盡》前期才討論過的主題,還要再討論呢?一個標準答案是,議題值得一再討論,另一個答案則是原定在當期寫的文章,拖到現在才執筆。而這兩個都是本文撰寫的動機。
《論盡》在第135期〈百年造人大計〉專題中,已說明為何生育議題突然被討論,主因是官方最近一段被批「離地」的生育宣傳片激起爭議。而《論盡》在當期也採訪了幾個家庭,嘗試了解這些決定不生、正在備孕或已有兩胎的家庭,各自對在澳門生兒育女的看法。
正因《論盡》先採訪這些家庭,筆者在閱讀這次要介紹、關於澳門生育政策的民調研究時,彷彿讓訪談內容補充與驗證了研究的論點與結果,格外有趣。
本次要介紹的研究題為〈基於激勵相容性理論,澳門生育鼓勵政策系統的改革〉(Reform of Fertility Encouragement Policy System in Macao Based on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Theory),標題落落長,大家只要知道來自澳門理工大學的研究者,想透過民意調查了解澳門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與動機,從而提出政策建議就可以了。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來自881位,年齡介乎30到49歲的澳門職業女性是如何看待在澳門生育;什麼因素與其生育意願有關;以及研究者提出什麼頗為「激進」的政策建議。
生育的原因
在〈百年造人大計〉專題一篇題為〈人生選擇題〉的採訪中,26歲早婚的Nancy 雖然不排斥生育,但認為要考量三大因素:經濟狀況、與伴侶關係和自身成熟度。那麼這是澳門女性普遍考量的因素嗎?其他還有什麼?
民調結果發現(下圖),在十一個選項中,頭三個被認為最重要影響生育意向的因素是:經濟壓力(18.11%)、住屋(16.17%)、身體條件(10.89%);最不重要的三個因素則是:安全感(5.81%)、育兒服務發展(5.67%)和退休需要(4%) 。
如果說住屋也算經濟問題,那麼民調結果確實和採訪相似。當今社會,「錢」確實是決定人生選擇的最大因素,然而,其他重要因素卻和採訪不盡相同。比起伴侶關係與自身成熟度等傾向心靈的層次,民調中的澳門女性似乎更關注現實的身體條件與職涯發展。
一個有點反直覺的觀察是,當我們經常聽到(大部分來自長輩)生育的一大好處是所謂「養兒防老」時,這個因素,也就是民調說的「退休需要」 (pension need),在當今澳門女性眼中卻最不重要。
說回研究,既然經濟是生育的最重要因素,那麼澳門女性又支持怎樣的生育補助政策?
民調設計三種補貼政策詢問受訪者,分別是:
- 假如政府補貼你的第一、二、三胎的孩子每月1,000元,你會有意願生第一、二、三胎?
- 假如政府補貼你的第二或三胎的孩子每年1萬元,會增加你的生育意願嗎?
- 假如政府設立一個1:1供款的「孩子成長帳戶」,官方每年依照你的供款比例注入相同比例,供孩子18歲後自由使用,會增加你生二胎的意願嗎?
大家先強忍觀看下圖民調結果的衝動,花10秒思考那種補助最吸引自己⋯⋯
10秒過去,你的想法和800多位受訪女性一樣嗎?也就是說,超過一半女性認為設立「孩子成長帳戶」更能增加其生育意願;而區區每月1,000元,最無法打動職業女性。
研究者沒有細探背後原因,這可能涉及絕對數字比較。(定額補助有上限,供款無上限啊!)也可能涉及心理因素(其實每月1,000元即每年1.2萬元是較每年一次1萬多),實際原因為何則留給讀者思考。
最後一個關於民調的分析,是探討什麼因素在統計上可能與生育意願有關。這和直接詢問不同,透過統計,我們能了解那些人口特徵(如年齡、教育程度等)隱含和生育意願的關係。
結果顯示,自身年齡(越年輕越有意願生)、已有孩子的年齡(小孩越大越有意願再生),以及是否輪班工作(越是輪班越有意願生),這些特徵和生育意願都有顯著關係;而比較意外沒有顯著性的特徵,則包括家庭經濟條件(如年收入、工作職位)、學歷和是否屬新移民等。
有讀者可能疑惑,前文不是說經濟條件最影響生育意願嗎?怎麼統計上卻無關係?一個可能解釋是,雖然我們經常說「有錢才會生」,但實際狀況可能是最富有和最貧窮的家庭都最有生育意願,因為前者不愁吃穿,生育是為了繼承父志與財富(全球首富Elon Musk 生了12個);後者生育則是為全家生存,提供必要勞動力。故兩因素在統計上互相抵銷。
不過,另一有趣發現是受訪者確實會因「已有小孩年齡」而影響生育意願,這現象和《論盡》專題的受訪者回答相符。在〈愛與責任〉一文中,受訪家庭黃先生和莊先生也表示,計劃生兩胎的最大原因,是希望有人陪伴首個孩子。我們無法評論此種觀念動機是否合理,但確實是澳門看到的生育現象。
民調結果說畢,不要忘記研究的另一部分是提出政策建議,下部分我們來說說這些政策建言。
有生有獎,不生被罰?
事實上,研究原文共11頁,當中只有兩頁屬政策建言,而既然原文標題寫到改革是「基於激勵相容性理論」,大家可以想像大部分改革建議都是包括各種政策獎勵。例如兩孩家庭申請政府公屋能加分、提供免費懷孕醫療服務等等。
先不論這些福利政策能否落實,但方法都不讓人意外。倒是研究者提到的「以利益為導向的人口政策」(Interest-Oriented System of Population Policy)頗為大膽,值得一提。
依照研究者定義,該政策聚焦於「對公民的經濟約束與規範措施」,其有一大段理念闡述,卻缺乏具體政策。簡單說,該理念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透過經濟方法促使人民去履行官方的人口政策,同時「將一定社會支持加於那些沒有符合人口政策的家庭」(a certain amount of social support is levied on those who have children that do not conform to the population policy)。
以上段落關鍵但拗口,有必要附上原文助讀者理解。依筆者解讀並搜索網上資料,所謂「利益導向人口政策」,更像是一種變形的「計劃生育政策」,因為沒有符合政策的家庭被要求負擔一定社會成本。筆者也詢問ChatGPT 有無此類包括獎罰的人口政策例子,得出的答案是中國已廢除的「一孩政策」,即超生要被罰錢。
當然,研究者也承認此類政策需要官方「一系列成熟的評估機制」去指導各部門工作,但大家又是否認同這種基於獎罰的生育政策?
結語:抉擇的快樂
現代社會,生與不生屬個體抉擇,雖然經濟因素在背後發揮重大作用,但大量國家例子已透露,只有經濟獎勵是無法促使人們生育。對孩子長大要花幾百萬來說,香港派兩萬是無補於事;富如南韓即使祭出各種生育福利,人們仍自嘲活在「地獄朝鮮」,不欲害了下一代。
是以,除了錢的問題,人們考量的至少還有教育、制度與文化。
那麼,如本文介紹的研究建議,獎罰並用的人口政策又是否有用?但如果生育的身體亦被規訓,即使它是以市場經濟來包裝,本質是否又只是回到過去,那個沒有「抉擇的快樂」的舊社會?
參考資料:
- Fai, Ieong Fat. “Reform of Fertility Encouragement Policy System in Macao Based on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Theory.” 2023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CMSEM 2023). Atlantis Press,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