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海的距離——並不遠!? 劇團以觀眾體驗轉化演出 深植海洋保育理念

136 司長下一站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2939

時間:2024年08月19日 20:20

六月初一個週六上午,聖羅撒英文中學的禮堂正熱切期待一場特別的演出。數十個初小學生和她們的家長坐在觀眾席引頸以待,台上放置數個形狀多變的戲偶——由海廢品所造的戲偶,每個戲偶的構成過程皆是獨一無二。

時間到了,操偶的演員一一上台,台下有一位聲線明快的「主持人」帶領著故事展開,她是劇團「零距離合作社」的聯合創辦人、駐團編導及藝術總監戴碧筠(阿碧)。

阿碧向觀眾介紹指,海廢偶的構造與普通人偶不同,身體不同部位均由海洋垃圾製成,原是蠔殼、也有膠樽、拖鞋、繩索、甚至玩具扭蛋殼等,千奇百怪,難以預估,甚至有些是千里漂來的異國垃圾,出現不屬於這城市的文字和習俗。

「我們與海洋的關係是什麼?」台下小觀眾跟隨著阿碧的提問歪頭思考、竪起手臂雀躍回應:「日常餐桌上有海鮮!」「搭車經過大橋會見到海洋!」

阿碧要大小觀眾一起進入幻想:在被海洋包圍的澳門,我們只靠雙腳、靠搭車,卻無法進入海洋,生活能如何與海洋產生連結?

《我們與海的距離》公眾場演出,八月初於旅遊塔上演。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們與海的距離》公眾場演出,八月初於旅遊塔上演。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小觀眾同樂
與海廢偶同遊海洋

「《我們與海的距離》海廢偶X一人一故事劇場」從2021年首演一連12場起,至今已是第三次重演。在「一人一故事劇場」形式中,團隊會先引導觀眾分享他們與海洋的個人記憶,再即場轉化為台上演出的短篇故事,藉此拉近觀眾的個人情感與議題的重視。

阿碧順勢要觀眾一起回想一件與海洋有關的小事。接下來,台上出現兩個海廢偶,他們是一對好朋友,結伴要向大海出發旅行,為故事拉開序幕。海的景觀、折射的陽光都讓他們產生好奇。

然而,在海邊的體驗,一如我們想像般充滿活力嗎?

演出過程中,團隊邀請觀眾上台分享與海洋有關的個人記憶。

演出過程中,團隊邀請觀眾上台分享與海洋有關的個人記憶。

團隊透過多媒體影像將海洋場景投射台上,配合道具與佈景打造海洋多變的氛圍。兩位操偶演員可謂「隨機應變」,聽到什麼關鍵的字眼、情境,便利用戲偶拉扯出一幕幕呼應觀眾經歷的可愛故事。

台下一位爸爸率先分享自己與女兒在海灘度假的回憶。「講起海,就會想起夏天,小朋友喜歡到海邊玩,帶她一起到沙灘玩,很舒服。」接下來,阿碧邀請他與女兒到台上挑兩個海廢偶,以稱呼對方的方式為海廢偶取名。

旁白在一邊敍述,海浪拍打岸邊,代表父女二人角色的海廢偶徐徐上演溫馨場景,「每年都在海邊有不同玩法,很享受海灘親子時光,聽海浪、吹海風。」然而,在探索海灘的過程中,爸爸卻擔心女兒被海邊垃圾劃傷手腳。這段故事就在爸爸期盼女兒長大後,將會帶著自己再回到昔日海邊遊玩的心聲中落幕。

八月公眾場演出紀錄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八月公眾場演出紀錄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段演出結束,阿碧再次邀請同一對父女分享觀後感,除新奇外亦別具感觸。

接下來,阿碧邀請更多小觀眾與家長分享自己與海洋的珍藏回憶。有一位媽媽自小在路環長大,小時常到淺灘玩耍,養育女兒時亦常舊地重遊,帶女兒上珍貴的海洋一課,認識泥灘上的螃蟹、小魚、小蝦,讓雙腳觸碰海水的冰涼。亦有家長分享,常帶著兩個女兒到外地旅行,到海邊在較清澈乾淨的水質和沙灘中遊玩,為家庭生活增添歡愉的回憶。

不說服觀眾
引導從心底感受環保理念

演出以海洋為主題,而團隊亦多次參與本地淨灘活動,拾取材料製作海廢偶,同時見證本澳周邊海洋污染現況。阿碧就指,就環保意識上,許多本澳門居民都只視環保為一種既定任務,也是政府政策推廣不夠全面使然,例如「環保fun」儲分一樣,難見環保意識深入到各人日常生活。

近年零距離合作社團隊創作不少與海洋相關的演出,包括《海伯伯和他的回收店》(2019)、喜劇小品《文青遇上海神時》(2020)、《我們與海的距離》海廢偶X一人一故事劇場(2021、2022、2024)、多媒體劇場《海之旅》(2022)等,以及2021年起持續舉行的「海廢轉化藝術」展覽和「每月一淨」路環淨灘活動。

今年《我們與海的距離》校園巡迴共有12場,接觸不同的小朋友與家長,也在八月初迎來公眾場演出,觸及更多不同年齡層與身份的觀眾,一同透過演出關心海洋議題,了解海洋、海岸線的變化。

劇團亦在公眾場加入更廣泛的多媒體元素,例如透過即時直播(live feed),讓觀眾可將台上戲偶的細節和動作看得更仔細。公眾場演出選址旅遊塔,就近本澳海岸線,阿碧就指,場地位置正正與海洋互相呼應。

問到團隊對推廣環保的預期成效為何,阿碧表示,近年來本地已有不少環保團體持續推廣知識性的資訊,如碳排放等,「零距離」團隊亦會出版一些海洋保育有關的小冊子,種種宣傳已多說明比較「硬」的資訊。故此,團隊希望演出可從觀眾的感受出發,少些說教意味,讓觀眾打從心底感受到保育並不只是個強制任務,領略「海洋是我們的家、愛護它」的觸動。

在以往的演出經驗中,部分觀眾的分享亦讓阿碧感受深刻。例如曾有一位水舞間的工作人員和「零距離」分享指,曾經看過很漂亮的大海,亦讓自己深深愛上海洋,擔心海洋生態有一天會消失,從而後來投身成為一位職業潛水人員;也有外籍人士分享年幼記憶,被母親帶到海邊,把他抱到海裡感受海水,直至年長後幾十歲仍記憶深刻;亦曾有觀眾分享,差點因水上活動失了性命。

劇團「零距離合作社」的聯合創辦人、駐團編導及藝術總監戴碧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劇團「零距離合作社」的聯合創辦人、駐團編導及藝術總監戴碧筠。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發淨灘亦是環保教育

近年來,「零距離」亦與環保組織合作,策劃戲偶工作坊、海廢相關演出及每月淨灘活動等。她就指,淨灘活動向公眾半開放,定期在網上發佈下月報名資訊,大家便會自願、義務參與。

阿碧又認為,在淨灘過程中,人們多了機會去面對自己對於海洋生態的無能為力和內疚心情。在海洋垃圾方面,可見的、有形的垃圾更易處理,大至一道雪櫃門、沙發都遇過。而海洋污染的難題更關乎那些無形的微塑膠污染。

「撿一些最小的東西是最辛苦的,也是比較有意義,因為那些微塑膠是很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海洋生物不會吃一個膠樽,但是那些發泡膠粒那些其實是很毒的、很容易吃到的。」團隊在每次淨灘活動中,都會挑出「很難做、很疲倦」的事來做,不論垃圾體量大小,對團隊而言,能做到一次次清潔是十分重要。

阿碧慨嘆道,雖然海洋垃圾是「執之不盡」,但淨灘過程中可觀看到海岸線的變化、海邊垃圾量的變化等,對公眾而言亦是一次環保教育過程。在本澳海灘上,或會見到來自世界各地、標示不同文字的垃圾,包括農藥包裝、外地的打火機等。「我們不單止在共享海洋資源,也在共享海洋垃圾。」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