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合肥模式」為例

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最新发展成果。(攝影:李后祥;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網站)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地方政府在推動工業化和產業升級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像安徽省省會合肥這樣的城市,政府如同「超級風險投資人」般,透過與企業間緊密的合作,實現經濟的快速成長與產業集聚,成為中國地方政府經濟發展模式中典型案例。本文將以「合肥模式」為例,探討地方政府如何透過政策支持和投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市場與政府的現實關係

在現實經濟中,市場與政府的關係並非截然對立。中國的經濟改革起點是計畫型經濟,這使得地方政府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如土地、金融、國企等。在此背景下,政府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時,往往介入實業投資,並與企業形成複雜且密切的關係。

地方政府在實業投資上的介入,主要因為這些投資具有連續性、複雜性和不可逆性,且涉及巨額資本。為了確保這些投資項目的順利推進,政府必須深度介入,並與企業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不僅涉及資金支持,還包括政策引導、土地供應等多方面的合作。

總而言之,政府對不同產業的干預方式因行業的技術、資源和歷史背景而異。例如,在鋼鐵業,政府可能更注重基礎建設和資源配置,而在晶片產業,政府可能更注重技術研發和人才引進。因此,分析政府的產業政策時,必須結合具體產業的特點,避免泛泛而談。

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3D大屏。 (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網站)

 「合肥模式」的特別之處

合肥經濟的發展模式顯示了地方政府如何透過主動的政策支持與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成長,尤其是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京東方的顯著例子,乃是合肥模式的經典案例之一。作為一家顯示面板製造企業,京東方在其早期發展中面臨資金和技術的巨大挑戰。合肥政府在這一過程中,透過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和政策支持,幫助京東方建設了第六代線,並最終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業在合肥集聚,形成了光電顯示產業鏈。

合肥政府的支持不僅體現在資金上,也透過引進社會資本、建立政府產業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促進產業集聚和技術創新。例如,在京東方6代線計畫中,合肥政府透過城投公司籌集了180億元資本金,並引入銀團貸款支持項目建設。

這種模式不僅推動了京東方的發展,也帶動了合肥整個光電顯示產業的形成與發展。該模式的成功還在於其透過推動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實現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隨著京東方等企業的崛起,合肥逐漸成為中國光電顯示產業的中心之一。此外,這種產業集聚效應也刺激了技術創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半導體和晶片製造等。

 「合肥模式」的啟示與挑戰

合肥模式展示了規模經濟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透過推動大規模的工業項目,地方政府不僅可以拉動投資,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形成,從而實現更廣泛的經濟效應。合肥透過京東方的成功,證明了地方政府在推動產業聚集和規模經濟形成的關鍵作用。

雖然合肥模式取得了顯著成功,但也面臨招商引資過度競爭和產能過剩的潛在風險。由此可見,地方政府在扶持產業時,需要平衡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產業永續發展的關係,避免因過度投資而導致的資源浪費與市場失衡。該模式揭示了政府與市場互動的重要性,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時,不僅要發揮主導作用,還需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透過政策引導和適度干預,支持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結語

合肥的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地方政府如何透過政策支持、資本投入和產業引導,推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典型案例。京東方的成功不僅展示了地方政府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作用,也為其他地方政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然而,合肥模式也提醒我們,政府在扶持產業時必須謹慎,避免盲目投資而導致的負面效應。最終,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以及企業的自主創新,才是實現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

參考資料:

蘭小歡(2021),〈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8171336

(文章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媒立場)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