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的快樂

「幾時結婚?」人過廿五歲一定經常被問起。

唉,那要如何?人又無,錢又無,又未必有拖拍。近十多年,小城生活成本高企,在澳青年瞻前顧後,無論生活、心靈都只得自己一人獨撐。工作隨時被炒魷,你未必可大聲反抗;在家又催谷你快傳宗接代,莫要父母面露愁容;想搬出去,一人住得自由自在,房價租金卻一直飆升,未必能承擔。轉眼幾年過去,但人屆三十,你不得不自立,並思考人生大事。

不知為何,說起結婚生子,旁人總比身為當事人的你來得焦急。俗話一句,不知是「攞景定贈慶」。來到人生的中段,青年也好、中年也罷,為了排遣寂寞也好、為了完成責任也罷,你開始思考找個伴、定下來,與愛情同居,也與柴米油鹽度日。誠然,所有的祝福都是真心的,但相應的壓力亦是切實的。成家立室、自立富足卻從不是易事。

近年來,本地生育率屢見新低。在立法會議程上、在新聞報道中,不乏出現有關少子化的討論。婦聯副理事長、直選議員黃潔貞等人,多次提倡當局應改善家庭友善政策、提升產假等有利生育措施,從根本上助力年青群體組織家庭,減輕財務及住屋壓力。另一方面,本地醫療資源長期不足,亦讓部分有生育意願的家庭卻步。

家長與孩子一齊作畫。圖片來源:新聞局

家長與孩子一齊作畫。圖片來源:新聞局

近期,社會工作局推出一條題為「生兒育女 倍添幸福」的宣傳短片,惟內容未見深度,只以小朋友「可愛」為賣點,盲目鼓勵年輕人生育,掀起一股討論風潮。不少言論均藉機大吐苦水──社會及經濟狀況未見轉好,談何生育。即使想生,亦是無能為力。

生命是神聖而嚴肅的。在「造人」之前,新手父母或應先考慮如何「做人」?思前想後,如何帶給孩子最充足的資源、最適切的教育,更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為孩子帶來曙光。

相信每個家長都須在育兒過程中一步步重新學習,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呵護孩子成長。無論是否在計劃內,生育這一步對誰來說都並不容易,而其中滿足更是只有自己能體會。

除了作為父母做足準備外,迎接新生命到來,亦考驗社會中是否有足夠的醫療、社福、教育等各方面資源作支援,讓新手父母安心生育,亦讓小朋友茁壯成長。

今期專題本媒邀得幾位本地居民分享其婚育觀念,嘗試拼湊不同身份、職業、年紀的人們對婚育有何想像;亦整理本地對生育、家庭的支援措施是否充足、有何盲點;同時,亦有作者從女性角度出發一談婚╱不婚、生育╱不生育的選擇與自由。

同活在這世代,在人生大事面前,人們都應共享一切抉擇的權利。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