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們有幸在人生路上遇到摯愛一半,決定攜手步入婚姻,一天天建構屬於自己的家庭生活。對他們而言,下一步計劃迎接新生命,似乎也是自然的事。想像自己成為一對盡責的父母,實踐對下一代的教育理念,也與孩子一起面對社會上的挑戰,過程中體會上一代養育的艱辛。
新生命不再只是「愛的結晶」,對他們而言,更多是意味著沉重且嚴肅的責任,當然喜樂亦相伴。
本媒邀得結婚逾十年、已育有兩兒的黃先生,以及正在備孕的新婚夫婦莊先生與莊太太,分享各自的婚育理念和家庭經歷。
養兒十年 甜蜜與挑戰並存
現任教職的黃先生與妻子在教會相識,今年即將踏入第十三年婚姻,兩人亦是本地眾多「雙職家庭」的其中之一。近十年前黃太太誕下長子,而今兩人育有九歲及六歲兩個孩子,正在就讀小學。
現時回看黃先生及妻子現時的家庭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滿,二人也經常在網上平台分享家庭出遊、生活照等,讓親友共享其人生點滴。
從不想生育轉變成嚮往
事實上,黃先生與妻子未結婚時曾討論過不要小朋友。黃先生憶述,原因多樣:希望多享受二人世界、輕鬆自在點,更可追求個人成長;成為父母責任重大,需再三考量評估;更擔心小朋友出生身體不健全,未來難照料。
人們選擇不生的理由很多,若然要生,理由卻十分直率。結婚前黃先生看到身邊親友育兒、享受家庭樂,也是羨煞旁人。結婚後,兩人嚮往生育及家庭美滿的念頭亦漸見明顯。於是,在婚後五年、三十多歲時,開始正式有了生育計劃,而且對於生育二子的念頭明確:「想佢哋有人陪。」
黃先生:教會小朋友「自立」最重要
冀培養公民品格
雖然身邊親友多鼓勵生育,但責任始終在自己身上。黃先生就指,生育對一個家庭非常重要,絕對不可兒戲或輕舉妄動。不論是經濟、個人情緒和支援、對小朋友的期望、生活上是否辛酸等各層面,都須多加考量。
「生命的本質是非常之神聖和重要。無緣無故多了一個人、一個生命。你一定要想過,才去決定。如果很魯莽地生了個小朋友,其實可能到最後,辛苦的不單是你自己,還害了下一代,或者影響了你身邊的人,就很大件事。」
傳道授業亦是黃先生的日常工作。轉換到父母身份,他就指,期望小朋友能在成長中學會的重要特質是自立。日常事務如收拾物品、獨自洗澡,或是自行閱讀、出外完成某些任務,自己都希望小朋友可自立做好,而作為家長則儘量陪伴孩子完成,亦希望能培養孩子日後在處理生活需要、學習、交友、面對社會等各方面都得心應手。
而家長角色對小朋友成長亦十分重要。他就指,作為家長,平時除了與學校建立互信關係外,也要在課外帶小朋友補充學校缺乏的教育。例如與動物和生態環境接觸、親近大自然等。在家庭裡也引導他們認識某些重要的概念,例如將環保融入每日生活中,做好分類,平時多訓練他們思考。對他而言,這些都是作為家長的必要責任。
同時,他也強調,對於下一代,透過父母的多重引導,最重要是希冀其可成為一個「幫助到社會或者地球發展的公民」。教育絕不侷限於「填鴨」、成為讀書機器,必須在他們從小成長中灌輸整體的感受,讓他們學會身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不只是單靠學校就可以做好這件事情。」
黃先生:新生階段
湊小朋友人手吃緊
黃先生認為,「雙職家庭」對生育最大的考量,就是擔心小朋友出生後照顧人手不足。當時二〇一五年長子出生,其時法定產假不足兩個月,亦擔心妻子生育後休息不足、無暇照顧新生兒,更憂慮產後返回工作崗位不適應。考量之下,自己請求岳母幫忙,照顧長子近兩年。
在黃先生與妻子生育第一胎與第二胎之間相隔三年,當時《勞動關係法》修法完成,本地法定產假從56天提升至70天。雖然產假增加,但第二名兒子出世後仍需要人手照應,於是當時黃先生亦要聘請工人幫忙。
雖然黃先生一家經濟問題不大,但住屋也是必備條件,他們也換過幾次住所,現時更搬到與父母樓上樓下同住,可互相照應。
黃先生:教育問題是家庭之重
問到黃先生家庭生活中的甜蜜與挑戰,他就指,孩子的教育問題永遠是核心。享受家庭樂、多去旅行之餘,也一起做家務,充實開心回憶。但到了學業問題就要用「打仗」形容,每次考試、測驗幫兒子溫書時,其態度可能「唔嗲唔吊」,自己同妻子就變得聲嘶力竭,花上很多心神。
然而,本地教育環境正在變化,也多以應對將來世界的狀況作為今天教育的目標。黃先生兒子在小學階段就要學編程、做機械人,課程越見複雜。對於什麼年紀學什麼、學多少,他坦言,自己亦沒有底,「未必年紀小就學不到,但是要學多少呢?暫時我又不是很理解,究竟要學多少才為之好。」
另一方面,他表示,相對其他地區升中、升小要考試及派位,澳門「一條龍」學校較多,家長為小朋友選校的壓力已相對少。
而近年當局致力改善托位不足問題,或可解決父母壓力。黃先生表示,相信當局在生育初期階段對新手父母已有足夠支援。放眼世界,或者有效的生育政策不只涵蓋新生兒階段的支援,更需觀察下一代茁壯成長的需要。而對於那些出生就便有健康缺陷的小朋友及家庭,亦須注意對他們支持力度是否足夠。
黃先生:育兒須「長線」打算
養兒十年,黃先生憂心的面向早已與自己父母一輩不同。上一輩或只求孩子健康成長便「大步檻過」,這一代要想得更長遠。「不是怕養不大,是怕你不能夠在這個社會中生存。」
既要擔心小朋友讀書會否差過人、讀大學或就業前景會否被比下去,日後生活又是否富足、立足在本地社會,甚或在氣候危機下,如何安穩地在世上生存。「會想將來他們那一代會怎麼樣呢?你生小朋友出來是不是害了他呢?」
近年本地社會經濟低迷,相信亦影響不少人的生育意願,或令新婚夫婦擔心後代難承受生活壓力。
而未來十年,黃先生預料,本地產業單一化的問題依然存在,其他產業發展相對停滯。下一代漸成青少年、面對社會時,找工作、找學校等等,仍要面對許多未知的挑戰,自然亦擔心後代是否可發揮所長。即使小朋友日後認為本地空間不足,選擇到外地發展,自己也是抱持開放態度。
愛情長跑十年 冀四十歲前順利生育
莊先生與太太是一對新婚夫婦,剛結婚一年多。在拍拖第十年,兩人決定步入婚姻,由於相識已久,對生活大小事均已培養出過人默契。莊先生就指,本打算疫情前結婚,將妻子從台灣接來澳門定居,但受疫情影響一拖再拖,如今二人可在澳穩定相處、生活,自然就討論到生育問題。
他形容,人生進入特定階段,有一份穩定工作,也已步入婚姻,相信下一階段便是生兒育女。在這問題上,他與妻子的價值觀接近,在討論是否生之前,已直接商量「要生幾多個?」
既然生育已是定數,那麼何時生育便是兩人的重要考量。二人均表示,希望在四十歲前順利迎接下一代,期望在後代成年之時,自己適逢退休年齡前後,若孩子出社會拼搏時遇上什麼困難,屆時自己與子女的年紀差距未算太大,也有能力作出支援。
莊先生、莊太太:
資源充足是首要
對於莊先生、莊太太而言,生育意義在於希望家庭更熱鬧、開心,兩人也頗喜愛小朋友,故信念十分堅定,「希望我們是在準備好的情況下,迎接這個生命的到來。」
深知父母無法長遠陪著子女,莊先生及妻子認為,若可生育兩胎,未來孩子成人後也有個照應。身邊親友得知兩人的生育意願後也提供意見,給予鼓勵。
問到對生育有何準備和計劃?莊先生就指,為下一代準備充足的資源必定是父母的責任,其中最重要就是錢。無論在學業、住屋、培養興趣上,均需要足夠的金錢,供小朋友發展未來,提供相對舒適的環境。
莊先生的工作收入相對穩定,在能力之內他都希望為小朋友提供最好的選擇,例如近期二人在物色住屋,則必須考慮周邊環境人流不要太混雜、空間充足,相信小朋友可受到更正面的影響。
「生一個小朋友,在計劃上我們想像永遠都是美好的。但是始終實際情況來講有很多變數,所以我們都只能夠跟自己講,不要擔心太多,既來之則安之。」莊先生如是說。
莊先生、莊太太:
下一代競爭大 望提供最好選擇
雖然仍處於備孕階段,二人亦持續觀察其他家庭的育兒心得,早早開始憂心如何讓下一代在學業、興趣等方面發展具備更充足的競爭力。
「以前讀書時,沒有那麼多東西去學,但是現在很多小朋友競爭力都很大,放假、放學都要學琴、學技能,才有辦法跟上學習環境。」莊先生又表示,即使不是為了與他人比較,但若小朋友因資源不足而落後,其他人有得學、自己卻沒辦法參與,亦或會令小朋友在同儕生活中增添壓力。
問到莊先生、莊太太對本地教育政策有何觀察,是否放心未來小朋友受教育狀況?他們則指,雖然未思考到那一階段,但教育制度「不是我們想去改變,就一定改變得到」。除了學生之間競爭過大,也要看小朋友對什麼事物真正有興趣,然後儘量提供資源和選擇,讓他們成長、學習。「無一個父母想小朋友辛苦的,都是想他舒服一點。」
展望未來,莊先生也指出,可預見下一代面對經濟壓力更大。社會上的通脹持續,支撐本地經濟賭業已過繁盛期,又見疫後經濟下滑,難估計下一代或會生活更辛苦。即使自己並不是非富則貴,但未來或只能「維持生活」。這個情況下,能提供良好環境,便是盡了自己所能。
莊先生、莊太太:父母身教為重
莊太太指出,夫婦二人非常重視小朋友的教養,但亦擔心自己日後教得不夠好,平日最常討論教育問題。日後希望可透過多番引導,讓小朋友學會以禮待人、避免做壞事。
即使將小朋友送到學校,莊先生認為,家庭才是影響其品格成長的最大主因。自己身邊有些朋友是「模範父母」,教出小朋友在多人場合中不過度喧嘩、也不過度使用手機、少扭計,全賴父母耐心溝通,而非恐嚇小朋友。他們欣賞朋友以平等姿態與小朋友相處,也冀望自己可從中學習為人父母之道,教導小朋友學會聆聽。
莊先生續指,家長身教十分重要。就以小朋友學會講粗口為例,觀察有些父母才剛責罵完孩子講粗口,轉頭自己講電話又夾雜粗口。這樣自己無法以身作則,自然難在小朋友身上教育出良好品格。
莊先生、莊太太:
本地陪月中心少選擇
期望兒童課外學習資源增
問到在二人準備生育期間,有否覺得政府對生育支援措施不足夠?莊先生、莊太太就指,本地醫療資源長期不足,或是最擔心的因素。「只有三、四間醫院『謀財害命』。」並指出,生育後妻子坐月階段須休養身體,惟本地陪月中心費用昂貴、選擇不足,亦難保證人手專業程度。
觀察有不少朋友選擇北上物色陪月服務,莊先生就指,若本地公立醫療準備更多陪月資源,對有生育意願的家庭而言必定更方便,有機會提高出生率。
對於政府的其他育兒支援,莊先生又指,為應付小朋友日後學習競爭,若當局有資源將興趣班及其他津貼(類似持續進修計劃)的資助年齡降低,讓學齡兒童都享受到資源便更理想。想像小朋友接觸、精通一項技能是長期計劃,花費肯定不少。
莊先生、莊太太:對生育感期待
耐心培育下一代正面成長
莊先生、莊太太表示,可見未來將一直在澳穩定生活,現時亦對婚姻感幸福、滿足。即使小朋友到來後,生活壓力和開支或會增加,但整體而言仍是感到興奮、期待。除了最重要的教養問題外,二人對生育少有焦慮。「我們都會抱一個好的寄望。」
兩人亦相信,只要自己有耐性去教育小朋友,提供充足的陪伴和支持,小朋友遇到挫折時亦有更大勇氣面對。有些家長或忙於工作,少了陪伴小朋友,當他們遇到不好的事時也難講出口。
莊先生、莊太太強調,家長就是一面鏡。自己要先保持正面態度,小朋友才能看見自己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當然亦要告知小孩社會實況,「這個世界可能會有黑暗,但是黑暗過後都會有陽光出現。我們都希望以後有了小朋友,陪伴他多一點,跟他分享多一點,一起去迎接、見識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