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屢創新低 小城不易居 談何「適兒」?

自二〇一四至去年,本澳生育率一直下跌,去年更創新低。在過去十年,本地生育率由 11.8‰跌至去年(二〇二三)5.5‰,去年全年錄得3,712名新生兒。
然而,本澳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近年仍位居世界前列,在亮麗的數據下,錢卻似乎未能夠讓市民產生生育念頭?或者「小朋友可愛」才讓市民有生育衝動?

為了鼓勵生育,社會工作局早前推出宣傳片,一度引發熱議。網民紛紛認為宣傳片「離地」,並直擊生育的現實問題,質疑政府只以「好得意、好可愛」來「盲目」美化生育。本澳出生率連續十年創新低,或已說明小城不易居,遑論生兒育女?

生活成本、壓力增
壓碎新生代生育念頭?

疫後本澳經濟發展漸見復甦,惟只有博彩旅遊行業較為受惠,其他行業的生意甚至較疫情期間差。近期亦有報道指,連賭場內營業的大型連鎖免稅店亦要求員工放無薪假。

隨著經濟環境未見好轉,部分物價及生活成本上升,即使回看近十幾年來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惟整體壓力及生活成本仍是有增無減。在本地生活質量日漸下滑、各項成本、就業等壓力漸增下,無疑使新生代面對生育議題時躊躇不前。

澳門地少人多,兒童遊樂場亦相對較小。

澳門地少人多,兒童遊樂場亦相對較小。

十多年前,香港曾有銀行廣告提及,養大一名孩子需花費四百萬港元。於二〇二二年該銀行又公佈一項最新調查報告指出,現時養育一名孩子出生至廿二歲,總開支約為六百多萬港元,即平均每年需花費28.4萬港元。十六年間,養育開支升幅高達55%。雖然難以確定同樣的養兒成本在澳門是否成立,但家庭涉及養育小朋友的開支絕對亦不少。

翻查統計局的最新的資料顯示,今年五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0.77%,指數值已達105.38。各大類價格指數中,教育、醫療和衣履大類的按年升幅較大,食物及非酒精飲品和住屋及燃料大類亦按年上升。

另外,去年整體住宅單位每平方米實用面積平均價格為93,500澳門元(下同),雖按年下跌0.3%,但對收入一般的「打工仔」而言仍不是小數字。欲想先置「安樂窩」再結婚育兒,似乎屬奢望。

與此同時,本澳就業前景並不樂觀。因應本澳開放與內地融合,青年面對就業挑戰更多,條件理想的工作則更加難找。此外,本地居民還要面對與外地僱員「爭飯碗」的情況。去年本地居民就業月入中位數兩萬元,按年增一千元,增幅並不高。

澳門除了人均GDP名列前茅,本地的人口密度甚高,同樣位居世界首列,人均居住及綠地面積與「舒適」居住環境完全沾不上邊。

據官方數據,去年澳門人均居住面積為223平方呎,然而,本澳土地總面積為33.3平方公里中,綠地面積總數只有3,432,019平方米。據今年六月環保局發佈之《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3》,去年度統計人均市政署管轄綠地面積為每人11.5平方米,按年減少0.9%。

早前政府計劃利用黑沙兒童滑草場建觀音像,在遭到市民強烈反對下取消,事件亦側面反映本澳兒童玩耍的自然空間較少,市民對此珍而重之。

在面對消費高企、就業問題、居住環境條件不佳等情況下,對於是否可以為下一代提供理想居住環境感到遲疑,新生代不願意擴大家庭或推遲生育亦屬「正常」反應。

青年已想躺平 何況養兒?

在澳門,許多年輕人憂慮的是對養育孩子所必須承受的壓力。但事實上,不少青年尚未組織家庭,已早早選擇躺平、不想再努力,對養兒自然避而遠之。

進入二十一世紀,現代社會的節奏加快,競爭亦隨之增加。不少新生代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撫養孩子,更擔心被社會前景影響,若有孩子亦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
在科技發展飛速年代,人們不但要互相競爭,還要與人工智能競爭。各種社會壓力席捲而來,即便成年人亦難以消化。

另一方面,本澳教育體制、學業壓力亦使不少青少年備受困擾。據官方數據,自二〇一九年至二〇二三年,五至十四歲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從三宗暴增至三十三宗;同期,五至廿四歲自殺死亡個案每年有三至八宗。

二〇一四至二〇二三年本澳生育率。數據來源:社工局「澳門兒童數據資料庫」

二〇一四至二〇二三年本澳生育率。數據來源:社工局「澳門兒童數據資料庫」

家庭友善舉措乏善可陳

事實上,與其拋出一條華而不實、只盲目催谷年輕人去生育的宣傳片,特區政府有否從根本思考如何在政策方面助力年輕人考慮生育?

多年來,社會上一直有意見要求特區政府推行家庭友善政策,讓父母能平衡照顧者及僱員的角色,然而,至今特區未見具體方向。在支援新手父母方面的措施亦乏善可陳,法定產假方面只有七十天、男性五天有薪侍產假,相對國際規定來得少。

就本澳的家庭友善政策方面,直選議員宋碧琪、黃潔貞要求政府進一步採取措施,鼓勵企業增設陪診假,減少輪班工作時數,同時推動企業落實更多如增加產假、侍產假、親職假、餵奶鐘等。

就婦女產後權益方面,衛生局制訂推出《母乳餵哺室設備及管理標準指引》,為公、私營機構設置及管理母乳餵哺室提供參考標準。然而,根據衛生局去年統計,截至二〇二二年底,全澳的公、私營機構合共只設有368間母乳餵哺室,並且只有部分為24小時開放,有些則限制只供員工使用。

另外,雖然本澳持續提供出生津貼,但需要通過一系列繁複的申請制度,而且金額亦不高,現時的出生津貼為每次5,418元。

截至二〇二二年底,全澳的公、私營機構合共只設有368間母乳餵哺室,只有部分24小時開放。圖片來源:衛生局

截至二〇二二年底,全澳的公、私營機構合共只設有368間母乳餵哺室,只有部分24小時開放。圖片來源:衛生局

鼓勵生育有方?
香港實行「金元」政策

生育率趨低不只在本澳出現,事實上,世上各國、地區均正在面對此挑戰,亦各出其謀,企圖減輕少子化問題。

以香港為例,當局自去年起推出鼓勵生育資助。每名在香港出生的新生嬰兒,只要其父或母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皆可獲發放一筆逾兩萬港元的現金獎勵。此外,從二〇二四至二〇二五年課稅年度起,如納稅人與在今日或之後首個出生的子女同住,其「居所貸款利息扣除」或「住宅租金稅項扣除」的最高限額,將由十萬元提高兩成至十二萬元,直至該名同住子女滿十八歲為止。

另外,香港房委會亦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選樓計劃」,增加新生嬰兒家庭成功購買資助出售單位的機會,預留了部份單位配額,讓有嬰兒出生的家庭抽籤及優先選樓。每次出售居屋及綠置居會額外預留單位總數10%作優先選樓,縮減了新生嬰兒家庭一年輪候時間,加快公屋的申請,可早日獲編配公屋。

而香港醫管局亦在二〇二四至二〇二五年度起,逐步增加體外受精治療的輔助生育服務名額,由每年1,100個名額,增加超過六成至1,800個,並加強培訓相關專業人員。

此外,香港亦分階段增設十所資助獨立幼兒中心,提供額外近九百個日間幼兒照顧服務名額。明年(二〇二五)四月起,「幼兒中心家長津貼」由每月最多六百元提高至一千元。

臺灣面對「少子女化」
落實「一起養」政策

至於在臺灣方面,面對少子女化問題,臺灣教育部及衛福部則選擇參考先進國家的因應對策,納入性別平等,即平衡就業與家庭,同時提倡減輕家庭育兒負擔,以及提升嬰幼兒照顧品質等政策理念。

自二〇一八年起,臺灣便開始推動「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政策重點包括平價教保續擴大、托育補助再加碼、就學費用再降低、育兒津貼達加倍,以及持續推動友善家庭的就業職場對策、強化兒童健康權益與保護、推動友善生養相關配套等措施,以落實「零至六歲國家一起養」政策,提升當地人的生育意願。

而該政策所提供的育兒津貼則分為:第一胎每月五千台幣(約1,197港元);第二胎六千台幣(約1,436港元);第三胎以上七千台幣(約1,676港元)。另外,就讀公立幼兒園的學費也降到三千台幣以下(約720港元),以減輕家庭育兒負擔,從而達到「願婚、敢生、樂養」的目標。

圖書館常擠滿學生。

圖書館常擠滿學生。

從激增至急降 內地不再限生

為了促增生育,內地在二〇一五年已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一胎化」正式廢除,於二〇一六年至二〇二一年期間,具體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二〇二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草案,將現行人口計生法第十八條規定的「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修改為「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

此後,內地多個省市對二孩、三孩家庭發放生育補貼。二〇二二年五月起,廣東生育子女已無須再審批。

然而,即使內地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仍面臨許多人「根本一個都不想生」的問題。而且,受到過去政策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內地還要面臨人口結構、人口總量、生育文化、國民經濟、社會保障、國家安全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促生育多地齊出招
面對現實同「撻Q」

雖然各地政府都在積極尋找應對方案, 以刺激生育率及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惟在消費、就業、住屋、養育、教育、 權益的根本上,不管是以不變應萬變, 還是以萬變應萬變,都無法抵擋浮生多變。

時移勢易,現今已是提倡和崇尚自由的年代,所謂高瞻遠矚的政策早不適用於新生代。因為在物價高漲的環境下,政策趕不上變化,加上年輕人面對現實社會時的「躺平」心態,已不是單純的物質鼓勵便能夠改變。

富庶地方如澳門,看似滿足生育所需的生活條件,但在生育議題上,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憂慮、壓力等。試問年輕一代在𠄘受現實生活的打擊下,又怎麼敢去生育?可以的話,相信大部人會選擇活出自在的人生。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