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本澳性少數群體就診常遇「微歧視」、有部分跨性別者到外地尋求性別肯定治療

圖片來源:澳門彩虹

本澳有研究指出本地的性少數群體在急診科、婦科、社區門診等就診時,經常遇「微歧視」,甚至出現「恐同」現象,以致性少數會在就診時面對壓力;由於本澳缺乏跨性別者的性別肯定治療,使得部分跨性別者要到外地尋求醫療資源。負責該份研究、護理學院碩士畢業生楊欣蕾建議本地醫療系統應建立更包容的就診環境、將跨性別者的性別確認治療納入醫療範疇、同時為醫院工作人員提供了解性少數的培訓。

澳門跨性別互助社群昨(7)日為楊欣蕾舉行論文發佈會,以及邀請楊分享該份論文的成果。

楊欣蕾的論文主題為「運用解釋現象學分析(IPA)探討澳門的性少數(LGBTQ+)對澳門醫療保健的體驗與需求」。該研究被其學院評為「本年度優秀論文」。該研究共有六名受訪者完成了調查和訪談,平均年齡為23歲。其中跨性別者有3人,性取向爲同性的有2人,雙性戀有2人,還有1人是泛性戀和非二元性別。

護理學院碩士生楊欣蕾的研究發現本地的性少數群體在急診科、婦科、社區門診等就診時經常遇「微歧視」。

楊欣蕾在發表研究結果時指,本澳醫療雖然方便,但性少數群體在急診科、婦科、社區門診等就診時,經常遇到「微歧視」。有部分醫療人員對性少數的健康狀況有所誤解、甚至會有「恐同現象」,以致性少數在就診時面臨壓力。

她又引述學者Kevin Nadal對「微歧視」的定義指,「對邊緣群體有偏見的互動或行爲,一般是在日常中的,表現很微妙的,可能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

她又指出,研究顯示本澳缺乏跨性別者的性別肯定治療,如荷爾蒙治療、手術以及言語治療,使部分跨性別者要到外地尋求醫療資源。

楊欣蕾建議,本澳需建立多元性別友善醫療、具包容性的就診環境。本澳公立醫院應規劃將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治療」納入醫療範圍內、以及為本澳醫院工作人員提供認識性少數的培訓等。

(註:上述文章本媒於7月9日作修改)

致歉

本媒昨(9)日刊登<研究發現本澳性少數群體就診常遇歧視、有部分跨性別者到外地尋求性別肯定治療>一文,本媒報道有誤,現修正標題為:研究發現本澳性少數群體就診常遇「微歧視」、有部分跨性別者到外地尋求性別肯定治療

內文中錯誤部分,本媒修正如下:「本澳有研究指出本地的性少數群體在急診科、婦科、社區門診等就診時,經常遇『微歧視』⋯⋯」;「但性少數群體在急診科、婦科、社區門診等就診時,經常遇到『微歧視』⋯⋯」;

楊欣蕾引述學者Kevin Nadal對「微歧視」的定義:微歧視是指「對邊緣群體有偏見的互動或行爲,一般是在日常中的,表現很微妙的,可能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

本媒就報道楊欣蕾論文研究時錯將「微歧視」寫成「歧視」一事,向讀者及楊欣蕾致歉。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