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是文化瑰寶 蔡梓瑜:全澳學校、整個澳門都有保育、傳承責任

134 家長的抉擇:繁簡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875

時間:2024年07月4日 22:22

自由和多樣化在有關澳門教育制度的研究中被反覆提及和強調。然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變化,人們或會發現,本地文化原有的獨特之處正逐漸淡化。在教育領域,今年六月中旬,一群家長公開反對傳統教會學校嘉諾撒聖心中學(中文部)為初小學生選用內地中文科教材。近年來亦有意見指出,本地非高等階段教育的教科書來源趨向單一,而課堂上使用簡體字及普通話的情況亦逐漸普及。

雖然學校最終放棄選用內地中文教科書,但此事亦反映出部分家長對或將失去本土文化和熟悉的繁體字的焦慮。

澳門教育學學會會長蔡梓瑜坦言,近年看到本澳原有的教育特色遭到侵蝕,包括繁體字和廣東話的使用,以及在《基本法》保障下的辦學自主及學術自由亦可能逐漸減退。

他進一步指出,本澳學生減少使用繁體字和講廣東話已成為一種趨勢,這種現象的成因涉及政治因素,也離不開利益考量。無論如何,繁體字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學校甚至整個澳門社會都有責任保育及傳承這一重要文化。

蔡梓瑜憂慮指,《基本法》下保障的各校辦學自主及學術自由或逐漸減退,本澳原有教育特色亦漸遭侵蝕。

蔡梓瑜憂慮指,《基本法》下保障的各校辦學自主及學術自由或逐漸減退,本澳原有教育特色亦漸遭侵蝕。

辦學自主、自由 五十年不變?
蔡梓瑜:教會、左派學校選教材方向趨同

《基本法》確保直至二〇四九年,澳門都是「五十年不變」。蔡梓瑜表示,惟今年走到二〇二四年,已可見簡體字以及普通話在澳門的使用相當普遍,或有「文化入侵」之勢。本澳辦學團體原享有《基本法》賦予的自主及自由,亦包括自主選取教材,但他認為,這種自主特色亦漸減退。

隨著學生在課堂、生活中使用簡體字已成趨勢,「呢個趨勢某程度上令到澳門的『兩制』底下嘅兩制、 澳門嘅文化、方言,很有可能都會受到一定程度衝擊 。」

《基本法》第六章《文化和社會事務》內的121條清楚列明,特區政府可以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教育制度、管理、教學語言、經費分配、考試制度、學歷認可;條文亦列明本澳原有的各類學校可以繼續開辦,且各類型的學校均享有辦學的自主權,依法享有教學自由和學術自由。

繁體字是本地社會流通字體。資料圖片

繁體字是本地社會流通字體。資料圖片

蔡梓瑜認為,教會學校一直以來都以學術自由為特色,其中之一就是採用繁體字版的教科書。惟現時在教材選擇上,傳統教會學校與左派學校的分野已越來越不明顯。事實上,一直以來有相當多由傳統社團辦學的學校,俗稱為左派學校,較多用簡體字的教材。然而,現時這兩類學校教材的來源亦趨於一致。

他又稱,一般來說,本澳教會學校在小學階段選用中國語文科教材時,多採取由香港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這是由於相對於內地,港澳地區民情較相近,故本澳的學生在文化上更容易接受港版書。相反,內地出版的簡體教材在文化、用語都存在較大差異。

然而,現時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教會學校,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就不再使用香港出版的中文教材。

蔡梓瑜表示,難以評論這種趨勢,但也是「大勢所趨」,本地現時有相當多的傳統左派學校,在小學已用簡體字中文書、上課用普通話。「會否越來越多科目使用簡體字?我相信會。」

澳門教育學學會會長蔡梓瑜。資料圖片

澳門教育學學會會長蔡梓瑜。資料圖片

為生員 教會學校選簡體字教材?
蔡梓瑜:有政治及財政考量

近年生員減少,不少學校面對殺校危機。問及教會學校「急於」推行以簡體字教中文,是因想收多些來自新移民家庭的小朋友,或只是一種政治上的討好態度?對此,蔡梓瑜則認為,這些情況都有。

近年教青局大力推動本澳學校與內地交流,推出不少以「愛中華」為主題的文化之旅,冀增加本地學生與內地交流、而內地亦成為熱門畢業旅行目的地。他表示,「自然(兩地)一些語言、文字上的差異會影響學生。」

他續稱,當傳統社團學校已頻繁與內地交流時,教會學校某程度上也須面對政治正確的問題,須考慮跟內地學校有更多交流、甚至成為姊妹學校。另外,學校亦考慮校內使用簡體字或可為學生內地升學帶來便利。

「當大勢所趨時、大家(學校)跟著大隊時,你能唔能夠特立獨行?能唔能夠堅持?這視乎學校的文化傳統以及自身考量⋯⋯如果你(學校)要政治正確、跟大隊,用咗簡體字,收生就不只面向澳門本地出生的學生。」

蔡梓瑜又認為,有一些家長及學校認為港版的書較貴,而內地的簡體字教科書,以及由教青局與內地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教材,成本較低一些。一套小學港版教科書一年下來亦要三、四千元,簡體字教材或便宜一半以上,以目前本澳經濟狀況不太理想的情況下,學校在選取教科書時就多考量家長的負擔。

由教青局與內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公民》。

由教青局與內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公民》。

內地完成師範教育老師增
蔡梓瑜:較傾向和接受用簡體字、講普通話

蔡梓瑜指出,以往老師在不同地區接受師範教育,有澳門、內地以及外國,惟現時越來越多的老師畢業於內地的大學,上課的語言常用普通話、簡體字,他/她們任教時便較傾向和接受使用簡體字及普通話。

他又認為,學生應先以繁體字打好基礎,再學簡體字和普通話。反過來,若學校刻意地以政治、利益或收生為由,磨滅了學生學習繁體字的機會,率先要求小孩子學習簡體字,「最後很可能就係兩頭都唔到岸,小孩子簡體字及繁體字都寫唔好、廣東話及普通話亦都學唔好。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循序漸進、輕重緩急。」

蔡梓瑜就指,教育層面注重學生的個體性、獨立及批判思考等重要特質。資料圖片

蔡梓瑜就指,教育層面注重學生的個體性、獨立及批判思考等重要特質。資料圖片

繁體字保育非政治問題

蔡梓瑜又強調,是次事件中,無論家長及社會上的反對意見,都未將繁體字保育視為政治問題。事實上,繁體字所面對的是文化傳承的問題,「如果大家都覺得自己是炎黃子孫、有責任傳承這個文化時,繁體字就值得保留和延續下去。」反之,若只視其為所謂的「工具」 ,那就會在這議題上隨之任之。

蔡梓瑜同時指出,特首賀一誠呼籲市民「留一餐飯喺澳門食」,但似乎他只看到中小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在經濟上受到了損失,現時社會是否只看到一種有形的、經濟上的損耗和消失?那麼「無形的、教育上或者在文化上的一種消失」,現時有人看見嗎?澳門人一直沿用繁體字,社會無理由不保存現時多元化的語言體系。

蔡梓瑜慨嘆,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亦促使中國人更認同自己民族。當簡體字日益普及,而繁體字、廣東話越來越疲弱時,本澳市民有責任確保兩者不被犧牲或消滅。不止特區政府,教青局以至傳統的左派學校,各界都應思考如何促使繁體字及廣東話更為普及。

「不單止是教會學校有責任、公立學校也有責任、甚至乎全澳的學校都有責任保育繁體字⋯⋯令繁體字在中國的語言文化中繼續流傳下去,這是一個不可忽視、責無旁貸的一個使命。」

教青局主導下
蔡梓瑜:各校教材很「中央」、統一

在回應聖心中換簡體中文科教材一事時,教青局多番強調,學校須「繁簡兼備」,且當局對學校教授、使用繁體字的立場未變。然而,近年來教青局與內地出版社合作的教科書則有增無減。對此,蔡梓瑜則認為,教青局是「冠冕堂皇」地推動學校使用簡體字教材。在教育部門主導下,本澳教科書的來源漸趨統一、且偏向內地出版,「所有的教材很中央、很統一。」

他舉例指,現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公民》課本覆蓋不同年級,「我哋是否需要有咁多人教版的教科書?」而人教版的《品德與公民》則收錄較多政治、愛國等題材,且課本上內的用語與本澳社會格格不入,與教育層面一直重視的學生個體性、個性發展、獨立思考以及批判思考等價值觀有所不同。

「而家你會睇到整個《品德與公民》教育的氛圍,隨著政府主導用(人教版)教科書的關係,傾斜愛國、傾斜以比較感情的態度去看待事情⋯⋯這個值得檢討⋯⋯這個(改變)值唔值得? 其實不值得。」

現時本地不少學校使用內地出版社為澳門出版之繁體中文課本。

現時本地不少學校使用內地出版社為澳門出版之繁體中文課本。

蔡梓瑜又認為,現時特區政府已經越來越不重視校本教材。十多年前,當時的教育部門倡議校本教材,由校方自主設計所用教材,當局認為這樣才達致每間學校、不同的學生所需,「但是現在似乎唔係咁樣,所有嘅教材很中央、很統一。」

教育正走向多元
蔡梓瑜:教育部門應只訂大框架

目前很多國家,尤其是先進國家正不斷進行教育多元化,通常採取的方式是由政府公佈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其他方面例如教科書等細節,則交由市場自行發展和定奪。

蔡梓瑜則認為,政府只需做一件事:定下小孩子成長應該要達到的學力水平便足夠了,「其他的東西則由學校或者是市場自主決定。」

反觀澳門,政府正在影響整個教科書的市場。「係影響得很厲害,呢個係唔係有需要?係唔係要有一些反思? 我想留待社會大眾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蔡梓瑜如是說。

隨著正任教職的老師和就讀師範的學生對日常使用簡體字和講普通話是司空見慣,加上學校主導推行簡體字使用、教育部門未見對繁體字抱持強烈的保育意識,這些大環境著實令部分人焦慮——若人們希望保存本土獨特的文化價值,還有路可走嗎?

假如有一天,相對使用繁體及廣東話,大部分本澳學生都更習慣於講普通話和寫簡體字時,人們或會擔心本土文化可能逐漸被取代,亦導致一些人對澳門的認同感減弱。文化上的變化,未來可能對本地人的認同身份和城市歸屬感產生長遠的影響。

然而,這個問題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蔡梓瑜亦坦言,這些憂慮都有可能發生。故此,保護本土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正正需要得到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