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獨特 讓澳門繼續迷人、吸引

134 家長的抉擇:繁簡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931

時間:2024年07月4日 22:22

走在街上,人們能聽見對方用廣東話大聲問候「早晨!」亦有表示道謝的「唔該」;在茶餐廳、大排檔,多時能聽見不同枱的客人高聲議論,甚至夾雜廣東話特色——粗口。身置這些場景,人們立即有所反應,正身處澳門本地社會,身邊人正說著廣東話、寫繁體字,討論本地話題。尤其說者在運用廣東話當下,常夾雜難以書寫的俚語、用字,其間生機盎然,充分體現了一個活躍、流動的文化體驗。

長久以來,在小城使用繁體字、說廣東話不單是日常,更是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徵,同時也構成世代流傳對「澳門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傳統。這些文化的獨特之處亦構成澳門——一個小而迷人、吸引的小城,亦塑造了一群樂觀、知足,是非分明的澳門人。

繁體字街招、塗鴉已成本地特色。

繁體字街招、塗鴉已成本地特色。

然而,小城人們會憂慮未來有一天這些光景消逝,社會上漸漸越少人書寫繁體、講著流利廣東話嗎?活在小城,人們又該如何對文化更迭抱持信心和希望?假如有一天,城裡文字被簡體取替,人們惋惜嗎?

在城市裡,廣東話和繁體字又有著什麼重要的特質,構成此處長久累積的、珍貴的文化價值、得以在每日對話間流露機警和靈光?

一封來自一群聖心中學(中文部)的家長投訴信,敲醒了不少澳門人對本地文化的覺悟。聖心中原擬在新學年在初小階段起採用內地出版之簡體中文科教材,惟遭部分家長公開反對。從事件發酵起,不過數日,校方態度從堅持使用簡體教材,再到吸收家長意見,最後決定選用教青局出版之繁體教材。

事件在網絡迅速發酵,不但喚起市民及網民關注繁體字在教育場所的重要性及未來傳承,亦引起社會上不少聲音,重新關注本地人是否認識及掌握繁體字及廣東話,掀起一波社會對文字流失的焦慮——日後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完全使用簡體字的本澳社會,以及不再熟悉繁體字的年輕一代嗎?

多年以來,繁體字書寫早已根植本地社會,即使它漸被邊緣化、甚至在「發展大局」中被輕視,但不可否認的是,繁體字與廣東話是城中可貴的文化價值,已長存在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心中。

放眼未來,熟悉的本地文化會否漸從眼前消失?人們又能否認知整個改變過程,是急速或「溫水煮蛙」?透過是次事件,澳門人得以重新檢視身處的文化環境,或進一步思考怎樣的本土文化價值是無可取替、也是構建身份認同的道路。這些重要的問題,今天就從「繁簡之爭」開始思索。

試想像,澳門一旦沒有人再用繁體字、講廣東話,這小城還能如現在般迷人、有吸引力?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