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新城A、B區行車天橋非建物、遮擋性較低 僅佔燈塔限高區域小部分 梁惠敏未回應若景觀受損有何補救措施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706

時間:2024年06月25日 17:17

東望洋燈塔景觀近日再受關注。

東望洋燈塔景觀近日再受關注。(資料圖片)

新城A、B區行車天橋將在年內動工,社會有意見憂慮該工程落成後最高海拔將影響本澳世遺——東望洋燈塔往外港景觀。文化局局長梁惠敏今(25)日再次回應傳媒指,早前局方已對事件表明立場,認為工程是行車通道,不屬建築物一類,遮擋性較低,亦不受燈塔附近區域限高影響,工程落入限高區域只佔一小部分。問到若發現日後工程落成確實影響燈塔景觀,局方有何補救措施、如何向世遺中心交代?梁惠敏則指,假設性的問題不回應。

文化遺產委員會今日舉行平常會議,討論議程包括具文化價值的不動產的修復、「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申請情況、九澳聖母村聖像更換,以及本月中大三巴發現落下石塊事件。會後,有傳媒問到為何今日議程未包括「新城A、B區行車天橋」落成後或對東望洋燈塔至外港景觀造成的影響。

據公共建設局資料,從新城連接到科學館附近的「新城A、B區行車天橋」初步設計方案,該天橋位於澳門半島與新城 A 區之間,西接科學館前圓形地和孫逸仙大馬路,向東穿越友誼大橋和既有航道,終點在新城 A 區並與澳門大橋互通,該天橋最高海拔為25.8米,該高度已超過松山燈塔周邊地區建築物10.3米及5米限高,引起社會關注天橋落成後或將遮擋東望洋炮台及燈塔景觀。

文化局日前回覆本媒查詢指,該工程預計只佔涉及燈塔周邊建築限高的「區域1」總面積約0.34%,經分析「其對歷史城區未有產生影響,故未見有需要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資料」。

有傳媒指出,翻查公建局設計方案,天橋最高位置或將落在燈塔視域中心,並不是在視域兩側,當局如何評估「對歷史城區未有產生影響」並決定不上交世遺中心?

梁惠敏回應指,文遺會經常就不同規劃條件、城市規劃發表意見。有關燈塔景觀問題,「經過我們判斷已經覺得影響不大,就沒有拿到來文化遺產委員會去做(討論)。 當然你說有些嚴重的(事例),我們會拿來這個會(討論),這個會是我們一個恆常的意見的發出。」

然而,她未正面回應有關燈塔景觀或受阻的問題,並稱:「至於你說那個影響問題,我們(局方)其實之前都已經公佈過了,在這裡就不再補充了。」

經傳媒追問之下,梁惠敏補充指,為保護燈塔景觀,特設第 83/2008 號行政長官批示劃分「松山燈塔周邊地區建築物高度限制分佈圖」,規定周邊地區不同建築物限高標準。但是,她強調,「新城A、B區行車天橋」只落入限高範圍裡「佔了一個很少的一個角」,「就是一個比例。」(佔限高範圍「區域1」總面積約0.34%)而該天橋不是建築物,因此,即使它的最高海拔落是否落在視域中間,亦要看實際上「它是一個什麼條件的一個計劃,現在它是一個(行車)通道,它不是一個建築物。」

梁惠敏又指,附近限高在於建築物的遮擋性,必然大過通道(行車天橋)。基於上述考量,局方認為對燈塔景觀沒有很大影響。

亦有傳媒問到,若未來天橋落成,確實對景觀造成影響,局方有何後備補救措施、或將以何方式知會世遺中心?梁惠敏則未回應,「我想這個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我們就不在這裡回覆了。」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三聖像將更換

另外,今日文遺會上亦討論更換九澳七苦聖母小堂的三個聖像,分別是天使像、聖若瑟像和聖母像。

會後,梁惠敏表示,該三個聖像多年來受自然破壞,已出現開裂、碎化,出現殘缺狀況,故當局應澳門教區委託將更換聖像。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