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 A、B 區行車天橋高度超出燈塔周邊限高 或擋景觀 林宇滔促交代有否獲教科文同意動工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1566

時間:2024年06月19日 3:03

東望洋燈塔是中國第一個西式燈塔。

東望洋燈塔。

立法會昨(18)日舉行全體會議,直選議員林宇滔在議程前發言表示,特區政府最近公佈新城A、B區行車天橋最高海拔為25.8米,而該高度超過松山燈塔周邊地區建築物10.3米及5米限高,引社會關注天橋會否影響燈塔景觀。當局應儘快交代天橋的建造情況及對周邊影響、工程將對觀音像海濱休憩區有何實質影響、以及有否知會教科文組織並獲同意才動工。

公共建設局去年(2023)公佈「新城 A、B 區行車天橋」的初步設計,現正進行預先評定資格之限制招標第二階段公開開標,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動工,最長設計連施工期為一千個工作天。

公建局:行車天橋不屬樓宇興建
不適用於燈塔周邊建物限高

「新城 A、B 區行車天橋」的初步設計(來源:公建局)

據公建局介紹,該天橋位於澳門半島與新城 A 區之間,西接科學館前圓形地和孫逸仙大馬路,向東穿越友誼大橋和既有航道,終點在新城 A 區並與澳門大橋互通。項目全長約3.2公里,包括:行車天橋、與行車天橋兩端道路銜接之路網、人行天橋及人行隧道等。其中主橋長度約1,550米、跨海段長約900米,設置通航孔四座,最大跨度約130米,最高海拔25.8米。

另外,公建局網頁特別有標示:「本行車天橋不屬樓宇興建項目,不適用第83/2008號行政長官批示的規範。項目地段不屬於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及相關行政法規所規範的被評定或待評定的不動產,亦不位於緩衝區。」

林宇滔:初步設計圖顯示天橋燈塔限高區域有所重疊

林宇滔指出,根據天橋初步設計圖顯示位置,與第 83/2008 號行政長官批示的「松山燈塔周邊地區建築物高度限制分佈圖」的區域 1 有所重疊。該重疊區域許可之最大建築物海拔高度為 10.3 米及 5米,因此社會一直關注天橋會否影響世遺景觀。

當局在經傳媒查詢後,在本(6)月首次公佈天橋的最高海拔為 25.8 米。日前,文化局亦承認,天橋有少部份落入第 83/2008 號行政長官批示的限高範圍之內,但由於天橋不是建築物,文化局初步分析對歷史城區影響不大。

林宇滔續指,雖然第 83/2008 號行政長官批示指出,「鑒於東望洋燈塔列入為世界遺產及考慮到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建議,以維持有關的評級,因此有需要對其周邊興建的樓宇訂定容許的最高海拔高度。」但根據政府去年公佈的《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周邊區域遺產影響評估及城市設計》,上述區域為體現「突出的普世價值」(OUV)的最關鍵視域。他強調,上述區域超過三分之二的範圍為水體,若單純只考慮樓宇限高,根本不需要將限高範圍延伸至海面。

林宇滔:若天橋危及燈塔景觀 世遺或會被除名

林宇滔亦指出,雖然按文化局所言,該行車天橋不屬樓宇興建項目,但根據《世界遺產公約》,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地點,必須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澳門歷史城區的「突出的普世價值」的特徵要素正包括「東望洋炮台及燈塔與外港之相互視線關係」,換言之,在該視域範圍內任何超出限高的「遮擋物」均對「山、海、城的景觀」有一定破壞。意即當局發言並不代表「新城A、B 區行車天橋」的興建已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遺保護的要求,以及不會對本澳世遺造成影響、甚至會否有除名危機。

他重申,政府必須及早向公眾清楚交代,「新城 A、B 區行車天橋」的興建是否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及獲得同意,且應在獲得同意後才可開展工程。

林宇滔要求交代天橋對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影響

另外,「新城 A、B 區行車天橋」項目有部份地段與觀音像海濱休憩區重疊。林宇滔就指,作為南岸海濱綠廊第一期的觀音像海濱休憩區,自 2021年啟用以來一直深受歡迎,而第二期項目預計最快到今年年底才動工,工期預計需要兩年。

觀音像海濱休憩區(來源:澳門自然網)

早前公建局表示,會將公園設施全部向海邊推移,利用現有的行人道及其綠化帶設置 4 條道路,作為將來建造行車天橋時使用。林宇滔問到,「新城 A、B 區行車天橋」建造工程對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到底有哪些具體影響?相關部門有必要儘快向公眾作詳細交代。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