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冠峰:改善生態區雀鳥環境 光污染為首害 企業須自覺責任

路氹城夜景。

本澳珍貴鳥種黑臉琵鷺在每年十月底至翌年四月期間來澳渡冬,但數據可見,近年來澳的黑臉琵鷺數量正在下降。前民政總署管理會委員、澳門自然生態研究學會會長梁冠峰指出,若當局有意改善本澳雀鳥生態環境,仍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很多功夫達到修復和保護,處理路氹城生態保護區周邊光害、噪音、區內鳥類食源等方面皆相當重要。企業亦要意識到保育生態責任,由政府落實處理。「做一些傷害整個生態的事就是為了你個人企業利益,都不是很道德。」

據香港觀島會發佈「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3」數據,去年(2023)來澳的黑臉琵鷺有21隻,較2022年少1隻(22隻),亦較2021年減少近半(45隻)。對此下降趨勢,日前環保局回覆議員質詢黑臉琵鷺生態問題就指,當局「未來會繼續完善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的灘塗和紅樹林等生態資源,優化鳥類的棲息和覓食環境」。

梁冠峰曾參與本澳多項生態修復工作,包括設計龍環葡韻濕地及路氹城生態保護區。他表示,若當局有意改善本澳雀鳥生態環境,處理周邊光害、噪音、鳥類食源等方面皆相當重要。

梁冠峰指出,對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的雀鳥生態而言,生態區內跨度長,周邊光污染是主要問題,須得到人力、物力以改善問題,過程不簡單。要建立一個有利於鳥類棲息的環境要做很多功夫,從生態方向下手達到修復和保護效果,「它要有隔音、一定要遮光,但是如果(周邊)用一些(發出)光的其他物料、不自然的東西在那裡,這樣做不但只會景觀上有問題、不環保,也不『生態』。」

前民政總署管理會委員、澳門自然生態研究學會會長梁冠峰,他曾參與本澳多項生態修復工作。

他重申,企業應負上生態保護的責任,而政府須落實處理問題。「否則是將生態一區作為鳥類渡冬東棲息站 ,你就兜心兜口去廢佢, 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佢哋(當局)應該要著實研究。」現時周邊建築為了經營商業活動,不論日夜都開啟外牆的燈牆、大銀幕等裝置,到了晚上那些光線現出多種顏色。「你熄燈都是晚上、半夜熄而已,但是你一定要限人哋半夜才準瞓覺咩?做一些傷害整個生態的事就是為了你個人企業利益,都不是很道德。」

梁冠峰就指,鳥類對光特別敏感,這些光線很可能引起鳥類的應激反應。「其實鳥類很怕光,但是光之中最怕就是浮動,不斷變顏色,那些最可怕。」也許生態區原有的硬件和設計也可調整,以趨避已知的光源影響,「避重就輕去調整將來給鳥類棲息的位置。」

除光害外,梁冠峰亦指出,同時須在區內處理雀鳥的食源問題,有利牠們棲息。他舉例,在過去參與生態區設計過程中,他曾主張在岸邊海面用亂石堆起「小島」,潮漲時鳥類可以落腳,鳥類排糞到石頭縫隙間吸引魚蝦來吃,雀鳥再吃魚蝦,形成提升其食源的循環,有利於吸引鳥類留下來。

他認為,若有利條件充足,改善周邊紅樹林和灘塗生態,有遮蔽、也有食源,鳥類或在未來適應光線、聲音干擾,也更大機率可棲息區內。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