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一代

人口老齡化不僅是澳門的獨有議題,也是全球須共同面對及解決的問題。然而,每當提到這群人時,往往只出現一堆有關生產力、庫房開支、成本等數字,更甚是一個個面目模糊的形象。接下來,本媒邀請兩位長者Margaret及區婆婆各自分享其生活點滴,讓我們在年齡標籤之外,進一步體會這群長者的所思所想。

青洲老人中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青洲老人中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銀髮非也?啡髮是也!
在外表、心態和生活中保持活力之道

關於長者,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是頭髮花白、駝背彎腰、動作緩慢、老態龍鍾等等,但這些刻板印象與步入古稀之年的Margaret大相逕庭。

與Margaret相約在澳門明愛青洲老人中心見面採訪那天,記者在抵達現場後,立即掃視及尋找疑似受訪者的身影——又或者是吻合上述形象的老人家。不過,迎面而來的是一位身穿黑色連帽衛衣及牛仔褲、背着白色背包、染上一頭蓬鬆啡髮的女士。這位視覺年齡只有約五、六十歲的正是Margaret。在記者對其外表及健康的訝異及讚賞下,她笑着回應,「哪有這麼年輕?你只是沒看清楚我而已。」

耆英車手及照顧者

不僅外表年輕,Margaret也活力十足。從以前在食店打工,到現在享受退休生活,她一直保持着幫助和服務他人的心。她在澳門明愛做了三十多年的義工,從照顧失明兒童班學生進食午膳,到現在於青洲老人中心當小幫手。「我只是不想浪費時間,而且(做義工)只需要付出一點點時間,沒有什麼特別。看到大家開心,我自己也會感到開心。」

提到Margaret,青洲老人中心主任杜潔容笑言,Margaret比她更為資深,當中心需要人手協助舉辦活動時,便會邀請Margaret前來支援,甚至讓她當車手。「她會攙扶年長或體弱的長者進出場所,還有當我們需要司機時,她也能駕駛車輛,而且是棍波車。只要Margaret有時間,她一定樂意幫忙。」

青洲老人中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青洲老人中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於照顧年邁長輩,Margaret並不陌生。她目前與九十三歲的母親一同居住,雖然母親稍為行動不便,但大部分日常生活仍能自理,而且聘請了家傭照顧母親,減輕她作為照顧者的壓力。「我會定時帶媽媽出去散步,陪她看醫生或複診。」

食飯、行街、打牌、旅行樣樣精

在承擔做義工及照顧母親的責任外,Margaret的生活也十分多姿多彩。「閒日會跟朋友茶聚、行街、吹水,又或者一起看粵劇。久不久亦會聚在一起打麻雀,讓腦部運動,防止老人癡呆。」在這些朋友中,有些是在做義工時結識,就像訪問當日,她在中心遇到一位久未碰面的員工,便立即交頭接耳,相約有空時吃飯聚會。「不少人都由以往義工同事關係,變成今時今日的好朋友。」

每逢週末,她會將時間預留給三位子女。「總言之,只要情況許可,日間時我會儘量不留在家中,可以外出便外出。」

跟時下年輕人一樣,Margaret亦鍾愛旅行,定期相約親朋戚友到內地或海外國家遊玩。「我喜歡到鄰近地區旅行,如泰國或內地。自己不喜歡坐長程航班,因為在飛機坐久了會覺得好攰。」意即三、四小時航班可抵達的地方?「五、六個小時內都還可以接受。」她立即回應道。

杜潔容(左)與Margaret。

杜潔容(左)與Margaret。

走過多地 熱愛成長地
Margaret:澳門對老人家不薄

在青洲老人中心服務多年的Margaret也加入了中心成為會員,「我都是長者,可以跟大家一起玩。」

「可能你會覺得Margaret好潮,但不少年輕一輩的長者其實跟她一樣,Margaret更加是活力派。」杜潔容續指,「一個人以往的生活習慣、衣着打扮等會影響其老年時(的狀態)。」

近年,政府積極探討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養老,致力建立及銜接養老服務標準和保障福利,讓本地長者可選擇到橫琴、珠海、中山等地安享晚年。雖然不排斥到其他地區體驗新鮮事物,但Margaret沒有打算離開澳門這個出生及成長地。「已經習慣了在澳門生活,家人及朋友也在(這裡)。出去遊玩可以,但還是喜歡留在澳門⋯⋯而且澳門對老人家都不錯,醫療等(福利)都可以。」

聖方濟各安老院毗鄰中學球場。

聖方濟各安老院毗鄰中學球場。

從獨居到共居
夕陽時分的悠然自適

每日早上八時進食早餐,十一時三十分午餐,傍晚五時三十分晚餐,然後晚上八時三十分關燈準備就寢。這是聖方濟各安老院每位長者院友的作息時間表,對於九十一歲的區婆婆而言,這是再不習慣也要習慣的生活。「這裡所有事情都有規律,好似以前上學讀書。現在的生活很簡單。」

由於安老院院友不能獨自外出,要在直系親屬陪同下才能離開院舍,所以記者跟區婆婆相約在安老院花園,一邊看着毗鄰的中學生打籃球,一邊聽着她分享寒暑數十載的酸甜苦辣。

不用看別人臉色
區婆婆家人:你真是發神經!

區婆婆在澳門出生成長,中學畢業後到香港工作打拼,由於已考獲鋼琴八級證書,她很快地在鄰埠找到幼稚園老師一職,並在家裡添置一部鋼琴,在工餘時間出任鋼琴家教。時間快轉至二十多年前,她獨自一人回到澳門。「我的家人仍然在香港工作,只有我一個人退休後回到澳門生活。」

面對獨居生活,她自得其樂。「獨居的好處就是自由,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不用迎合及遷就他人。即使對方是家人,有時候對方也不會無條件地接受。」例如,居住在松山附近的她,每天早上都會去松山晨運,即使天氣惡劣,她也風雨不改。「有一次懸掛八號風球,我仍然照常上山做運動,我還記得那天路上一個人也沒有。」當家人得知這件事後,對她慨嘆:「你真是發神經!」

區婆婆。

區婆婆。

區婆婆介紹手機麻雀App。

區婆婆介紹手機麻雀App。

但隨着區婆婆年歲漸長,其家人後來聘請了家傭來照顧她的起居飲食。提到那位來自印尼的家傭,她開始一連串的抱怨。「講到請工人就激氣,她的衛生習慣很差,又骯髒,還容易發脾氣,可能以為可以欺負老人家。」這件事的結局不言而喻,兩者無法再共同生活,而家人的折衷方案是為區婆婆安排澳門明愛的長者送餐服務,由該機構每天派人為她送上午餐和晚餐。「這樣的安排很不錯,主要是因為我年紀大了,不用舟車勞頓去買餸及煮飯。」區婆婆道。

在安老院也可以彈琴
離開後「最愛」可與有緣人分享

不過,由於區婆婆已達耄耋之年,家人始終不放心讓她獨自生活,最終安排她入住聖方濟各安老院。「我也沒有辦法,他們(家人)覺得我一個人住,如果我發生甚麼意外,沒有人(立即)知道。」進駐院舍一年多,她坦言起初並不習慣院舍的生活,比如需要在較早的時間用膳和睡覺,「但已經來了這麼久,一切都要適應。」

為了更好地融入在安老院的生活,區婆婆在搬入時也將家中的鋼琴贈送予院舍。現在,她每天早餐後會彈琴十五分鐘,保持手指的靈活性和促進腦部運動,以防止老年癡呆,同時也延續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遲早有一天,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到時候甚麼也帶不走,但這部鋼琴至少可以留給院舍,說不定將來有其他婆婆也會彈琴。」

青洲老人中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青洲老人中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低頭滑手機消磨時間
致力與外界保持聯繫

在日復一日的規律生活中,除了彈琴外,區婆婆竟然也是低頭族——用智能手機上網打麻雀,以及在YouTube上觀看有關小朋友和動物的短片。看到記者驚訝的表情,她一臉不理解地問道:「你不用手機看片嗎?」然後一邊展示手機的內容,一邊繼續介紹說:「看看這些貓貓狗狗多趣緻,這個寶寶也十分可愛,會跳舞。我很多時候都用手機消磨時間,晚上臨睡前也會打一、兩圈麻雀,打到累了就睡覺。」在記者進一步解釋為何訝異後,她才恍然大悟,「的確不是每位婆婆都有智能手機,就算有手機,有些婆婆都不知道怎麼操作。」

在院舍內,她還建立了一套待人處事之道。目前,她與另外十名婆婆住在同一個房間,雖然早上八時才進食早餐,但她會六時起床洗臉刷牙,避免晚起身要輪候使用洗手間。接着她會打開收音機聆聽新聞,與外界保持聯繫。然後她會沖泡一杯奶喝,「醫生說我比較瘦,要多吸收營養,所以自己會泡奶喝。」在進食三餐時,她都儘可能在半小時內完成,「你不可能慢慢吃,這些姐姐(安老院員工)都要下班,慢慢吃真的是『唔通氣』。」

除了在親屬陪同下外出,安老院有時候會安排義工帶院友到超市購買日用品或零食餅乾等。「我們坐着輪椅,然後義工推着我們在超市逛街,想買甚麼東西就會叫義工去拿。」

談到這些罕有的短暫外出,區婆婆不禁露出笑容說:「真是太舒服了,不過現在很少有機會,可能(疫情後)義工都很忙,要回去上班。」

生活簡單 無欲無求
區婆婆:最重要是自己
能照顧自己

區婆婆有兩名兒女,在約一小時的訪談中,她愛分享過去的一些親子時光,例如子女年輕時憂心其工作壓力,又或者擔心她在澳門的獨居生活。然而,在談到安老院的生活時,她只提到「家人」或「新抱」。訪問即將結束之際,記者思前想後之下還是決定開口探問。

青洲老人中心外出為長者送午膳。

青洲老人中心外出為長者送午膳。

「兩個仔女都走了,全部都走了,我沒想到會變成這樣。不過沒有關係,現在新抱也會來(澳門)陪我外出用餐,她有空就會過來。不要緊,我住在這裡很好,生活很簡單,看看貓狗就開心了。最重要的是自己能照顧自己。」

「我已經過了九十歲,沒有甚麼強求。」訪問結束,區婆婆一邊拿着隨身小包,一邊倚着拐杖,慢慢地走向電梯返回自己的居住樓層,院舍保安見狀後立即親切地叫停她,「區老師,等一下,等人帶你上去。」在推搪保安不必麻煩別人的時候,她轉過頭來說:「拜拜啦!」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